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西洋音樂史第十九章節相關註解

註一: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一條註解。

註二: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一條註解。

註三: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三項目。

註四:殖民主義(Colonialism),是指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越過自身的邊界而建立移民殖民地或行政附庸機構,藉以對外延伸其主權。而該地區的原住民會被受到直接統治,或被遷徙至其他地區。

註五:請參考第七章節‧第十一條註解。

註六: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九十七條註解。

註七: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四項目。

註八: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是以歐洲傳統的十二個大調(Major scale)和十二個小調(Minor scale)為主要調號(Key signature)開始的音樂。

註九:請參考第二十章節: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十: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五項目。

註十一: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二項目。

註十二: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五十三條註解。

註十三:請參考第十三章節‧新視野。

註十四: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六項目。

註十五: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三項目。

註十六: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四項目。

註十七: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八項目。

註十八: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二條註解。

註十九: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項目。

註二十: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二項目。

註二十一: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五項目。

註二十二: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六項目。

註二十三: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一項目。

註二十四: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四項目。

註二十五:有關西元十九世紀晚期的歌劇(Opera)演變,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六項目。

註二十六:請參考第五章節‧第二十八條註解。

註二十七: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七十八條註解。

註二十八: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三十九條註解。

註二十九: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四十八條註解。

註三十: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是一個歷史上橫跨歐亞兩洲的帝國,含蓋了當時疆域內約一億的人口。該國是由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所開創,經由三次蒙古軍征(Mongol conquests),使得版圖擴大到2400萬平方公里,直到西元十六世紀才逐漸消退滅亡,該帝國不但促使歐亞兩大洲的文明互相交流,也同時把亞洲的疾病帶入歐洲,使得歐亞兩洲人民經歷一場文明大破壞。

註三十一:伊凡三世(Ivan III Vasilyevich,西元1440年—西元1505年。),為莫斯科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的首領,在位期間驅逐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並逐漸統一俄羅斯(Russia),使俄羅斯(Russia)進入新的文明階段。

註三十二: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一○五條註解。

註三十三: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七十四條註解。

註三十四: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西元1672年—西元1725年。),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羅曼諾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的沙皇(Tsar),在位期間力行改革,使俄羅斯(Russia)現代化,同時把俄羅斯(Russia)歷史推展到近現代化階段,因此世人稱他為俄羅斯(Russia)歷史中最重要的執政者。

註三十五:凱薩琳女皇(Catherine the Great,西元1729年—西元1796年。),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唯一的女皇帝,原本是德國貴族之女,後來嫁給俄羅斯(Russia)後便利用政變取得政權,並致力於俄羅斯(Russia)的內政與外交擴展,雖然在位期間飽受人民極大不滿,後世歷史學者對她評價也相當兩極,但她在俄羅斯(Russia)歷史的地位是不可抹滅的。

註三十六:莫斯科(Moskva),俄羅斯(Russia)首都大城,並且也是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中心。莫斯科人口超過1100萬,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佔據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其面積是2510平方公里。

莫斯科(Moskva)從西元1147年開始,一直是俄羅斯(Russia)最重要的首要大城,其重要建築—克裏姆林宮(Moscow Kremlin)被當成是世界文化遺產。

註三十七: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一一○條註解。

註三十八:東正基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的調式(mode)有八個,但因為每個調式(mode)的音符〈Note〉都是微分音(microtone)而不能用五線譜〈Staff〉記譜,直到西元十七世紀因俄羅斯〈Russia〉大量接收歐洲文化,因此才把該調式(mode)當中的第一個用五線譜〈Staff〉加以改變記錄,而該調式(mode)所通用的音符〈Note〉是Re音、Mi音、Fa音和So音,但有時會因為演唱關係而多增加Do音和La音。

註三十九:巴拉基雷夫(Mily Balakirev)第一號交響曲(Balakirev symphony 1)的「主題旋律」(Idee fixe)是La音、Si音、Do音和Re音,在音程(Interval)上等於Re音、Mi音、Fa音和So音。

註四十: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俄羅斯(Russia)第二大城市,於西元1703年由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所建立的城市,曾在西元1924年改稱為列寧格勒(Leningrad),後在西元1991年蘇聯〈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解體後,改回原來的名稱。

註四十一: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五十四條註解。

註四十二: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二項目。

註四十三: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四十條註解。

註四十四: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十一條註解。

註四十五: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五項目。

註四十六:挪威〈Kongeriket Norge〉,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Scandinavian Peninsula)西部,東與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接壤,西鄰大西洋(Atlantic Ocean)。海岸線極其蜿蜒曲折,構成了挪威特有的景色。

挪威在西元九世紀前後統一為王國。並在西元十三世紀進入全盛時期,直到西元十四世紀中葉開始衰落,從此在西元1397年先後被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和丹麥(Kongeriget Danmark)統治,直到西元1905年才獨立建國。

註四十七: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六十九條註解。

註四十八:丹麥(Kongeriget Danmark),是位於北歐〈Northern Europe〉的一個國家,並與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和格陵蘭〈Greenland〉共組成王國。最早是由維京人〈Viking〉於西元九世紀所成立的國家,後來於西元十一世紀開始往外擴展,曾一度統治英國、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挪威〈Kongeriket Norge〉、芬蘭(Suomi)和冰島〈Island〉,後來從西元十二世紀開始這些被佔領的區域陸續拖離丹麥的統治,並且自行成獨立的國家,而至西元2008年,其自身領土格陵蘭〈Greenland〉也走向完全自治的階段,並且也邁向獨立的進程。

註四十九:卑爾根〈Bergen〉,是挪威〈Kongeriket Norge〉第二大城市,於西元1070年所建立的城市,原先是漁港城市,並且於西元1299年成為挪威〈Kongeriket Norge〉的首,然而在西元十三世紀因全球第二次鼠疫大流行(Second Pandemic),迫使卑爾根〈Bergen〉開始衰落,雖然後來一度恢復成歐洲北部重要的商業中心,但到西元十九世紀開始被挪威〈Kongeriket Norge〉現在首府奧斯陸〈Oslo〉取代,從此成為現代的風貌,然其本身文化歷史悠久,於西元2000年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註五十:易蔔生〈Henrik Johan Ibsen,西元1828年─西元1906年。〉,,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挪威〈Kongeriket Norge〉劇作家,被認為是戲劇界當中現實主義〈Realism〉的創始人。他的許多劇作在當時因不符合大眾的道德觀感,被認為是醜聞,而易蔔生用不留情的眼光來看生活的實際,提出了新的道德問題,因此在當時被許多人看成是異類,直到西元二十世紀以後他的作品才被現代人接受,並且影響現代劇作的創作方向。

註五十一: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項目,和第十六章節‧第三項目。

註五十二: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五項目。

註五十三:伍斯特〈Worcester〉,英國西南方城市,距離英國大城伯明罕〈Birmingham〉約有四十八公里,曾經是西元十七世紀英國內戰當中,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曾在此打敗英國王室軍隊,因而留名千古。

註五十四: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四十六條註解。

註五十五:爵士(Sir),是英國過去對騎士(Knight)的封號,後來轉封為對英國社會有貢獻的一般平民,其地位在貴族之下,爵位也非世襲。

註五十六: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五十二條註解。

註五十七:倫敦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為於英國首都倫敦所創建的音樂學院,是由英國皇室於西元1882年所創立的音樂專業學校,該校設有音樂專業科系,提供世界各地愛好音樂的人士前往就讀。

註五十八:南安普尼(Down Ampney),為於英國西南方的鄉村,也是知名英國音樂家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Williams〉的故鄉。

註五十九: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六十一條註解。

註六十:芬蘭(Suomi),是北歐〈Northern Europe〉國家,陸地上與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挪威〈Kongeriket Norge〉和俄羅斯〈Russia〉接壤,西南面被波羅的海〈Baltic Sea〉環繞,亦是世界高度發達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

芬蘭曾被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和丹麥(Kongeriget Danmark)統治過,並因西元1808年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與俄羅斯〈Russia〉交戰後被打敗後,並被俄羅斯〈Russia〉統治,直到西元1917年因俄羅斯〈Russia〉發生革命而趁機獨立,然卻因獨立而和俄羅斯〈Russia〉展開三十年的戰鬥,直到西元1947年才被迫接受當時是蘇聯政權〈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的俄羅斯〈Russia〉之條件而獨立建國,並於西元1991年蘇聯政權〈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解體後,才能自主決定國土權利。

註六十一:海門林納(Hameenlinna),位於芬蘭(Suomi)的西南方,同時也是芬蘭(Suomi)第二大城市,於西元1200年所建立的,後來於西元1862年興建一條鐵路,並通達芬蘭(Suomi)現在的首府─赫爾辛基(Helsinki),讓這城市迅速發展起來,成為現今的模樣。

註六十二:赫爾辛基(Helsinki),是芬蘭(Suomi)的首都,同時也位在芬蘭(Suomi)南部,最早於西元1500年由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的人民所開創的城市,後來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被俄羅斯〈Russia〉趕跑後則交手統治,直到西元1947年才完全由芬蘭(Suomi)子民所接管,並且成為重要的首府中心。

註六十三: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五十一條註解。

註六十四:請參考第二章節‧第八十五條註解。

註六十五:坎普羅東(Camprodon),為於西班牙(Reino de Espana)東南方的小鄉鎮,於西元1118年所興建的小村落,並在西元1252年發展成鄉鎮中心,雖然在西元1428年歷經一場大地震,造成上百人死亡,但經由整修後又恢復昔日的風采,並於現在保留當地的人文風貌。

註六十六: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四十七條註解。

註六十七:布魯塞爾皇家戲劇音樂學院〈Royal Conservatory of Brussels〉,位於比利時〈Kingdom of Belgium〉布魯塞爾〈Brussels〉的藝術學院,專門培養學生學習戲劇和音樂,從西元1872年創校於今,栽培過無數在戲劇與音樂方面的頂尖人才。

註六十八: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六項目。

註六十九:加的斯(Cadiz),是西班牙(Reino de Espana)西南部的一座濱海城市,於西元前六世紀由迦太基〈Carthage〉所建立,後來在西元前206年成為古羅馬(Ancient Rome)的貿易城市,至西元五世紀古羅馬(Ancient Rome)被野蠻人消滅後,該城市被嚴重摧毀,直到伊斯蘭教(Islam)政權當政後才重新建設,並於西元十五世紀由西班牙(Reino de Espana)皇室接管後,成為一座具有異國風味的國際城市。

註七十:馬德裏〈Madrid〉,是西班牙(Reino de Espana)首都及最大都市,於中世紀(Middle Ages)所創建,並於西元十五世紀開始成為西班牙(Reino de Espana)最重要的貿易中心,雖然在西元十九世紀至西元二十世紀經歷無數次的戰亂,但到了西元1970年西班牙(Reino de Espana)政局穩定後,便成為歐洲重要經貿都市之一。

註七十一: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二十九條註解。

註七十二: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六十三條註解。

註七十三:調性音階(Tonality musical scale),由十二個大調(Major scale)和十二個小調(Minor scale)所構築的音階(Musical scale),稱之為調性音階。

註七十四: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五條註解。

註七十五:請參考第二章節‧第四項目。

註七十六:印尼〈Republik Indonesia〉,為東南亞〈Southeast Asia〉國家之一;約由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自西元七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並曾於中國與印度展開貿易,但在西元十四世紀隨著伊斯蘭教(Islam)國家在印度的商業來往,讓印尼逐漸成為伊斯蘭教(Islam)國家,因此儘管有一個多世紀印尼被歐洲國家占領統治,但並沒有削減當地居民信奉伊斯蘭教(Islam),反而藉由國際貿易讓印尼當地文化能傳入歐洲,並且也影響歐洲現代藝術文明。

註七十七: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是普魯士〈Prussia〉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Prussia〉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告終。

註七十八:聖日門昂離(Saint-Germain-en-Laye)位於法國巴黎西部的小城市,最早是在西元1020年由法國國王羅貝爾二世〈Robert II le Pieux〉於此建立一座教堂,因而發展出中小型都市,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時,這裡曾是納粹德國〈Drittes Reich〉的總部。

註七十九: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 World's Fair〉,是一個具國際規模的集會。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舉辦世界博覽會的目的,是透過一個國際性的展覽平臺,使參與的國家在主題上得到廣泛的聯絡與交流。世界博覽會是對當時社會文明的智慧的一種記錄,和對未來的前瞻。

註八十: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六十六條註解。

註八十一:十一和絃〈eleventh chord〉,由六個音,按照三度音程〈third〉所疊置的,稱為九和絃。當九和絃中的五個音按三度音程〈third〉排列時,分別為「根音」、「三音」、「五音」、「七音」、「九音」,及「根音」上方的十一度音程(eleventh),即稱為「十一音」。

常用的十一和絃,可分為四種:屬十一和絃(dominant eleventh chord)、增十一和絃(augmented eleventh chord)、小十一和絃(minor eleventh chord)和大十一和絃(major eleventh chord)。

註八十二:弱音踏板〈Soft Pedal〉,是鋼琴踏板(Piano Pedal)之一,位於鋼琴(piano)最下方的左邊,其功能是把鋼琴的音量加以減少,以達到柔和的功能;鋼琴踏板(Piano Pedal)是鋼琴(piano)發明者─克裏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所發明,後來在西元十九世紀後人不斷研發後,讓現代的鋼琴(piano)有三個鋼琴踏板(Piano Pedal),從右到左分別是延音踏板(Damper Pedal)、持續延長音踏板(sostenuto)和弱音踏板〈Soft Pedal〉。

註八十三:請參考第十九章節‧新視野。

註八十四: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五項目。

註八十五: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十一條註解。

註八十六: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七十二條註解。

註八十七: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五十條註解。

註八十八:六度音程(sixth),通常是指兩個音彼此相差小六度(Minor sixth)或大六度(Major sixth),也就是Do音和降La音〈小六度《Minor sixth》〉或Do音和La音〈大六度《Major sixth》〉之間的距離位置。

註八十九:請參考第五章節‧第二項目。

註九十:三度疊置(Tertian chord),以三度音程〈third〉來互相疊在一起的音程(Interval),稱為三度疊置,例如Do音和Mi音靠在一起的音程(Interval)就是三度疊置(Tertian chord)。

註九十一:大三和弦(Major triad),是三和弦〈triads〉總類當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其特性是根音和三音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而三音和五音相差小三度(Minor third),如果以Do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分別是Mi音、So音。

註九十二:小三和弦(Minor triad),是三和弦〈triads〉總類當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其特性是根音和三音相差小三度(Minor third),而三音和五音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如果以Do音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分別是降Mi音、So音。

註九十三:減三和弦(Diminished triad),是三和弦〈triads〉總類當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其特性是根音和三音相差小三度(Minor third),而三音和五音又相差小三度(Minor third),如果以Do音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分別是降Mi音、降So音。

註九十四:七度音程(seventh),通常是指兩個音彼此相差小七度(Minor seventh)或大七度(Major seventh),也就是Do音和降Si音〈小七度《Minor seventh》〉或Do音和Si音〈大七度《Major seventh》〉之間的距離位置。

註九十五:大七和弦(Major 7th),是七和弦〈seventh chord〉總類當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其特性是根音和三音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而三音和五音相差小三度(Minor third),五音和七音又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如果以Do音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和七音分別是Mi音、So音、Si音。

註九十六:小七和弦(Minor 7th),是七和弦〈seventh chord〉總類當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其特性是根音和三音相差小三度(Minor third),而三音和五音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五音和七音又相差小三度(Minor third),如果以Do音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和七音分別是降Mi音、So音、降Si音。

註九十七: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四十條註解。

註九十八: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四十一條註解。

註九十九:三和弦(triad),由三個音,按照三度音程〈third〉所疊置的,稱為三和弦。當三和弦中的三個音按三度音程〈third〉排列時,分別為「根音」、「三音」,及「根音」上方的五度音程(fifth),即稱為「五音」。

常用的三和弦,可分為四種:大三和弦(Major triad)、小三和弦(Minor triad)、減三和弦(Diminished triad)和增三和弦〈Augmented triad〉。

註一○○:增三和弦〈Augmented triad〉,是三和弦〈triads〉總類當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其特性是根音和三音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而三音和五音又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如果以Do音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分別是Mi音、升So音。

註一○一: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七十條註解。

註一○二:有關減七和弦(diminished 7th chord)的由來與相關知識,請參考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三項目,以及考第十一章節‧第三十八條註解。

註一○三:增大七和弦(Augmented major seventh),是七和弦〈seventh chord〉總類當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其特性是根音和三音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而三音和五音又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但五音和七音則相差小三度(Minor third),如果以Do音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和七音分別是Mi音、升So音、Si音。

註一○四:小大七和弦(Minor major seventh):是七和弦〈seventh chord〉總類當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其特性是根音和三音相差小三度(Minor third),而三音和五音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五音和七音又相差大三度(Major third),如果以Do音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和七音分別是降Mi音、So音、Si音。

註一○五: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八十條註解。

註一○六: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一○四條註解。

註一○七:屬七平五和弦(Dominant seventh flat five chord),屬於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的變形體,其特徵就是把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當中的五音降一個半音(Semitone),如果以Do音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和七音分別是Mi音、降So音、降Si音。

註一○八:增七和弦(Augmented seventh chord),是七和弦〈seventh chord〉總類當中的一種,,屬於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的變形體,其特徵就是把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當中的五音升一個半音(Semitone),如果以Do音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和七音分別是Mi音、升So音、降Si音。

註一○九:減大七和弦(Diminished major seventh chord)(註一○九),是七和弦〈seventh chord〉總類當中的一種,,屬於半減七和弦(half-diminished 7th chord)的變形體,其特徵就是把半減七和弦(half-diminished 7th chord)當中的七音升一個半音(Semitone),如果以Do音為根音,其三音、五音和七音分別是降Mi音、降So音、Si音。

註一一○: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三條註解。

註一一一:請參考第十九章節‧第二項目。

註一一二: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一一九條註解。

註一一三:雖然早在西元十九世紀中期,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在寫第四號交響曲(Brahms symphony 4)時就使用中世紀〈Middle Ages〉教會調式(church mode)之一—弗里吉安調式(Phrygian Mode),但直到西元十九世紀末期才開始被作曲家廣泛使用。

註一一四: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十八條註解。

註一一五: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六十一條註解。

註一一六:請參考第七章節‧第八十一條註解。

註一一七: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由亞洲所流傳〈特別是中國〉的獨特音階(Musical scale),通常是由Do音、Re音、Mi音、So音和La音所構成,通常可依照大調(Major scale)和小調(Minor scale)分為兩種。

註一一八: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一種完全由全音〈whole tone〉所架構的音階(Musical scale),可以依照排法而分成兩種。

註一一九:寫實主義(Realism),又稱現實主義,是西元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的藝術運動,它試圖以對當代生活當中以無偏見的觀察為基礎,客觀的呈現現實世界的一面,同時寫實主義主要體現在對題材、觀眾行為和社會階層的表現上,完全把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活靈活現的在藝文當中照實顯現。

註一二○:盧卡〈Lucca〉,為於義大利中北部的城市,從西元前180年就開始成立,並且曾經是古羅馬(Ancient Rome)獨裁者─凱薩〈Ancient Rome)掌握政治實權的始點,而在中世紀(Middle Ages)時,這裡曾是歐洲重要的城鎮之一,並且維持到文藝復興(Rinascimento)為止才被佛羅倫斯〈Firenze〉所取代。

註一二一: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一一四條註解。

註一二二: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三項目。

註一二三:世界盃足球賽(FIFA World Cup),是一項國際性的世界足球比賽,由十六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足球強國在任何地方舉行盛大賽事,因為觀賞人數眾多,因此雖然每四年舉辦一次,但每次舉辦總是吸引上億人透過現場或是電視轉播來觀賞比賽狀況。

註一二四:莎樂美(Salome),聖經(The Biddle)當中的女性角色,曾經為了要讓自己的母親讓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得到寵愛,不惜一切把聖若翰洗者(John the Baptist)殺害,並割下人頭擺在盤子當中讓國王觀看,因此後來莎樂美(Salome)也被人稱作是心腸如蛇蠍般的狠女子。

註一二五:聖若翰洗者(John the Baptist),聖經(The Biddle)當中的人物,曾經為耶穌(Jesus)舉行受洗,後來因在街頭上痛罵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的暴行,而被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加以殺害。

註一二六:請參考第二十章節: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第二十一章節:二十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以及第二十二章節:二十世紀美國音樂的發展。

註一二七:請參考第二十章節: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以及第二十一章節:二十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一二八:莫內(Claude Monet,西元1840年─西元1926年。),莫內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也是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理論和實踐推廣者。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內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

除此之外莫內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莫內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