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3.西元十九世紀末期歐洲音樂的特產—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

__西元十九世紀末期,歐洲各主要國家都發生劇烈的變動,且不只在政治上如此巨變,連藝術界也開始有戲劇化的轉變,而這些轉變在對歐洲強國來說,因為有堅實的文化基礎,因此可以用不變來應萬變,但對於文化比較落後的歐洲國家來說,瞬息而來的變化往往會使他們措手不及,因此這些文化比較弱勢的歐洲藝術者,為了要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來求一線生機,往往會用自己民族的當地素材,來創造出該地民族的獨特藝術作品,因此在音樂方面就有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誕生。

__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是文化弱勢民族作曲家用自己的民族音樂素材,來創造自己獨樹一格的民族音樂作品,事實上用民族音樂當作素材來創作音樂作品,並不是只有西元十九世紀末期才有,早在西元十六世紀,歐洲主要文化強盛國家—法國、義大利與英國為了要擺脫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二十七)的束縛,紛紛以民間流傳的歌曲來製造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而這些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後來也成為這些文化強國在音樂發展上帶來很大的助益,也間接促進西洋音樂的展演,帶動了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註十一)對音樂的革新手法。

__雖然到西元十九世紀晚期,歐洲文化強國的作曲家已經對傳統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不敢興趣,紛紛尋找非歐洲文化的音樂素材來創新音樂,可是一些文化比較落後的歐洲民族地區,依然使用當地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來當素材,創作屬於當地特殊的音樂,因此這些出生於文化落後地區的作曲家們,就被統稱為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以下分別介紹這些當時在歐洲處於文化較為弱勢的民族地區,此當地民族作曲家所開展的民族音樂風格。

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在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的演進:
__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雖然約在西元九世紀就建立村莊,並在西元十二世紀建立各式各樣的城市國家,但因為沒有強而有力的領導者統一俄國地區,因此一度被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註三十)佔領統治,直至西元十六世紀才由伊凡三世(Ivan III Vasilyevich)(註三十一)驅逐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註三十)而逐漸統一,並讓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吸收歐亞兩大文化而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__儘管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統一成國,並且以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註三十二)文化為基底作為自己專屬的文化,但因為當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在發展該地文化時,歐洲主要國家已進入文藝復興(Rinascimento)(註三十三)的新時期,整個文化觀念早已和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註三十二)的文化觀念完全不同,這使得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完全落後於歐洲將近兩百年,就算在西元十八世紀經由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註三十四)和凱薩琳女皇(Catherine the Great)(註三十五)大力整治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使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變成歐洲強盛國家,但內部的總總矛盾現象,讓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整體文化都處於落後歐洲主要國家。

__而因為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處在這樣的背景,使得俄羅斯音樂家懂得利用祖國的產物,搭配歐洲古老傳統的音樂法則,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因此開創出專屬於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的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而開創者有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和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西元1804年—西元1857年。):
__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是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的始祖,他生於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首都莫斯科(Moskva)(註三十六)近郊,其家世本是貴族世家,且又有一個小型的管樂隊來演奏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因此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從小就在音樂環境的薰陶下,對音樂產生極大興趣,雖然他不是讀當地的音樂學院畢業,但他對音樂的熱愛不減反增,因此當他在政府部門工作時,也額外從事音樂工作。

__由於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曾到過歐洲遊學過,因此他對於歐洲傳統音樂格外嚮往,外加他目睹當時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在文化上落後於歐洲的處境,導致他結合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以及歐洲音樂界的傳統作曲技法,創造出幾首動人的佳作,其中就以他為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所寫出的愛國歌曲─「愛國歌」(Patrioticheskaya Pesnya),就曾在西元1990年至西元2000年當成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的愛國歌曲;而他所寫的歌劇(Opera)(註二十四)作品,也被當成是俄式歌劇〈Russian Opera〉的濫觴;因此儘管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大部分作品在現在鮮少演出,但他對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有很大的幫助。

__以下是由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所寫的「愛國歌」(Patrioticheskaya Pesnya):

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
__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是由五位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作曲家繼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後,分別在音樂界嶄露頭角的音樂人士,由於他們沒把音樂當成主要事業來經營,外加他們的作曲風格都大同小異,因此後世音樂學者把這五人統稱為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此五人分別是巴拉基雷夫(Mily Balakirev,西元1837年─西元1910年。)、穆梭斯基(Modest Mussorgsky,西元1839年─西元1881年。)、包羅定(Alexander Borodin,西元1833年─西元1877年。)、庫宜(Cesar Antonovich Cui,西元1835年─西元1918年。)、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西元1844年─西元1908年。)。

__該組織的領袖是巴拉基雷夫(Mily Balakirev),他曾受教於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開辦過自由音樂學校、擔任過鐵路官員,他雖然沒有正式學過作曲理論,但卻是第一個用傳統交響曲(Symphony)(註二十)的作曲形式來表達的作曲家,其中以第一號交響曲(Balakirev symphony 1)就應用傳統東正基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註三十七)的傳統調式(註三十八)的移調方式(註三十九)來當作「主題旋律」(Idee fixe)(註十五),因此他的音樂跟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音樂相比,更是帶有濃濃的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味道。

__以下是巴拉基雷夫(Mily Balakirev)所寫的第一號交響曲(Balakirev symphony 1):

__不過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當中對後世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音樂最有影響力的是穆梭斯基(Modest Mussorgsky),此人在音樂歷史界上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幾乎沒有學過正統的音樂訓練,完全是利用公務之便來邊學邊寫,而因為他沒有接受歐洲正統的音樂訓練,以至於他的音樂作品更是大量使用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並且也把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的粗語用在歌劇(Opera)(註二十四)上,赤裸裸的顯現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的民族風格;而因為他這樣奇異的創作手法,使他的音樂在當時不耐聽,以至於他的作品在他死後被其他作曲家拿來修改後演奏,但也因為這些作曲家的修改而重演,讓穆梭斯基(Modest Mussorgsky)的音樂在西元二十世紀初期開始被重視,並且一些作品也成為現在音樂會不可缺少的表演曲目,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法國作曲家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註七)所改編成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展覽會之畫」(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__以下是穆梭斯基(Modest Mussorgsky)所寫的「展覽會之畫」(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原始版本):

__以下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註七)所改編的「展覽會之畫」(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版本):

__至於其他三位作曲家,只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因持續研究音樂,並且在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註四十)的音樂學院擔任作曲教授,因此他的作品有的依舊在現在音樂會中,不曾間斷的演出,至於包羅定(Alexander Borodin)與庫宜(Cesar Antonovich Cui)的作品則因為風格不像穆梭斯基(Modest Mussorgsky)那麼本土化,因此這兩人的作品到現在只被當成冷門曲目來看待,鮮少有演奏者會拿來出來表演。

註四十: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俄羅斯(Russia)第二大城市,於西元1703年由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所建立的城市,曾在西元1924年改稱為列寧格勒(Leningrad),後在西元1991年蘇聯〈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解體後,改回原來的名稱。

__以下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所寫的交響樂(Symphony)(註二十)組曲系列─「天方夜譚」(Scheherazade):

__以下是包羅定(Alexander Borodin)所寫的歌劇(Opera)(註二十四)作品─「伊果王子」(Prince Igor)片段:

__以下是庫宜(Cesar Antonovich Cui)的鋼琴系列作品─「十二首微型曲」(Twelve Miniatures)第一首: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西元1840年—西元1893年。):
__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是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音樂史上最耀眼的音樂明星,同時他不但在世時名聲響亮,過世後也得到音樂學界一至的肯定,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榮耀,則跟他的個性與身處環境有很大相關。

__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是貴族世家,從小就學習音樂,但因為父親的反對而讓他走法律之途,直到二十二歲辭退法律相關工作後,在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註四十)的音樂學院接受鋼琴和作曲訓練,學成後在莫斯科(Moskva)(註三十六)的音樂學院擔任作曲教授。

__由於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個性內向,且性格浪漫,這使他在一生的旅途上遇到很大挫折,不幸的婚姻帶給他對女性有點不信任,雖然一度曾接受女富商的贊助而讓他重拾感情,但隨著女富商破產而停止對他資助後,讓他對愛情已經不受嚮往,迫使他經常獨自面對孤獨的感情,而由於這樣浪漫且孤僻的性格,也使他在作曲上跟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的音樂大相逕庭。

__雖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曾與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相遇,也頗認可他們使用祖國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來發展自己獨特的音樂,可是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喜愛歐洲傳統音樂,特別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註二十二)是他崇拜的偶像,這使得他寫出來的音樂明顯偏向歐洲,也符合當時歐洲聽眾的口味,外加當時的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貴族高層都相當迷上歐洲風潮,因此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作品自然就很對他們的胃口,導致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在中年以後就成為名氣響徹的音樂家。

__然而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因長期把自己孤立,導致他在精神生活方面也過得不是很好,在他五十三歲,也就是西元1893年離奇死亡,有人說他得病而死,但有人說他是自殺而死,眾說紛紜,唯一讓大家可以猜測的地方在於他死前所寫的第六號交響曲(Tchaikovsky symphony 6),似乎透露著他將要死的訊息,因此這首交響曲(Symphony)(註二十)被大眾稱之為「悲愴」(Pathetique)。

__而因為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過世後遺留下許多作品,因此這些作品也很快成為當今世界各地音樂會必演的曲目,其中最赫赫有名的莫過於他在美國首演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1)與在他過世後於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首演的第六號交響曲(Tchaikovsky symphony 6)。

__以下是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所寫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1):

__以下是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所寫的第六號交響曲(Tchaikovsky symphony 6):

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在捷克〈Czech Republic〉(註四十一)的演進:
__捷克〈Czech Republic〉(註四十一)在西元十九世紀晚期還沒正式建國,在當時的歐洲算是二流文化區域,不過當地的音樂人士卻特別注重本土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並發展屬於自己的音樂作品,而這當中最有名的佼佼者莫過於史麥塔那 (Bedrich Smetana)和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

史麥塔那 (Bedrich Smetana,西元1824年─西元1884年。):
__史麥塔那 (Bedrich Smetana)是捷克〈Czech Republic〉(註四十一)音樂史上的開山鼻祖,早期以演奏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註四十二)音樂而出名,並受李斯特(Liszt Ferenc)(註十五)的影響下潛心於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的創作,同時也導用捷克〈Czech Republic〉(註四十一)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為基礎,寫出一曲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系列作品—「我的祖國」(Ma Vlast)。而除了發揚本土音樂,史麥塔那 (Bedrich Smetana)也對自己祖國的歌劇(Opera)(註二十四),他曾經用捷克〈Czech Republic〉(註四十一)語來創作捷克式歌劇(Czech Opera),讓捷克〈Czech Republic〉(註四十一)的音樂能發揚到歐洲各地。

__以下是史麥塔那 (Bedrich Smetana)所寫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系列作品—「我的祖國」(Ma Vlast):

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西元1841年─西元1904年。):
__如果說史麥塔那 (Bedrich Smetana)是捷克〈Czech Republic〉(註四十一)音樂史上的開山鼻祖,那麼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就是把捷克〈Czech Republic〉(註四十一)音樂傳至世界各地的傳奇人物,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生於布拉格〈Praha〉(註四十三),雖然從小接受正統的音樂訓練,不到二十歲就寫出許多音樂作品,但卻直到二十多歲其作品被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註十五)賞識後,他的知名度才開始響起,而且也藉由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註十五)等其他音樂家的支柱,讓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的音樂事業能一帆風順,甚至到當時處在文化相當落後的美國尋找新天地,並且還對當時的美國音樂提出前瞻性的見解。

__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雖然有研習當時歐洲主流的作曲方法,但他的作曲風格卻依循著舊時代的音樂形式,外加他適度把捷克〈Czech Republic〉(註四十一)與美國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用傳統作曲手法巧妙的連結在一起,因此讓他的音樂格外耳目一新,彷彿讓聽眾有進入新時代的境界,這也使得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在中年以後名聲徹底響亮,甚至還擔任當時奧地利(Austria)(註十二)的國會〈Parliament〉(註四十四)議員,直到晚年在布拉格〈Praha〉(註四十三)的音樂學校擔任教職,直至過世為止。

__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所留下的作品將近上百首,不過到現在還被歐洲各地音樂團體演出的作品有第九號交響曲(Dvorak symphony 9)─「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清唱劇(Cantata)(註四十五)作品─「美國國旗」(The American Flag),以及膾炙人口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Dvorak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key)。

__以下是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所寫的第九號交響曲(Dvorak symphony 9)─「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

__以下是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所寫的清唱劇(Cantata)(註四十五)作品─「美國國旗」(The American Flag):

__以下是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所寫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Dvorak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key):

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在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的演進:
__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在西元1397年先後被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註四十七)和丹麥(Kongeriget Danmark)(註四十八)統治,在西元十九世紀晚期還是處在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註四十七)統治階段,還沒正式獨立建國,不過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當地也有一些音樂家挪用家鄉的音樂素材,來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音樂作品,而這些音樂人士當中最有名的就是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

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西元1843年─西元1907年。):
__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生於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西南部大城市─卑爾根〈Bergen〉(註四十九),小時候的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並不是才華出眾的天才,反而是教師眼中最頭痛的小孩,幸而就讀音樂學校後拜當地的音樂學者學習作曲後,讓他先天對音樂的喜愛漸漸開始發展,並讓他學成後四處到歐洲各地遊學,並經由對歐洲音樂的增廣見聞而開啟他對自己本土音樂的關心。

__由於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所處的時代,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處處受到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註四十七)的監控,因此不易發展自己特殊的文化,因此當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回國之後,便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鄉土音樂的社團,並一同用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為素材,寫出一首又一首的音樂佳作,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為本土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註五十)所寫的劇作而譜出的交響曲(Symphony)(註二十)系列作品─皮爾金組曲〈Peer Gynt〉,其中有一首序曲(Overture)(註五十一)─「清晨」(Morning Mood)最被大家所接受,並且也成為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大眾音樂,促使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成為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人的音樂驕傲,而當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在西元1905年正式獨立後,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表揚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對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的貢獻,特此頒給他終生榮譽獎來彰顯他一生向全世界發揚挪威〈Kongeriket Norge〉(註四十六)音樂。

__以下是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所寫的皮爾金組曲〈Peer Gynt〉當中的序曲(Overture)(註五十一)─「清晨」(Morning Mood):

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在英國的演進:
__英國在西元十九世紀前,雖然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是領先歐洲一流,但在音樂上大多卻仰賴其他國家的輸入,如德國作曲家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註五十二〉在英國的歌劇(Opera)(註二十四)發展,就是直接的證據。直到西元十九世紀晚期民族主義(Nationalism)(註五)興起之後,透過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霍爾斯特〈Gustav Holst〉和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等人的努力,英國逐漸在國際樂壇上站穩了腳步,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以下分別介紹這三位作曲家的生平簡介。

艾爾加〈Edward Elgar,西元1857年─西元1934年。〉:
__艾爾加〈Edward Elgar〉生於英國西南方城市─伍斯特〈Worcester〉(註五十三),其父親是一個樂器店店主兼教堂管風琴樂手,因此艾爾加成長在濃厚的音樂環境中。而在他十五歲那年想去德國萊比錫〈Leipzig〉(註五十四)留學學習音樂,但是由於經費不夠,只好在他父親的商店工作,並參加了社區的一個音樂俱樂部,在樂隊里當小提琴樂手,並在他二十九歲那年與現任妻子成婚,並留在英國集中精力進行音樂創作。

__艾爾加〈Edward Elgar〉直到四十歲時,才靠為地方音樂節譜寫音樂,才逐漸被人重視。而在他四十二歲那一年,他的第一部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系列作品─「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得以出版問世,並且紅及英國各地, 接著在西元1901年開始所寫的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系列作品─「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更是讓他名氣氣是如宏,佳評如潮,使得他不但被英國皇室加封為爵士(Sir)(註五十五),更使他成為西元十九世紀英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艾爾加〈Edward Elgar〉的其中一首作品─「愛的禮讚」(Salut d'Amour)也被現在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註五十六)所引用,並且也被改編成各式各樣的版本,而這也突顯出艾爾加〈Edward Elgar〉所展現的音樂作曲天賦,一直到現在還存留現代人耳裡而不息。

__以下是艾爾加〈Edward Elgar〉所寫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

__以下是艾爾加〈Edward Elgar〉所寫的「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__以下是艾爾加〈Edward Elgar〉所寫的「愛的禮讚」(Salut d'Amour):


霍爾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西元1874年─西元1934年。〉:
__霍爾斯特〈Gustav Holst〉出生於來自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註四十七)的移民音樂家庭,早年就讀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註五十七〉,畢業後以器樂演奏維生,並於西元1903年投身教育,曾任教於多所著名學府,期間也積極從事作曲。西元1905年左右一度潛心於印度宗教的研究,並依之為題材譜出一首歌劇(Opera)(註二十四)作品,不過之年後即摒棄東方思想,並確定了自己的曲風。

__雖然霍爾斯特〈Gustav Holst〉利用英國傳統音樂的元素,並配合實驗性質的作曲手法,讓當時英國樂壇引起一陣旋風,不過霍爾斯特〈Gustav Holst〉不善於對大眾交際,且對於音樂以外的事務沒有任何興趣,因此一般民眾對於他的音樂作品顯少了解,只有他在西元1916年所寫的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系列作品─「行星組曲」〈The Planets suite〉才被觀眾所熟悉,不過他對現代英國音樂的發展,有承先啟後的地位。

__以下是霍爾斯特〈Gustav Holst〉所寫的「行星組曲」〈The Planets suite〉:

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西元1872年─西元1958年。〉:
__西元1872年,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生於英國西南方的鄉村─南安普尼(Down Ampney)〈註五十八〉,父親是一位牧師,且家庭環境相當富裕,因此讓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可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註五十七〉學習音樂,並同時受到該校老師的啟發而使他立志非要創作出屬於英國道地的音樂,因此當他從倫敦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註五十七〉畢業後,自己捨棄了西元十九世紀的德國音樂思維,轉而從祖國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與合唱曲尋找素材創作,因而在三十四歲時左右發表的三首作品,引起了廣大的迴響。

__不過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發現自己的音樂水平和別的音樂家相比,還是有一大段差距,所以在西元1909年帶著自己的作品,到法國向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註七)重新學習作曲技巧,而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註七)則是教導他模仿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註二十二)的音樂作品,從中學習傳統作曲手法,使得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徹底掌握作曲的基本規則,並且學成後把這一切所學到的技巧用在新作品上,並又讓他成為英國音樂界的名作曲家。

__而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創作領域主要集中在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方面,其中包括了九首交響曲(Symphony)(註二十)。第一號交響曲(Vaughan-Williams symphony 1)—「海洋」(A Sea)以及第二號交響曲(Vaughan-Williams symphony 2)—「倫敦」(London),因各自的獨特風格而廣受歡迎。如前者融入了聲樂之美,後者則完全呈現英國本土音樂的氣息。而他一生致力於民族音樂的推廣,使他在西元1935年接受英國皇室的勳章,以表揚表彰他在發揚民族音樂方面的成就,同時在他於西元1958年過世後,則被安葬於西敏寺〈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以表示英國人民對他的敬重。

__以下是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所寫的第一號交響曲(Vaughan Williams symphony 1)—「海洋」(A Sea):

__以下是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所寫的第二號交響曲(Vaughan Williams symphony 2)—「倫敦」(London):

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在芬蘭(Suomi)(註六十)的演進:
__芬蘭(Suomi)(註六十)曾於西元十九世紀前被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註四十七)統治,直到西元1808年因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註四十七)與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爆發戰爭而遭到慘敗後,芬蘭(Suomi)(註六十)就從此被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所統治,因而讓芬蘭(Suomi)(註六十)的人民有志於發展自己本土文化,並且有許多出生於芬蘭(Suomi)(註六十)的音樂家,也努力用自己的鄉土音樂來寫出獨樹一格的音樂作品,這其中的佼佼者莫過於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西元1865年─西元1957年。):
__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生於芬蘭(Suomi)(註六十)的海門林納(Hameenlinna) (註六十一),父親是醫生,母親為望族之後,家庭音樂及藝術氣氛濃厚。因從小有學小提琴〈violin〉,因此曾一度想成為小提琴〈violin〉演奏家,後來則是因應父母的要求,到赫爾辛基(Helsinki)(註六十二)的大學學習法律,後來對音樂的熱愛持續增強,使他決定放棄法律並專注於音樂,便轉往當地的音樂學院就讀。後來得到政府補助金後,前往德國專心學習正統音樂訓練,並在那裡得到名師的指點,讓他的作曲技巧有進一步提升。

__而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學成歸國後,因當時芬蘭(Suomi)(註六十)反抗於俄羅斯(Russia)(註二十九)的暴政,因此各地陸陸續續發生獨立運動,而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也響應芬蘭(Suomi)(註六十)的獨立運動,也投入當地本土的音樂社團,嘗試用芬蘭(Suomi)(註六十)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為材料,接二連三的創造出他獨特的芬蘭(Suomi)(註六十)音樂作品,並且得到英國和美國音樂界的欣賞,紛紛有許多音樂團體願意接演他的作品系列,使他的名氣響遍當時的歐洲社會;而當芬蘭(Suomi)(註六十)於西元1917年取得獨立後,當地政府立即每年提供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許多年金,來支柱他專心作曲,可惜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在西元1929年以後因酗酒而導致健康情況嚴重受損,晚年的處境則因離群索居而益發孤獨淒涼,不過這不影響他對芬蘭(Suomi)(註六十)的音樂貢獻。而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眾多作品當中,最被人所熟悉的莫過於他於西元1900年所寫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作品─「芬蘭頌」(Finlandia),這首作品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用了大量激昂憤概、氣勢磅礡的音樂,用以知會人民芬蘭(Suomi)(註六十)的政局危機,喚起芬蘭(Suomi)(註六十)人民的愛國之心,因此是一部典型的愛國音樂作品。

__以下是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所寫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作品─「芬蘭頌」(Finlandia):

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在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的演進:
__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雖然在西元十五世紀順利驅趕伊斯蘭教(Islam)(註六十四)政權,並且在西元十六世紀因海外貿易而成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但自從於西元十七世紀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與英國發生戰爭後慘遭戰敗,便從此一蹶不振,成為歐洲政治方面弱勢的國家,並且在西元十九世紀開始因歐洲強權國家的干預而內亂不斷,使得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部分愛國人士為了要凸顯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的本土文化,紛紛使用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的本土元素來發揮自己國家的藝術價值,其中就以兩位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音樂家─以撒‧阿爾班尼士(Isaac Manuel Francisco Albeniz Pascual)和曼努爾‧德‧法雅(Manuel de Falla)最被當時歐洲音樂界最為熟悉,以下本人介紹這兩位作曲家的生平事蹟。

以撒‧阿爾班尼士(Isaac Manuel Francisco Albeniz Pascual,西元1860年─西元1909年。):
__以撒‧阿爾班尼士(Isaac Manuel Francisco Albeniz Pascual)出生於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東南方鄉鎮─坎普羅東(Camprodon)(註六十五),從小就嶄露出音樂的天賦,四歲開始就學會鋼琴〈piano〉,七歲那年更是考上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簡稱CNSMDP。)(註六十六),但因為太過年幼而遭到對方拒收,不過以撒‧阿爾班尼士(Isaac Manuel Francisco Albeniz Pascual)並不氣餒,在父母有心栽培下繼續學習音樂,並且在西元1876年考取布魯塞爾皇家戲劇音樂學院〈Royal Conservatory of Brussels〉(註六十七),並學習鋼琴(piano)演奏和作曲方面的技術,直到學成後返回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並努力把本國音樂傳至歐洲各地。

__以撒‧阿爾班尼士(Isaac Manuel Francisco Albeniz Pascual)因專精於鋼琴〈piano〉,以至於他很多首作品都是以鋼琴〈piano〉獨奏作品為主,不過這不表示他不擅長其他類型的作品,事實上他也寫過歌劇(Opera)(註二十四)及交響詩(Symphonic poem)(註十五)方面的作品,並也曾經寫過一部神劇(Oratorio)(註六十八),只因為他的鋼琴〈piano〉獨奏作品充滿道地的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風味,所以現代音樂會只要演奏他的作品,都是以鋼琴〈piano〉獨奏作品為主。

__以下是以撒‧阿爾班尼士(Isaac Manuel Francisco Albeniz Pascual)所寫的鋼琴〈piano〉獨奏作品:

曼努爾‧德‧法雅(Manuel de Falla,西元1876年─西元1946年。):
__曼努爾‧德‧法雅(Manuel de Falla)生於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西南部的濱海城市加的斯(Cadiz)〈註六十九〉,他的母親是音樂啟蒙老師。並於九歲就接觸鋼琴,西元1890年左右開始在馬德里〈Madrid〉〈註七十〉學習鋼琴及作曲。曼努爾‧德‧法雅(Manuel de Falla)對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的民族音樂很感興趣,尤其是他故鄉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裡,這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出來。另外從西元1907年到西元1914年,曼努爾‧德‧法雅(Manuel de Falla)住在巴黎,與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註七)、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註七)交往,也使他的音樂有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七)特點。但因為他從來不承認自己的音樂是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七),因此只能把他當成是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的代表之一。

__由於曼努爾‧德‧法雅(Manuel de Falla)有寫過各式各樣的音樂作品,不過一般人最為熟悉的是他為鋼琴〈piano〉和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所寫的作品─「西班牙庭院之夜」(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這首充塞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傳統音樂風味的曲子,讓當時的歐洲樂壇興起一陣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風,同時也影響了法國音樂家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註七)的音樂創作。

__以下是曼努爾‧德‧法雅(Manuel de Falla)所寫的作品─「西班牙庭院之夜」(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

本篇重點:
1.西元十九世紀末期,歐洲各主要國家都發生劇烈的變動,且不只在政治上如此巨變,連藝術界也開始有戲劇化的轉變,而這些轉變在對歐洲強國來說,因為有堅實的文化基礎,因此可以用不變來應萬變,但對於文化比較落後的歐洲國家來說,瞬息而來的變化往往會使他們措手不及,因此這些文化比較弱勢的歐洲藝術者,為了要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來求一線生機,往往會用自己民族的當地素材,來創造出該地民族的獨特藝術作品,因此在音樂方面就有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誕生。

2.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是文化弱勢民族作曲家用自己的民族音樂素材,來創造自己獨樹一格的民族音樂作品,事實上用民族音樂當作素材來創作音樂作品,並不是只有西元十九世紀末期才有,早在西元十六世紀,歐洲主要文化強盛國家—法國、義大利與英國為了要擺脫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的束縛,紛紛以民間流傳的歌曲來製造民間音樂(Folk music),而這些民間音樂(Folk music)後來也成為這些文化強國在音樂發展上帶來很大的助益,也間接促進西洋音樂的展演,帶動了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對音樂的革新手法。

3.西元十九世紀晚期,歐洲文化強國的作曲家已經對傳統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不敢興趣,紛紛尋找非歐洲文化的音樂素材來創新音樂,可是一些文化比較落後的歐洲民族地區,依然使用當地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來當素材,創作屬於當地特殊的音樂,因此這些出生於文化落後地區的作曲家們,就被統稱為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以下分別介紹這些當時在歐洲處於文化較為弱勢的民族地區,此當地民族作曲家所開展的民族音樂風格。

4.當俄羅斯(Russia)在發展該地文化時,歐洲主要國家已進入文藝復興(Rinascimento)的新時期,整個文化觀念早已和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的文化觀念完全不同,這使得俄羅斯(Russia)完全落後於歐洲將近兩百年,就算在西元十八世紀經由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和凱薩琳女皇(Catherine the Great)大力整治俄羅斯(Russia),使俄羅斯(Russia)變成歐洲強盛國家,但內部的總總矛盾現象,讓俄羅斯(Russia)整體文化都處於落後歐洲主要國家。而因為俄羅斯(Russia)處在這樣的背景,使得俄羅斯音樂家懂得利用祖國的產物,搭配歐洲古老傳統的音樂法則,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因此開創出專屬於俄羅斯(Russia)的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而開創者有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和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5.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因曾到過歐洲遊學過,因此他對於歐洲傳統音樂格外嚮往,外加他目睹當時俄羅斯(Russia)在文化上落後於歐洲的處境,導致他結合俄羅斯(Russia)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以及歐洲音樂界的傳統作曲技法,創造出幾首動人的佳作,其中就以他為俄羅斯(Russia)所寫出的愛國歌曲─「愛國歌」(Patrioticheskaya Pesnya),就曾在西元1990年至西元2000年當成俄羅斯(Russia)的愛國歌曲;而他所寫的歌劇(Opera)作品,也被當成是俄式歌劇〈Russian Opera〉的濫觴;因此儘管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大部分作品在現在鮮少演出,但他對俄羅斯(Russia)有很大的幫助。

6.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是由五位俄羅斯(Russia)作曲家繼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後,分別在音樂界嶄露頭角的音樂人士,由於他們沒把音樂當成主要事業來經營,外加他們的作曲風格都大同小異,因此後世音樂學者把這五人統稱為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此五人分別是巴拉基雷夫(Mily Balakirev)、穆梭斯基(Modest Mussorgsky)、包羅定(Alexander Borodin)、庫宜(Cesar Antonovich Cui)、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7.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雖頗認可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使用祖國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來發展自己獨特的音樂,可是他喜愛歐洲傳統音樂,特別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他崇拜的偶像,這使得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寫出來的音樂明顯偏向歐洲,也符合當時歐洲聽眾的口味,外加當時的俄羅斯(Russia)貴族高層都相當迷上歐洲風潮,因此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作品自然就很對他們的胃口,導致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在中年以後就成為名氣響徹的音樂家。

8.捷克〈Czech Republic〉在西元十九世紀晚期還沒正式建國,在當時的歐洲算是二流文化區域,不過當地的音樂人士卻特別注重本土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並發展屬於自己的音樂作品,而這當中最有名的佼佼者莫過於史麥塔那 (Bedrich Smetana)和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

9.史麥塔那 (Bedrich Smetana)是捷克〈Czech Republic〉音樂史上的開山鼻,同時受李斯特(Liszt Ferenc)的影響下潛心於交響詩(Symphonic poem)的創作,也導用捷克〈Czech Republic〉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為基礎,寫出一曲交響詩(Symphonic poem)系列作品—「我的祖國」(Ma Vlast)。而除了發揚本土音樂,史麥塔那 (Bedrich Smetana)也對自己祖國的歌劇(Opera),他曾經用捷克〈Czech Republic〉語來創作捷克式歌劇(Czech Opera),讓捷克〈Czech Republic〉的音樂能發揚到歐洲各地。

10.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雖然有研習當時歐洲主流的作曲方法,但他的作曲風格卻依循著舊時代的音樂形式,外加他適度把捷克〈Czech Republic〉與美國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用傳統作曲手法巧妙的連結在一起,因此讓他的音樂格外耳目一新,彷彿讓聽眾有進入新時代的境界,這也使得德弗札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在中年以後名聲徹底響亮,甚至還擔任當時奧地利(Austria)的國會〈Parliament〉議員,直到晚年在布拉格〈Praha〉的音樂學校擔任教職,直至過世為止。

11.挪威〈Kongeriket Norge〉在西元1397年先後被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和丹麥(Kongeriget Danmark)統治,在西元十九世紀晚期還是處在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統治階段,還沒正式獨立建國,不過挪威〈Kongeriket Norge〉當地也有一些音樂家挪用家鄉的音樂素材,來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音樂作品,而這些音樂人士當中最有名的就是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2.由於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所處的時代,挪威〈Kongeriket Norge〉處處受到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的監控,因此不易發展自己特殊的文化,因此當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回國之後,便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鄉土音樂的社團,並一同用挪威〈Kongeriket Norge〉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為素材,寫出一首又一首的音樂佳作,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為本土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所寫的劇作而譜出的交響曲(Symphony)系列作品─皮爾金組曲〈Peer Gynt〉,其中有一首序曲(Overture)─「清晨」(Morning Mood)最被大家所接受,並且也成為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大眾音樂,促使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成為挪威〈Kongeriket Norge〉人的音樂驕傲,而當挪威〈Kongeriket Norge〉在西元1905年正式獨立後,挪威〈Kongeriket Norge〉表揚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對挪威〈Kongeriket Norge〉的貢獻,特此頒給他終生榮譽獎來彰顯他一生向全世界發揚挪威〈Kongeriket Norge〉音樂。

13.英國在西元十九世紀前,雖然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是領先歐洲一流,但在音樂上大多卻仰賴其他國家的輸入,如德國作曲家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在英國的歌劇(Opera)發展,就是直接的證據。直到西元十九世紀晚期民族主義(Nationalism)興起之後,透過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霍爾斯特〈Gustav Holst〉和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等人的努力,英國逐漸在國際樂壇上站穩了腳步,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14.芬蘭(Suomi)曾於西元十九世紀前被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統治,直到西元1808年因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與俄羅斯(Russia)爆發戰爭而遭到慘敗後,芬蘭(Suomi)就從此被俄羅斯(Russia)所統治,因而讓芬蘭(Suomi)的人民有志於發展自己本土文化,並且有許多出生於芬蘭(Suomi)的音樂家,也努力用自己的鄉土音樂來寫出獨樹一格的音樂作品,這其中的佼佼者莫過於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5.西班牙(Reino de Espana)雖然在西元十五世紀順利驅趕伊斯蘭教(Islam)政權,並且在西元十六世紀因海外貿易而成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但自從於西元十七世紀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與英國發生戰爭後慘遭戰敗,便從此一蹶不振,成為歐洲政治方面弱勢的國家,並且在西元十九世紀開始因歐洲強權國家的干預而內亂不斷,使得西班牙(Reino de Espana)部分愛國人士為了要凸顯西班牙(Reino de Espana)的本土文化,紛紛使用西班牙(Reino de Espana)的本土元素來發揮自己國家的藝術價值,其中就以兩位西班牙(Reino de Espana)音樂家─以撒‧阿爾班尼士(Isaac Manuel Francisco Albeniz Pascual)和曼努爾‧德‧法雅(Manuel de Falla)最被當時歐洲音樂界最為熟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