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2. 西元十九世紀末期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音樂的進展

__西元十九世紀末期,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註十一)在歐洲的影響漸漸式微,但它在歐洲音樂界還是佔有重要的席位,特別是德語地區三位作曲家所流傳的曲譜,讓當時的歐洲音樂有了脫胎換骨的跡象,而本人將介紹這三位重量級的德語地區作曲家,好讓讀者可以瞭解他們的生平事蹟,以及對歐洲音樂的影響力。

胡戈‧沃爾夫(Hugo Wolf,西元1860年—西元1903年。):
__胡戈‧沃爾夫(Hugo Wolf)是奧地利(Austria)(註十二)人,在年輕時於維也納(Vienna)(註十三)當地的音樂學院就讀,但不到兩年就被學校開除,因此靠自學的方式來學習作曲,並且在一家音樂雜誌擔任音樂評論人,靠寫音樂評論來過活。

__由於胡戈‧沃爾夫(Hugo Wolf)本身是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四)的忠實迷友,因此他常利用音樂評論的關係,吹捧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四)等其他採取創新手法的作曲家,卻對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註十五)等其他採取保守手法的作曲家卻大肆苛責,因此這使他在音樂評論界反應兩極,使他常遭受雜誌讀者寄信開罵。

__而因為胡戈‧沃爾夫(Hugo Wolf)這樣的特質,使他的音樂受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四)音樂的影響特別大,特別是他所寫的二百五十首藝術歌曲(Lieder)(註十六),就特別引用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四)愛用的法國增六和弦(French sixth)和半音中音關係(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註十七),這使他的藝術歌曲(Lieder)(註十六)作品有新的風貌,促使藝術歌曲(Lieder)(註十六)在唱法及和聲(Harmony)(註十八)上有不一樣的變化,進而也使歐洲音樂有了新的轉折。

__然而胡戈‧沃爾夫(Hugo Wolf)所創新的藝術歌曲(Lieder)(註十六),並沒有改善他的生活品質,晚年他因為得了精神疾病,在精神病院接受強迫治療,並且在那兒度過孤伶的歲月,但他所留下的藝術歌曲(Lieder)(註十六)作品,卻依然對現在歌曲創作有不少的影響,其中最有名的是他所寫的藝術歌曲(Lieder)(註十六)作品—「你對大地知多少?」(Kennst du das Land?),即使到現在依然是學習現代藝術歌曲(Lieder)(註十六)作品時的佳作之一。

__以下是胡戈‧沃爾夫(Hugo Wolf)所寫的藝術歌曲(Lieder)(註十六)作品—「你對大地知多少?」(Kennst du das Land?):

馬勒(Gustav Mahler,西元1860年—西元1911年。):
__馬勒(Gustav Mahler)是西元十九世紀末期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註十一)的代表之一,他出生於奧地利(Austria)(註十二),從小就有音樂方面的天賦,西元1878年於維也納(Vienna)(註十三)當地的音樂學院畢業後,在歐洲各地劇院擔任指揮的工作。而他在指揮事業上一帆風順,並且也在歐洲音樂界留下響徹於霄的名號,然他在作曲事業上並不是很如意,只能把作曲當作副業來創作,同時終其一生他的任何作品沒有上台演奏過,直到他死後才漸漸浮上臺面,成為當今音樂會的熱門作品之一。

__馬勒(Gustav Mahler)一生所寫的作品均為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和歌曲,特別是他把管弦樂團(Orchestra)(註十九)與合唱團的特性徹底發揮出來,同時也把這兩項的音響達到浩瀚無邊的境界。

__馬勒(Gustav Mahler)的作品時期分為三期,西元1880年至西元西元1901年是他創作的第一期,這時期是他藉由指揮的工作,從測驗管弦樂團(Orchestra)(註十九)特徵上所寫出的實驗性作品,而西元1901年至西元1907年是他創作的第二期,這時期是他作品豐收的時期,因為長期擔任指揮的工作,使他對管弦樂團(Orchestra)(註十九)與合唱團的特點掌握的非常熟悉,因此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由這時期所寫,西元1907年至西元1911年是他創作的第三時期,這時期他經歷親人過世的傷痛,以致於他對死亡有極大的陰影,促使他這時期寫出來的曲子都是跟死亡有相關,而從這時期開始,死亡便成為他作品的主要特色。

__而馬勒(Gustav Mahler)對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一向以自我嚴格為出名,特別是他所寫的十首交響曲(Symphony)(註二十)總是不斷修改,並且有時才剛完成的作品又因為有新的靈感而又重新改寫,這使得馬勒的作品極為稀少,十首交響曲(Symphony)(註二十)作品也只有九首才正式完成,第十首卻成為未完成的遺作;不過馬勒(Gustav Mahler)所處的歐洲環境,因為接觸亞洲與非洲的文化,因此馬勒(Gustav Mahler)也接觸亞洲的文化作品,特別是歐洲人所翻譯的中國詩作,對馬勒(Gustav Mahler)來說是具有特別吸引力,以致於他把一首由外國人所翻譯的中國詩作當成歌詞,創作出由管弦樂團(Orchestra)(註十九)和兩名歌手一起同台表演的大作—「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__而馬勒(Gustav Mahler)因大膽前衛的作曲手法,使得他對後來的西洋音樂產生極大影響,他的交響曲(Symphony)(註二十)作品除了是所有管弦樂團(Orchestra)(註十九)經常必演的曲目,也是音響器材界要測驗音響器材時最好的測驗工具,不過後者大概是馬勒(Gustav Mahler)意想不到的結果。

__以下是馬勒(Gustav Mahler)所寫的第六號交響曲(Mahler symphony 6):

__以下是馬勒(Gustav Mahler)所寫的「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西元年—西元年。):
__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出生於德國,雖然他姓史特勞斯(Strauss),但和以開創圓舞曲(Waltz music)為名的史特勞斯家族〈Strauss Family〉(註二十一)是不同家族的人,而他自小跟隨父親學習音樂,原本父親期望他能成為像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註二十二)為主的古典樂派(Classical Style)(註二十三)作曲家,但事與願違,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後來所寫的作品都偏向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註十一)為主,特別是李斯特(Liszt Ferenc)(註十五)與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四)的音樂對他的影響非常深遠,使他的作品處處都有這兩人的影子。

__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的音樂創作主要以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和歌劇(Opera)(註二十四)為主,而且都以西元1900年為界,西元1900年以前都偏向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作品(雖然他把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稱作音詩《Tone poem》。),其作品可分為以敘述哲理和以敘述故事為兩種,前者代表作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後者代表作是「唐吉訶德」(Don Quixote);而西元1900年以後則以歌劇(Opera)(註二十四)作品為主,儘管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所處的年代,歌劇(Opera)(註二十四)開始有式微的跡象,但因他的作品具有血腥暴力以及諷刺當代的特點,使他的每一部歌劇(Opera)(註二十四)作品都有兩極化的評價(註二十五)。

__雖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的作品是如此評價兩極,可是他對西洋音樂卻帶來不少改變,至少他所開創的和弦(chord)(註二十六)—「艾勒克翠亞和弦」(Elektra chord)對後來音樂產生莫大的影響(註十),而也因為這個和弦(chord)(註二十六)的誕生,讓調性(Tonality)(註六)開始分崩離析,逐漸產生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七)。

__以下是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所慣用的和弦(chord)(註二十六)—「艾勒克翠亞和弦」(Elektra chord):

__以下是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所寫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__以下是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所寫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作品—「唐吉訶德」(Don Quixote):

本篇重點:
1.西元十九世紀末期,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在歐洲的影響漸漸式微,但它在歐洲音樂界還是佔有重要的席位,特別是德語地區三位作曲家所流傳的曲譜,讓當時的歐洲音樂有了脫胎換骨的跡象。

2.胡戈‧沃爾夫(Hugo Wolf)因崇拜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使他的音樂受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音樂的影響特別大,特別是他所寫的二百五十首藝術歌曲(Lieder),就特別引用法國增六和弦(French sixth)和半音中音關係(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這使他的藝術歌曲(Lieder)作品有新的風貌,促使藝術歌曲(Lieder)在唱法及和聲(Harmony)上有不一樣的變化,進而也使歐洲音樂有了新的轉折。

3.馬勒(Gustav Mahler)的作品時期分為三期,西元1880年至西元西元1901年是他創作的第一期,這時期是他藉由指揮的工作,從測驗管弦樂團(Orchestra)特徵上所寫出的實驗性作品,而西元1901年至西元1907年是他創作的第二期,這時期是他作品豐收的時期,因為長期擔任指揮的工作,使他對管弦樂團(Orchestra)與合唱團的特點掌握的非常熟悉,因此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由這時期所寫,西元1907年至西元1911年是他創作的第三時期,這時期他經歷親人過世的傷痛,以致於他對死亡有極大的陰影,促使他這時期寫出來的曲子都是跟死亡有相關,而從這時期開始,死亡便成為他作品的主要特色。

4.馬勒(Gustav Mahler)所處的歐洲環境,因為接觸亞洲與非洲的文化,因此馬勒(Gustav Mahler)也接觸亞洲的文化作品,特別是歐洲人所翻譯的中國詩作,對馬勒(Gustav Mahler)來說是具有特別吸引力,以致於他把一首由外國人所翻譯的中國詩作當成歌詞,創作出由管弦樂團(Orchestra)和兩名歌手一起同台表演的大作—「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5.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的音樂創作主要以交響詩(Symphonic poem)和歌劇(Opera)為主,而且都以西元1900年為界,西元1900年以前都偏向交響詩(Symphonic poem)作品(雖然他把交響詩《Symphonic poem》稱作音詩《Tone poem》。),其作品可分為以敘述哲理和以敘述故事為兩種,前者代表作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後者代表作是「唐吉訶德」(Don Quixote);而西元1900年以後則以歌劇(Opera)作品為主,儘管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所處的年代,歌劇(Opera)開始有式微的跡象,但因他的作品具有血腥暴力以及諷刺當代的特點,使他的每一部歌劇(Opera)作品都有兩極化的評價。

6.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所開創的和弦(chord)—「艾勒克翠亞和弦」(Elektra chord)對後來音樂產生莫大的影響,而也因為這個和弦(chord)的誕生,讓調性(Tonality)開始分崩離析,逐漸產生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