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1. 序章
__自西元1800年至西元1900年的一百年間,是人類歷史上變動最迅速、波及層面最廣泛的年代。西元十七世紀末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註一)到此時腳步忽然加快,蒸汽機的發明,誘發了一連串革命性的變動,而新式動力的交通工具出現、產業技術的革新、勞動人口集中城市、電力發明、醫藥進步、經濟成長、人口激增、移民潮、石油時代來臨、通訊革命……等,帶來的不只是科技上的改革,更影響到經濟組織、社會結構及普遍文化意識的變遷。在政治上,歐洲於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註二)後有了新的主權分配,歐洲各民族的意識開始膨脹,連帶著西方世界也藉由通訊來聯絡自己的民族情感,並進而提昇自己民族的藝術價值,因此造就了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註三)的誕生。
__而因為歐洲在強力的工業與科技的支撐下,使歐洲更了解遠東及非洲的事物,連帶著歐洲各主要強盛國家都想在亞洲和非洲各地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同時也執行殖民主義(Colonialism)(註四)的入侵政策,而這種政策施行結果就是這兩塊大陸的人民也開始鼓吹民族主義(Nationalism)(註五)。
__不過也由於歐洲與其他各洲的文化相接觸,連帶也影響歐洲的音樂,尤其是亞洲傳統的音樂體質特別影響歐洲音樂的發展,連帶著原本以調性(Tonality)(註六)為主的歐洲音樂,其本身自主的調性(Tonality)(註六)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沒有主要調性(Tonality)(註六)來架構的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七)。
__因為從西元十九世紀末期到西元二十世紀初期這段期間,是西洋音樂當中從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註八)發展到無調性音樂(Atonality)(註九)的過渡時期,因此本人會講解這段時期作曲家所常用的作曲手法(註十),好讓讀者可以瞭解這段過渡時期的西洋音樂的演化脈絡。
本篇重點:
1.由於歐洲與其他各洲的文化相接觸,連帶也影響歐洲的音樂,尤其是亞洲傳統的音樂體質特別影響歐洲音樂的發展,連帶著原本以調性(Tonality)為主的歐洲音樂,其本身自主的調性(Tonality)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沒有主要調性(Tonality)來架構的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
2.從西元十九世紀末期到西元二十世紀初期這段期間,是西洋音樂當中從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發展到無調性音樂(Atonality)的過渡時期,因此這段時期的音樂從此更加多元,並且千變萬化,讓人目不暇爾。
- Jan 30 Wed 2013 07:52
十九、十九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第一項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