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2. 西元二十世紀初期的新時代音樂產物─無調性音樂(Atonality)
╴╴音樂到了西元二十世紀時出現很大的變動,原本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註九),到了西元二十世紀時有些演化出相當刺耳的無調性音樂(Atonality),而這轉換過程如下:
(一)首先以下是一首我們非常熟悉的音樂─小蜜蜂(Hanschen klein):
(二)然後經由西元十九世紀末期透過新潮派作曲家改編成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十)的版本:
(三)之後部分作曲家(例如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註十七》)會把下列原本以三度疊置(Tertian chord)(註十八)的和絃(chord)(註十九)改成以非三度疊置(Non-tertian chord)(註二十)(以完全四度《Perfect fourth》《註二十一》和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註二十二》為疊置)的和絃(chord)(註十九):
(四)有些作曲家會把下列的和絃(chord)(註十九)用音簇(tone cluster)(註二十三)來表示:
(五)而有些作曲家會把下列的聲部(Part)(註二十四)改成別的調號(Key signature)(註二十五),形成用兩個以上調號(Key signature)(註二十五)為主的複調性音樂〈Polytonality〉〈註二十六〉:
(六)最後比較新潮的作曲家把調號(Key signature)(註二十五)全捨棄,連同下列的聲部(Part)(註二十四)通通用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註二十七)和減五度(Diminished fifth)(註二十八)來表示,而這樣的作品就是典型的無調性音樂(Atonality):
╴╴換言之無調性音樂(Atonality)就是把調號(Key signature)(註二十五)全丟棄,裡面的旋律(Melody)(註二十九)與和聲(Harmony)(註三十)大多用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註二十七)和減五度(Diminished fifth)(註二十八)來架構而成,所以一首曲子裡面會有很多變音記號〈Accidental〉〈註三十一〉,一般習慣聽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註九)的人會覺得相當不悅耳,而這種沒有調號(Key signature)(註二十五)存在的無調性音樂(Atonality),其啟蒙倡導著首推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
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西元1881年─西元1945年。〉:
╴╴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於西元1881年生於匈牙利(Magyarorszag)〈註三十二〉,是西元二十世紀重要作曲家。父親在他九歲那年過世,留下母親獨自挑起教養的責任。由於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的母親是一位技巧紮實的業餘鋼琴家兼音樂教師,在母親的啟蒙與教導下,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打下了深厚的音樂根基,並步上母親的音樂之路,以演奏和教學維持生計。
╴╴年輕時的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曾在音樂求學過程思考著當代匈牙利(Magyarorszag)〈註三十二〉音樂到底是怎樣的音樂,因此他先研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三十三)與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註三十四)的音樂,但因為這些音樂都是外來音樂,對本土音樂發展有限,因此他嘗試用新的作曲手法來打破貧瘠,先是和同鄉的音樂家兼音樂教育家高大宜(Kodaly Zoltan)(註三十五)收集上百首匈牙利(Magyarorszag)〈註三十二〉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六),並在收集當中沈思新的作曲方式。
╴╴由於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在世時因法國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註三十七)的搭建,因此當時歐洲建築界又再吹起對稱(Symmetry)(註三十八)潮流,連帶也影響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的音樂創作,因此他把對稱(Symmetry)(註三十八)的概念用在作品上,先是把曲式改成A→B→C→B→A的方式來譜曲,換言之如果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把小蜜蜂(Hanschen klein)拿來編曲的話,會是如下的版本:
╴╴當然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所處的年代,正逢於法國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十)的時代,因此他可能會接受這股潮流而改編成如下的版本:
╴╴之後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的對稱(Symmetry)(註三十八)概念也被其他作曲家用在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排列上,創造出三種具有對稱(Symmetry)(註三十八)性質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
(一)以半音(Semitone)(註四十)為對稱(Symmetry)(註三十八)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
這種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是以升Fa音為中心,上下各以一個半音(Semitone)(註四十)的間隔來排列,而這種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又稱半音階(Chromatic Scale):
(二)以全音〈whole tone〉(註四十一)為對稱(Symmetry)(註三十八)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
這種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是以升Fa音為中心,上下各以一個全音〈whole tone〉(註四十一)的間隔來排列,而這種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又稱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註四十二):
(三)以半音(Semitone)(註四十)差距個數的比例為對稱(Symmetry)(註三十八)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
這種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是以Do為中心,上下各以半音差距個數2:1或1:2的方式來推演,所以這種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又稱倍減音階(diminished scale):
(1)以半音差距個數2:1方式來推演的倍減音階(diminished scale):
(2)以半音差距個數1:2方式來推演的倍減音階(diminished scale):
╴╴因此如果以這三種音階(Musical scale)(註三十九)為元素,搭配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的對稱(Symmetry)(註三十八)美學,會是下列的模式:
(一)以半音階(Chromatic Scale)為元素的搭配:
(二)以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註四十二)為元素的搭配:
(三)以倍減音階(diminished scale)為元素的搭配:
(1)
(2)
╴╴不過這樣的作曲設計理念,卻被當時新潮派的作曲家認為太過樣版,一點變化都沒有,再加上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晚年也逐漸脫離這種對稱(Symmetry)(註三十八)美學,所以後來很多作曲家就以自己的主觀意念,以天馬行空方式隨意寫成無調性音樂(Atonality),使得當時的無調性音樂(Atonality)呈現出雜亂無章的地步,直到西元1920年以後,一部分作曲家倡導回歸西元十八世紀的作曲方式,因此這種美學概念又被重新炒起,因而有新古典主義時期〈Neoclassicism style〉〈註四十三〉的音樂誕生。
╴╴以下是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最典型對稱(Symmetry)(註三十八)理念的作品之一:
本篇重點:
1.音樂到了西元二十世紀時出現很大的變動,原本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到了西元二十世紀時有些演化出相當刺耳的無調性音樂(Atonality),而這轉換過程如下:
〈一〉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變成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
〈二〉部分作曲家(例如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會把伴奏(Accompaniment)部分以三度疊置(Tertian chord)的和絃(chord)改成以非三度疊置(Non-tertian chord)(以完全四度《Perfect fourth》和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為疊置)的和絃(chord)。
〈三〉最後比較新潮的作曲家把調號(Key signature)全捨棄,連同下列的聲部(Part)通通用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和減五度(Diminished fifth)來表示,而這樣的作品就是典型的無調性音樂(Atonality)。
2.無調性音樂(Atonality)就是把調號(Key signature)全丟棄,裡面的旋律(Melody)與和聲(Harmony)大多用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和減五度(Diminished fifth)來架構而成,所以一首曲子裡面會有很多變音記號〈Accidental〉,一般習慣聽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的人會覺得相當不悅耳,而這種沒有調號(Key signature)存在的無調性音樂(Atonality),其啟蒙倡導著首推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
3.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在世時因當時歐洲建築界又再吹起對稱(Symmetry)潮流,連帶也影響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的音樂創作,因此他把對稱(Symmetry)的概念用在作品上,先是把曲式改成A→B→C→B→A的方式來譜曲,之後其對稱(Symmetry)概念也被其他作曲家用在音階(Musical scale)排列上,創造出三種具有對稱(Symmetry)性質的音階(Musical scale):
〈一〉以半音(Semitone)為對稱(Symmetry)的音階(Musical scale):
該音階(Musical scale)是以升Fa音為中心,上下各以一個半音(Semitone)的間隔來排列,又稱半音階(Chromatic Scale)。
〈二〉以全音〈whole tone〉為對稱(Symmetry)的音階(Musical scale):
該音階(Musical scale)是以升Fa音為中心,上下各以一個全音〈whole tone〉的間隔來排列,又稱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
〈三〉以半音(Semitone)(註四十)差距個數的比例為對稱(Symmetry)的音階(Musical scale):
該音階(Musical scale)是以Do為中心,上下各以半音差距個數2:1或1:2的方式來推演,所以又稱倍減音階(diminished scale)。
4.由於對稱(Symmetry)的作曲設計理念,被當時新潮派的作曲家認為太過樣版,一點變化都沒有,再加上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晚年也逐漸脫離這種對稱(Symmetry)美學,所以後來很多作曲家就以自己的主觀意念,以天馬行空方式隨意寫成無調性音樂(Atonality),使得當時的無調性音樂(Atonality)呈現出雜亂無章的地步,直到西元1920年以後,一部分作曲家倡導回歸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的作曲方式,因此這種美學概念又被重新炒起,因而有新古典主義時期〈Neoclassicism style〉的音樂誕生。
- Jan 30 Wed 2013 14:36
二十、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第二項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