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西洋音樂史第二十章節相關註解

註一: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十五條註解。

註二: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四條註解。

註三:「同盟國」(Mittelmachte),由德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土耳其與保加利亞〈Bulgaria〉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與「協約國」〈Allied Powers〉對敵。

註四:「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Russia〉、英國、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與「同盟國」(Mittelmachte)對敵。

註五:巴爾幹半島(Balkan),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東南隅的陸地,由於此區一直以來存在著諸多矛盾與衝突,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加上列強的干涉致使這一地區衝突、戰爭頻發,因此又有歐洲火藥桶〈Powder keg of European〉之稱。

註六: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是一場於西元1914年7月28日至西元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和全世界的世界大戰。因主要戰場在歐洲,故中文又常稱為「歐戰」,不過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這場戰爭。同時這場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喪生,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而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估計損失約1700億美元。

註七: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九十七條註解。

註八:請參考第二十章節‧第二項目。

註九: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八條註解。

註十: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四項目。

註十一: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四十八條註解。

註十二:請參考第二十章節‧第三項目、第四項目與第五項目。

註十三:請參考第二十章節‧第六項目、第二十一章節:二十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以及第二十二章節:二十世紀美國音樂的發展。

註十四: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三條註解。

註十五:請參考第二十章節‧第七項目。

註十六:請參考第二十章節‧第八項目。

註十七:請參考第二十章節‧第四項目。

註十八: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九十條註解。

註十九:請參考第五章節‧第二十八條註解。

註二十::非三度疊置(Non-tertian chord),不以三度音程〈third〉來互相疊在一起的音程(Interval),稱為非三度疊置,例如Do音和Re音靠在一起的音程(Interval)就是非三度疊置(Tertian chord)。

註二十一: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六十九條註解。

註二十二: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七十條註解。

註二十三:音簇(tone cluster),又稱音塊、音堆,是指把好幾個相鄰的音群同時奏出,以製造出不和諧的音程(Interval),一般是鋼琴作曲家最常使用的技巧模式,在五線譜〈staff〉裡則是用來表示。

早期這種技巧是用在西元十九世紀末期美國的爵士樂〈Jazz〉上,在西元1910年以後,這種技巧也用在古典作曲家,而在西元1920年至西元1930年間,這種技巧也傳遍歐洲各地,成為當代音樂作曲家一貫的作曲方式。

註二十四: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二十三條註解。

註二十五: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二十九條註解。

註二十六:複調性音樂〈Polytonality〉,指同時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調號(Key signature)在樂曲結構中出現的音樂。早在西元十八世紀時就有作曲家拿來當作嘗鮮性質來使用,後來到西元二十世紀以後被作曲家拿來廣泛利用。

註二十七:請參考第四章節‧第三十一條註解。

註二十八:請參考第四章節‧第三十二條註解。

註二十九: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一條註解。

註三十: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二條註解。

註三十一:變音記號〈Accidental〉,把一個音符〈Note〉用來上升或下降的記號,通常使用升記號(Sharp)或降記號(Flat)來標示。

註三十二: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五十三條註解。

註三十三: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六項目。

註三十四: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二項目。

註三十五:請參考第二十章節‧第七項目與第八項目。

註三十六: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三十九條註解。

註三十七: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是一座於西元1889年4月25日建成位於法國巴黎戰神廣場上〈Champ-de-Mars〉的鐵塔,高三百公尺,天線高二十四公尺,總高是三百二十四公尺,為當時最高的建築物。艾菲爾鐵塔得名於設計它的設計師─居斯塔夫‧艾菲爾〈Alexandre Gustave Eiffel〉。因鐵塔設計新穎獨特,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因而成為法國和巴黎的重要景點和突出標誌。

註三十八:對稱(Symmetry),是指任何形體如果被切成一半時,則兩個一半的物體再結構上會相同和相似,在二維空間當中有不少具有對稱的形體,例如正方形、長方形、正三角形……等。

註三十九: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六十三條註解。

註四十: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一○四條註解。

註四十一:全音〈whole tone〉,是指兩個音符(Note)彼此之間的半音(Semitone)的差距數是兩個,這種差距的音程(Interval)可稱之為全音。

註四十二:雖然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在第十九章節‧第一一八條註解,以及第五項目有講解過程和概念,但這裡提出的卻是作曲家把這音階(Musical scale)做排列和對稱(Symmetry)的用途,而在第二十項目‧第四項目也有提出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的另一起源。

註四十三:請參考第二十一章節:二十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四十四: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四十七條註解。

註四十五:請參考第三章節‧第三十四條註解。

註四十六:請參考第二十二章節:二十世紀美國音樂的發展。

註四十七:共產黨〈communist party〉,是以勞動者的利益為名義而成立的政黨。最早可起源於西元1848年由馬克斯〈Karl Heinrich Marx〉和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所提議的共產主義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並在西元1917年於俄羅斯〈Russia〉成立正式政權,成立「共產國際」組織(Communist International),向全世界引導共產黨〈communist party〉思想,即使當共產黨〈communist party〉在西元1991年於俄羅斯〈Russia〉失去政權,世界各地依然有共產黨〈communist party〉勢力存在。

註四十八:請參考第八章節‧第八條註解。

註四十九: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項目。

註五十:馬賽〈Marseille〉,法國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法國最大的商業港口。在西元前六百年便已經存在,中世紀(Middle Ages)時由漁村變成商業港口,更在西元十九世紀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

註五十一: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四十九條註解。

註五十二:納粹德國〈Drittes Reich〉,是指於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希特勒〈Adolf Hitler〉和其所領導的納粹黨(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所統治的德國。

註五十三:蘇維埃政權〈Soviet〉,是由西元1917年至西元1992年統治俄羅斯〈Russia〉的共產黨〈communist party〉政權,因一開始著重在農業與民生工業的發展,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上得到穩健成長,但在西元1930年以後太過著重軍事化的重工業發展,以至於跟民生相關的工業嚴重落後,以至於人民生活水準落後,階級鬥爭惡化,導致在西元1992年因新政權的誕生而被迫退瓦解。

註五十四: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三十六條註解。

註五十五:幻覺(Hallucination),是指在沒有客觀刺激作用於相應感官的條件下,而感覺到的一種真實的、生動的知覺。相對的,錯覺則是具有真正的外在刺激,但反應錯誤的認知。幻覺是知覺障礙的一種,主要分為幻聽、幻視、幻觸等,最常見的是幻聽、幻視等。幻覺多出現在精神病狀態下,正常人有時在緊張、疲勞、高燒時等,也可出現。

註五十六: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五十條註解。

註五十七: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一一九條註解。

註五十八: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著名畫家與雕塑家,同時也是創立許多派別的美術家,在他一生當中創作出不少美術佳作,並進而影響西元二十世紀歐洲美術的演變。

註五十九: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四十條註解。

註六十: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三項目。

註六十一:「彼得魯什卡和弦」(Petrushka chord),是起源於西元二十世紀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所開創的和弦(chord),最早使用在他的芭蕾舞(Ballet)戲劇作品─「彼得魯什卡」(Petrushka)

而這個和弦的特性在於把一個調號(Key signature)當中的第四音為「根音」所搭建的和弦加以改變,以C大調(G major key)來說,他的第四音為「根音」所搭建的和弦為Fa—La—Do,如果把「根音」—Re、「五音」─La和「七音」─Do各升一個半音(Semitone),變成升Fa—升La—升Do,這種和弦(chord)就是「彼得魯什卡和弦」(Petrushka chord)。

註六十二: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一項目。

註六十三:有關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style〉音樂的特點,請參考第二十一章節:二十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六十四:大諾夫哥羅德〈Veliky Novgorod〉,是俄羅斯〈Russia〉一個最古的城市,建城於西元859年,位於俄羅斯〈Russia〉西北部,曾經是俄羅斯〈Russia〉人民與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商業往來通道,也同時是俄羅斯〈Russia〉人民接觸基督教(Christianity)的開端地點,因此這裡的歷史地位非常重要,裡面有保存不少俄羅斯〈Russia〉古老時代的建築。

註六十五:烏克蘭(Ukraine),位於東歐(Eastern Europe)的國家,南接黑海(Black Sea)、東連俄羅斯(Russia)、北與白俄羅斯(Belarus)毗鄰、西與波蘭(Rzeczpospolita Polska)相連,是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Russia),人口約4600萬。

烏克蘭在西元九世紀時曾一度十分強盛,直至西元十二世紀分裂後,先後被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和俄羅斯(Russia)所統治直到西元1991年因蘇維埃政權〈Soviet〉解體,才從俄羅斯(Russia)手中獨力。

註六十六:協奏曲(Concerto)到了西元十八世紀晚期後,只有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所留存下來,詳情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五項目。

註六十七: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三項目。

註六十八: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二項目。

註六十九:史達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西元1878年─西元1953年。),蘇聯〈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執政時間最長的最高領導人,對西元二十世紀的俄羅斯(Russia)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全面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導致了嚴重的飢荒,以計劃經濟的方式實施大規模工業化,使蘇聯〈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

史達林也樹立對自己的個人崇拜,對黨、政、軍領導人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實施大清洗,對少數族裔進行壓迫流放。

而在國際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Word War II〉中,蘇聯〈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和同盟國〈Allies of World War II〉共同擊敗了軸心國〈Axis powers〉,領土也有了很大的擴張。而戰後他扶植了共產主義國家〈Communist state〉,在冷戰〈Cold War〉中與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對峙。

註七十: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是指西元1929年至西元1933年所發生的全世界經貿危機,發生的原因在於大量的資本集中在少數極度有錢人士,始得貨物供需失衡而導致貿易發生大問題,這也使得有部分國家採取政府間接救濟紓困方式,以化解這場大危機,而有部分國家卻走向軍國主義〈Militarism〉路線,開始以戰爭來化解國內經濟,進而讓全世界打起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

註七十一:奧爾德姆(Oldham),位於英國中部的工業城市,在西元1800年以前還沒工業化時本來是一座沒沒無聞的小鎮,後來在西元1800年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後發展成重要的工業中心,直到現在依舊是英國重要的工業地帶。

註七十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英國最古老的大學,其起源可來自西元九世紀,在英國知名度上是數一數二,和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同是英國最有名的大學。

註七十三:席特威爾家族〈The Sitwells〉,一個原本是經由貿易經商成功而在英國政經界上有威望的家族,該家族從西元十九世紀末期在英國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曾贊助不少文藝界的人士,目前在英國還是有一定的地位。

註七十四:請參考第二十章節‧第三項目。

註七十五: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五十五條註解。

註七十六:哈瑙(Hanau),位於德國西南方的都市,同時也是德國文學兄弟—格林兄弟〈Die Bruder Grimm〉的故鄉,該市向來以文學氣息特別濃厚,並且培育出無數傑出的文學人士。

註七十七:美因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德國西南部的城市,在西元一世紀時便已經存在,更在中世紀(Middle Ages)成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重要都市之一,到了現在就成為德國西部重要的國際都市之一。

註七十八: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四項目。

註七十九:實用音樂〈Gebrahchsmusic〉,只一般大眾都可接受的音樂,通常用在電影的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當中。

註八十: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ere),是指奧古斯都‧馬力埃‧路易斯‧尼可拉斯‧盧米埃(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 Lumiere,西元1862年-西元1954年。)和路易斯‧讓‧盧米埃(Louis Jean Lumiere,西元1864年-西元1948年。)兄弟兩人,兩人同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並且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所創造的「西洋鏡」〈Kinetoscope〉,將其活動影像能夠藉由投影而放大,讓更多人能夠同時觀賞,而在西元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兩部自製的短影片後,讓電影正式踏進世界歷史舞台。

註八十一: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二項目。

註八十二: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四項目和第五項目。

註八十三:喬治‧愛得華(George Joseph Edwardes,西元1855年─西元1915年。),英國劇院經理,同時也是把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搬進舞台的創始人。

註八十四:綜藝節目(variety show),最早可起源於西元十九世紀在英國劇院進行雜耍特技的表演節目,後來在電視發明後,便將這種雜耍秀搭配聲光效果,並加點八卦閒聊特質,就成為今日的綜藝節目。

註八十五:百老匯大道(Broadway),為紐約重要的南北向道路,由於此路兩旁分佈著為數眾多的劇院,是美國戲劇和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重要發揚地,因此成為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代名詞。

註八十六: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三項目。

註八十七: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五十條註解。

註八十八:葛多‧阿德勒〈Guido Adler,西元1855年─西元1941年。〉,西元十九世紀的音樂學者,同時也是開創音樂學〈Musicology〉研究的第一人。

註八十九:請參考第八章節‧第六十條註解。

註九十:留聲機(Phonograph),由美國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所發明可以保存聲音的機械,後來經由改良和演進,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錄因雨發聲設備。

註九十一:霍恩波絲特爾(Erich von Hornbostel,西元1877年─西元1935年。),奧地利(Austria)音樂學者,曾在西元1914年和同是音樂學者薩克斯(Curt Sachs)共同針對全世界的器樂進行四種分類,並於西元1950年新增為五個分類。

註九十二:薩克斯(Curt Sachs,西元1881年─西元1959年。),德國音樂學者,曾在西元1914年和同是音樂學者薩克斯(Curt Sachs)共同針對全世界的器樂進行四種分類,並於西元1950年新增為五個分類。

註九十三: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一條註解。

註九十四: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二條註解。

註九十五:斐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西元1746年─西元1827年。),是瑞士〈Switzerland〉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一生致力於歐洲教育方案,並且在法國推動新的教育方法,讓歐洲的教育方式有了重大的突破。

註九十六: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六十一條註解。

註九十七: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五項目。

註九十八: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七十二條註解。

註九十九:芭蕾舞(Ballet),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的義大利本土歌舞音樂—Balletto,後來傳至法國後轉變成法國當地獨有的舞蹈,而有關芭蕾舞(Ballet)的歷史,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七項目。

註一○○:雖然西元十七世紀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曾經有在舞台上跳起芭蕾舞(Ballet),但從他三十歲因肥胖而不跳舞蹈之後,再也沒有男性參與芭蕾舞(Ballet)演出,直到西元二十世紀才有男性參與演出。

註一○一: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四十七條註解。

註一○二:足尖舞(En pointe),一種使用單腳腳尖來作盤旋動作的舞蹈,通常見於芭蕾舞(Ballet)動作當中,由於必須要靠單腳腳尖來使身體旋轉,因此舞者通常都是有身體瘦小的女性來展演。

註一○三: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學院〈Vaganova Academy of Russian Ballet〉,位於俄羅斯(Russia)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是一所專門傳授學生有觀芭蕾舞(Ballet)舞技的學校,該校建於西元1783年,每年都有許多優秀的舞蹈家在此學成後於世界各地展演舞蹈。

註一○四:瑟給‧狄亞格烈夫(Sergei Diaghilev,西元1872年─西元1929年。)俄羅斯(Russia)最有名的舞蹈劇團經理,曾提拔不少優秀的舞蹈家和音樂家,在全世界各地上演最新的音樂舞蹈戲劇,也讓當時的歐洲興起不少旋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