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4. 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的誕生

__我們一般所熟悉的由二十四個調號(Key signature)(註七十一)所譜曲的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註八),到了西元1890年以後便漸漸消褪,而且對於由調性(Tonality)(註六)所架構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也不再使用,反而會尋找新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來代替傳統的調性音階(Tonality musical scale)(註七十三),而這時因為歐洲各主要強國─例如英國與法國等都有在亞洲與非洲建立許多殖民地,因此這些非歐洲地區的音樂也傳至歐洲來,並對歐洲音樂產生極大啟發與影響,所以有些作曲家不是使用過去中世紀(Middle Ages)(註七十四)所流傳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並且搭配十二個調性(Tonality)(註六)來製造八十四個新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也同時引用亞洲傳統的音階─例如中國和印尼〈Republik Indonesia〉〈註七十六〉來做為新形態的音樂,讓音樂的調性(Tonality)(註六)模糊起來,成為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註八)發展到無調性音樂(Atonality)(註九)的過渡音樂(註十)。

__而這股新音樂的發源地是起源於法國,原因在於西元十九世紀晚期之前的音樂都是由德國和奧地利(Austria)(註十二)所開展,並且深深烙印在歐洲各地,而不甘於被德國音樂所影響的法國為了要突破德語地區的音樂,也藉由翻閱古老文獻,或是透過非歐洲文化音樂的啟發,才開始尋找不一樣的音樂模式,而恰巧德國與法國於西元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註七十七〉,法國慘敗給德國後,讓所有法國人民都痛恨德國的文化,以至於法國音樂家也唾棄德國傳統音樂模式,開始把由十八世紀晚期德語地區所流傳的音樂法則通通打散,逐漸建立一套新機制來彰顯法國新時代的音樂,而帶動這股風潮的首要始祖就是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和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

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西元1862年─西元1918年。〉:
__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生於法國巴黎西部的城市—聖日門昂離(Saint-Germain-en-Laye)(註七十八),從小就展現對音樂方面的天賦,並且在西元1872年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簡稱CNSMDP。)(註六十六),接受該校大師們的鋼琴和作曲方面的教導,而由於他學會藉由譜面而在腦海中建立正確音樂的思考模式,這讓他在作曲方面得到助益,使得他學成後可以靠鋼琴家教和作曲的收入為生。

__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起先非常喜歡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四)的作品,使得他早期作品皆有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四)的影子,但因為當時的法國人民處於反抗德國人事物的情緒狀況,因此他不得不放棄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四)的音樂,轉而尋找新的作曲模式,直到他接觸中世紀(Middle Ages)(註七十四)的文獻曲譜,並且對於早期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充滿濃濃的興趣,外加西元1898年法國在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 World's Fair〉〈註七十九〉,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到現場聆聽印尼〈Republik Indonesia〉〈註七十六〉的傳統音樂表演,因此又對亞洲和非洲傳統的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註十〉有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結合這兩種來自異方的音樂元素加以融合和改良,成為他專屬又特殊的音樂作品。

__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的作品以鋼琴〈piano〉獨奏和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最為突出,特別是鋼琴〈piano〉獨奏作品,尤其他擅長於鋼琴〈piano〉演奏,因此常利用奇異的演奏技巧來凸顯作品的獨特性─例如用一連串九和弦〈ninth chord〉〈註八十〉和十一和弦〈eleventh chord〉〈註八十一〉來擴展和聲(Harmony)(註十八),或是使用鋼琴〈piano〉的弱音踏板〈Soft Pedal〉〈註八十二〉來製造朦朧的效果,因此也讓聽眾有如夢境般的感覺,而這種如幻似夢的效果也在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的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上,他常在這些作品上大量標示弱音記號,讓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也達到像鋼琴〈piano〉獨奏作品般的特效,外加當時法國的美術界盛行印象派(Impressionism)(註八十三),所以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所帶來的音樂也被世人稱之為音樂界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註八十三),但他常否定自己的音樂是印象派(Impressionism)(註八十三)。

__而目前大眾對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所有作品當中,在鋼琴〈piano〉獨奏作品最為了解首推「版畫」(Estampes),在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中首推「海」(La Mer),特別是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海」(La Mer)當中,共有三的樂章(Movement)(註八十四),每個(Movement)(註八十四)都使用他所慣用的作曲手法,讓聽眾彷彿來到海邊,細細傾聽海浪拍打的聲音。

__也因為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這樣的創新,也造就法國和歐洲的音樂發展,而到了西元二十世紀早期,就有一位作曲家傳承他的作曲手法,那就是同為法國作曲家─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

__以下是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所寫的鋼琴〈piano〉獨奏作品─「版畫」(Estampes):

__以下是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所寫的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海」(La Mer):

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西元1875年─西元1937年。):
__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生於法國與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交界地帶,而他母親本是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地方的人,所以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本身就有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血統,而他年輕時曾到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簡稱CNSMDP。)(註六十六)就讀,卻讀了兩次才順利畢業,但他的作曲技術也是因為這段求學過程,而漸漸成熟起來,儘管他連續參加作曲比賽都沒得名,然而他所寫的優秀作品卻被後人所肯定。

__可是因為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在開創自己的音樂事業時,恰逢同是本國的作曲家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在此嶄露頭角,外加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剛開始創作作品時的確有參考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的作品,因此當時的音樂界人士常把他的作品和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作比較,這讓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在當時有點被受困擾,因為他的作品是獨立的音樂,並不是由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所演化分支的音樂。而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因素,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後來與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作曲家曼努爾‧德‧法雅(Manuel de Falla)(註三)接觸交談之後,了解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二十八)之後,便嘗試融合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註六十三)音樂的特色,使他的音樂頓時有異國風情之美,這也讓他的音樂更受許多人喜愛,許多後人知曉的知名大作也是由這時期所寫的,例如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和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波麗露」(Bolero)都是這時期所寫的大作。

__而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本身對於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配器方面十分優秀,使得後世寫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的作曲家,都會拿他的作品來當作參考,特別是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波麗露」(Bolero),是現代每個要寫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的人必會模仿參考的重要作品之一。

__以下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所寫的「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

__以下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所寫的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九)作品─「波麗露」(Bolero):

本篇重點:
1.我們一般所熟悉的由二十四個調號(Key signature)所譜曲的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到了西元1890年以後便漸漸消褪,而且對於由調性(Tonality)所架構的音階(Musical scale)也不再使用,反而會尋找新的音階(Musical scale)來代替傳統的調性音階(Tonality musical scale),而這時因為歐洲各主要強國─例如英國與法國等都有在亞洲與非洲建立許多殖民地,因此這些非歐洲地區的音樂也傳至歐洲來,並對歐洲音樂產生極大啟發與影響,所以有些作曲家不是使用過去中世紀(Middle Ages)所流傳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並且搭配十二個調性(Tonality)來製造八十四個新教會調式(church mode)的音階(Musical scale),也同時引用亞洲傳統的音階─例如中國和印尼〈Republik Indonesia〉來做為新形態的音樂,讓音樂的調性(Tonality)模糊起來,成為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發展到無調性音樂(Atonality)的過渡音樂。

2.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的發源地是起源於法國,原因在於西元十九世紀晚期之前的音樂都是由德國和奧地利(Austria)所開展,並且深深烙印在歐洲各地,而不甘於被德國音樂所影響的法國為了要突破德語地區的音樂,也藉由翻閱古老文獻,或是透過非歐洲文化音樂的啟發,才開始尋找不一樣的音樂模式,而恰巧德國與法國於西元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法國慘敗給德國後,讓所有法國人民都痛恨德國的文化,以至於法國音樂家也唾棄德國傳統音樂模式,開始把由十八世紀晚期德語地區所流傳的音樂法則通通打散,逐漸建立一套新機制來彰顯法國新時代的音樂,而帶動這股風潮的首要始祖就是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和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