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4. 西元二十世紀音樂在俄羅斯〈Russia〉的發展
╴╴俄羅斯(Russia)(註十一)在西元二十世紀以後有全心的改變,首先由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和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開創新的音樂之路,讓俄羅斯(Russia)(註十一)音樂有朝氣蓬勃的氣息。
╴╴但是俄羅斯(Russia)(註十一)在西元1917年被共產黨〈communist party〉〈註四十七〉執政,建立蘇維埃政權〈Soviet〉〈註五十三〉後,所有音樂相關的作品都要經由政府嚴格督導,任何歐洲新興的音樂特色都不能出現在作品之中,只能照著西元十九世紀中期的作品風格而寫,因此有許多新進的作曲家不是想辦法避走國外,就是只能在國內受限發展,因而影響俄羅斯(Russia)(註十一)音樂的演變,促使俄羅斯(Russia)(註十一)音樂在西元二十世紀不能朝多元路線而走,呈現出呆版一致的現象,儘管在蘇維埃政權〈Soviet〉〈註五十三〉時代還是有兩位著名的作曲家─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與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在歐洲音樂界發光發熱,但普遍來講還是比不上歐洲多元色彩的氣息。
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西元1872年─西元1915年。):
╴╴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生於莫斯科(Moskva)(註五十四),本身是貴族世家,然而因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剛出生時父母便已經身亡,因此他從小便是由祖母帶大,並且在祖母的扶養下順立找音樂老師學習音樂,並在長大後到莫斯科(Moskva)(註五十四)當地的音樂學院就讀,以學會專業的作曲和鋼琴〈piano〉演奏技巧。
╴╴而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學成歸國後,就以教學演奏和作曲來度過一生,因為他天生有視覺方面的幻覺(Hallucination)(註五十五)疾病,因此他常把聲音和顏色相容在一起,換言之在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眼中,聲音和色彩的對比如下:
╴╴而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為了要找出顏色的對比效果,因此利用視覺方面的幻覺(Hallucination)(註五十五)效果,製作出下列的音程(Interval)〈註五十六〉:
╴╴如果以五線譜〈staff〉(註五十七)來標示,會是如下:
╴╴由上述的音程(Interval)〈註五十六〉排列,我們可以得知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愛用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註二十七)來排列,但在第三個排列卻可能因為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沒有瞭解色彩對比方式,因此才使用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註二十二)來排列,而這種音程(Interval)〈註五十六〉所推置的和絃(chord)(註十九)就是非三度疊置和絃(Non-tertian chord)(註二十);而事實上在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出生的年代,歐洲其他地方有一些作曲家已經利用完全四度(Perfect fourth)(註二十一)和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註二十二)為疊置的和絃(chord)(註十九)來作曲,只是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使用這種連覺視覺和聽覺所組成的特殊音程(Interval)〈註五十六〉還是第一次,而這種效果帶來的反應就是後人把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的音程(Interval)〈註五十六〉排列做為修改,變成如下排列:
╴╴而如果上述的音程(Interval)〈註五十六〉組合成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後,就變成以全音〈whole tone〉(註四十一)為主的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註四十二),因此後人利用這個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來創造出無調性音樂(Atonality)(註八),所以由此可證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在當時已經走上時代的最先端,也可以說他間接開創無調性音樂(Atonality)(註八),只是因為當時跟精神方面的疾病科學並不是很發達,因此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只能把他所看到和絃(chord)(註十九)稱之為「神秘和絃」(Mystic chord)。
╴╴以下是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的作品:
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西元1882年─西元1971年。):
╴╴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可以說是音樂界的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註五十八〉,但他跟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註五十八〉一樣,並沒有確立任何一個派別,因此他的作品經歷各式各樣的派別曲風。
╴╴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生於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註五十九),早年跟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註六十)學習作曲手法,後來學成後轉由法國發展,而他從年輕到過世這段期間,共有三種音樂風格的時期,分別是:
〈一〉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十)時期(西元1908年─西元1918年):
╴╴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學完作曲專業知識後,前往法國來製作一系列的音樂作品,此時的作品因有融入法國當代流行的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十)風格,外加他創作出當時令人感到奇異的和絃(chord)(註十九)─「彼得魯什卡和絃」(Petrushka chord)(註六十一),因此這時期的作品具有兩極化的爭議性。
╴╴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第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彼得魯什卡」(Petrushka):
〈二〉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style〉〈註四十三〉時期(西元1920年─西元1954年):
╴╴這段時期因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接觸無調性音樂(Atonality)(註八),也看穿當時無調性音樂(Atonality)(註八)雜亂無章的特性,因此大喊作曲家應該要回歸到西元十八世紀晚期古典樂派(Classical Style)(註六十二)的曲風,因此他帶頭作曲,開創新的樂派─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style〉〈註四十三〉,並且藉由作曲方式來向歐洲音樂界認識這個派別的特性(註六十三)。
╴╴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第二時期的代表作之一─C調交響曲(Stravinsky Symphony in C key):
〈三〉十二音列(Twelve-tone technique)〈註四十三〉與完全排列(Total Serialism)〈註四十三〉時期(西元1954年─西元1968年):
╴╴這時期因受到荀伯格(Arnold Schoenberg)〈註四十三〉的影響,開始使用十二音列(Twelve-tone technique)〈註四十三〉與完全排列(Total Serialism)〈註四十三〉來創造新曲,但是因為這時期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已經沒有新的概念,因此寫出來的曲子也太過機械與公式化,此時的作品已經不像前兩個時期那麼吸引人,以至於這時期的作品鮮少被樂團來演出。
╴╴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第三時期的代表作之一─變奏曲(Stravinsky Variations):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西元1873年─西元1943年。):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生於俄羅斯(Russia)(註十一)西北部的城市─大諾夫哥羅德〈Veliky Novgorod〉〈註六十四〉,雖然出生於貴族世家,但因父親長年嗜酒和賭博,以至於家道中落,父母也以離異收場;而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隨母親到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註五十九)定居,並在那裏接受完整的音樂專業知識,直到西元1885年因前往莫斯科(Moskva)(註五十四)當地的音樂學院深造,並於西元1892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正式成為作曲家兼鋼琴〈piano〉演奏家,靠著演奏、教學和作曲來維持自己的生計。
╴╴西元1914年以後,俄羅斯(Russia)(註十一)呈現出動盪不安的局勢,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為了避難,也遷居到美國,寄續靠演奏、教學和作曲來維生,而他一生寫下許多首作品,每一首都以精湛的演奏技巧來引起觀眾注目,只是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一向以保守出名,很少使用當時歐洲主要的作曲手法來寫曲,因此他在西元二十世紀俄羅斯(Russia)(註十一)音樂界來說是保守一派,如果不是靠鋼琴〈piano〉精彩的演出來襯托作品,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只能成為二流的作曲家;而現在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最常演出的作品,莫過於他於西元1900年所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2),以及西元1909年所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3),這兩首均有在現在不少電影當中充當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註十三)來使用。
╴╴以下是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所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2):
╴╴以下是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所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3):
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西元1891年─西元1953年。〉:
╴╴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出生於烏克蘭(Ukraine)(註六十五),從小在母親栽培下學習音樂之路,後來在年輕時前往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註五十九)的音樂學院就讀,跟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註六十)學習作曲手法,但是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在就學時相當叛逆,在學校舉辦的鋼琴(piano)演奏大賽時,就跟評審要求演奏自己的協奏曲(Concerto)(註六十六)作品,另當時的評審感到為難,後來經由討論後才讓他可順利演出自己的作品,並取得該比賽的冠軍;而後來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也因叛逆的性格,在學成後發展自己的音樂事業時,在創作上成為得力的助手,但在作品宣傳與販售上卻成為礙眼的絆腳石,因此當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前往國外開創新的音樂事業時,他這個叛逆個性也阻礙他的事業發展,這使他不得不回國,重新在自己的母國展開音樂事業。
╴╴只是當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回母國重操舊業時,俄羅斯(Russia)(註十一)早已被蘇維埃政權〈Soviet〉〈註五十三〉所管轄,任何藝文作品都被政府嚴格限制和把關,這使得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創作發展處處受限,不得不遵從政府部門的規格而寫出古板的音樂作品,只是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懂得利用政府高層喜愛的音樂類型,去創作出符合高層的音樂作品,因此儘管他一生當中被批鬥,但在當時的俄羅斯(註十一)卻一帆風順,並且在死後被政府官員以國葬的規格來下葬。
╴╴而雖然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寫下許多音樂作品,但現在讓大眾耳熟能詳的作品莫過於他為青少年所寫出的管弦樂(Orchestra)(註四十九)作品—「彼得與狼」(Peter and the Wolf),這所作品是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引用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註六十七)所寫的「仲夏夜之夢序曲」(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註六十七)當中,樂器來彰顯戲劇當中的背景描述概念,改成用在各個角色的表情和行動,以讓旁白在說故事時,觀眾能藉由音樂與旁白說詞而瞭解故事的內容,因此這無論是在當時或是現在,都是一部不朽的偉大之作。
╴╴以下是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所寫出的管弦樂(Orchestra)(註四十九)作品—「彼得與狼」(Peter and the Wolf):
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西元1906年─西元1975年。〉:
╴╴如果要說蘇維埃政權〈Soviet〉〈註五十三〉是如何控制藝術創作,並且會針對創作者的思想做嚴厲的修正,那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就是典型遭告控制的俄羅斯(Russia)(註十一)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生於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註五十九),在他年幼時蘇維埃政權〈Soviet〉〈註五十三〉便接管俄羅斯(Russia)(註十一),只是那時蘇維埃政權〈Soviet〉〈註五十三〉管制得比較鬆懈,因此當時的創作者可以比較自由的創作藝術,而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則在當地的音樂學院學習正統的作曲與鋼琴〈piano〉演奏課程後,並於二十歲之前就寫了兩首交響曲(Symphony)〈註六十八〉作品,並得到俄羅斯(Russia)(註十一)和歐洲的注目,成為當代的音樂新星。
╴╴只是好景不常,當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正要鴻圖大展時,俄羅斯(Russia)(註十一)卻被史達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註六十九)給全盤掌握,而因史達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是個陰晴不定的人,完全由自己的喜惡而吹捧或是打擊藝術家,使得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先後兩次因作品沒符合史達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註六十九)的口味,而遭到嚴重的批判與懲處,這讓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不但心情大受打擊,甚至作曲時只能用過時的作曲手法,一方面討好上層的喜歡,一方面用另一種方式來透露自己的無奈,因此他許多後期的作品裡,常常會讓人覺得他內心中對政治不滿的宣洩。
╴╴以下是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所寫的作品之一:
╴╴而由於俄羅斯(Russia)(註十一)長久以來一直處在蘇維埃政權〈Soviet〉〈註五十三〉的全盤堅控,以至於藝術不能像歐洲可以多向發展,因此儘管西元1991年以後俄羅斯(Russia)(註十一)換新政權,讓國家帶來煥然一新,但所帶來的後遺症讓俄羅斯(Russia)(註十一)的藝術發展到現在還不是很順利的進行。
本篇重點:
1.俄羅斯(Russia)在西元二十世紀以後有全心的改變,首先由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和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開創新的音樂之路,讓俄羅斯(Russia)(註十一)音樂有朝氣蓬勃的氣息。但在西元1917年被共產黨〈communist party〉執政,建立蘇維埃政權〈Soviet〉後,所有音樂相關的作品都要經由政府嚴格督導,任何歐洲新興的音樂特色都不能出現在作品之中,只能照著西元十九世紀中期的作品風格而寫,因此有許多新進的作曲家不是想辦法避走國外,就是只能在國內受限發展,因而影響俄羅斯(Russia)音樂的演變,促使俄羅斯(Russia)音樂在西元二十世紀不能朝多元路線而走,呈現出呆版一致的現象,儘管在蘇維埃政權〈Soviet〉時代還是有兩位著名的作曲家─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與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在歐洲音樂界發光發熱,但普遍來講還是比不上歐洲多元色彩的氣息。
2.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天生有視覺方面的幻覺(Hallucination)疾病,因此他常把聲音和顏色相容在一起,而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為了要找出顏色的對比效果,因此利用視覺方面的幻覺(Hallucination)效果,製作出C音和升F、升A音和E音、D音和A音的音程(Interval),而後人經由修正後,改成以C音和升F、升A音和E音、D音和升G音的音程(Interval),變成以全音〈whole tone〉為主的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因此後人利用這個音階(Musical scale)來創造出無調性音樂(Atonality),所以由此可證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在當時已經走上時代的最先端,也可以說他間接開創無調性音樂(Atonality),只是因為當時跟精神方面的疾病科學並不是很發達,因此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只能把他所看到和絃(chord)稱之為「神秘和絃」(Mystic chord)。
3.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共有三種音樂風格的時期,分別是:
〈一〉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時期(西元1908年─西元1918年)。
〈二〉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style〉時期(西元1920年─西元1954年)。
〈三〉十二音列(Twelve-tone technique)與完全排列(Total Serialism)時期(西元1954年─西元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