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8. 西元二十世紀歐洲音樂教育的發展
╴╴歐洲在歷經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註九十三)的洗禮後,主要歐洲國家的政府開始注重音樂教育,尤其是德國、英國和美國特別看重孩子的音樂教育發展。德國是一個具有悠久音樂文化傳統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早推廣音樂的國家,早在西元十六世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註九十四)曾說過:「音樂一半是紀律,一半是教育大師,必須把音樂保留在學校中,一個學校的教師必須會唱歌,否則我並不會看重他。」因此從西元十六世紀開始,音樂教育在德國普通學校教育中就佔有重要的位置,而至西元十八世紀後期,瑞士〈Switzerland〉〈註四十八〉教育家斐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註九十五)提出教育要適應自然,並且激發兒童本身的天賦與能力,因此德國政府依據斐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註九十五)的想法運用在歌唱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西元1810年至西元1845年間,德國出現了三十種歌唱教育法,包含數字歌唱法、樂譜歌唱法和辨音歌唱法等;至於英國則起步比較晚,一直到西元1920年代音樂教學才受到政府格外重視,特別在各所學校努力推展學校音樂教學,許多學校在音樂課中增加直笛(recorder)教學內容,藉此讓孩子能接觸和學習音樂;至於美國的音樂教育歷史,則在第二十二章節會加以探討。
╴╴而除了政府教育部門有提倡音樂教育,有些音樂人士也會提出自己的音樂教學,以下是四位致力於音樂教育方法的人士:
(一)達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西元1865年─西元1950年。):
╴╴達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生於瑞士〈Switzerland〉〈註四十八〉,本身也是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在音樂教育看法方面提出了「旋律教育法」(Dalcroze Eurhythmics),認為身體的律動和音樂極為密切,因此如果要教導孩子學習音樂,應該要由身體的動作讓孩子感受音樂,並能了解音樂的快慢、大小聲音和情緒。
(二)高大宜(Kodaly Zoltan,西元1882年─西元1967年。):
╴╴高大宜(Kodaly Zoltan)生於匈牙利(Magyarorszag)(註三十二),年輕時曾和巴爾托克(Bartok Bela Viktor Janos)(註八)在匈牙利(Magyarorszag)(註三十二)用留聲機(Phonograph)(註九十)收集上百首匈牙利(Magyarorszag)(註三十二)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六),後來改投身於音樂教育,他認為兒童不只靠律動來接觸音樂,而是老師要透過手勢來教導兒童七個基本的音符(Note)〈註九十六〉,因此他設計一套用手勢來顯示音符(Note)〈註九十六〉的擺飾法,讓學童能藉由教師的手勢位置來認識音符(Note)〈註九十六〉。
╴╴以下是高大宜(Kodaly Zoltan)音符(Note)〈註九十六〉手勢圖樣:
(三)奧福(Carl Orff,西元1895年─西元1982年。):
╴╴德國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曾以自己所寫的清唱劇(Cantata)〈註九十七〉─「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而聲名大噪,不過他最為大家熟識的是他所提議的音樂教學方法,奧福(Carl Orff)認為孩童要認識音樂,應該要從節奏(Rhythm)(註九十八)開始認識,因此他鼓勵學校應該要購買具有節奏(Rhythm)(註九十八)性質的器樂,讓孩子能藉由這些器樂來認識音樂的律動。
╴╴以下是奧福(Carl Orff)所寫的清唱劇(Cantata)〈註九十七〉─「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片段:
(四)鈴木鎮一(Shinichi Suzuki,西元1898年─西元1998年。):
╴╴日本小提琴〈violin〉演奏家,本身也是音樂教育家,他藉由長年小提琴〈violin〉教學,提出一套教學方法,他認為如果孩童能藉由正確的音樂入門課程來接觸音樂,並且能在良師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則孩童就不會排斥音樂,甚至會樂在音樂之中,因此他在指導孩童學習小提琴〈violin〉時,都會講一句名言「停,想,拉。」(Stop, Think, Play)。
╴╴以上是世界四位音樂人士所提倡的教育看法,而由於他們的努力和推廣,讓現現在大部分孩童能夠在優質的環境當中,能夠吸收健全又良上的音樂課程,並且能喜愛音樂。
本篇重點:
1.歐洲在歷經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洗禮後,主要歐洲國家的政府開始注重音樂教育,尤其是德國、英國和美國特別看重孩子的音樂教育發展。德國是一個具有悠久音樂文化傳統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早推廣音樂的國家,早在西元十六世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曾說過:「音樂一半是紀律,一半是教育大師,必須把音樂保留在學校中,一個學校的教師必須會唱歌,否則我並不會看重他。」因此從西元十六世紀開始,音樂教育在德國普通學校教育中就佔有重要的位置,而至西元十八世紀後期,瑞士〈Switzerland〉教育家斐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提出教育要適應自然,並且激發兒童本身的天賦與能力,因此德國政府依據斐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的想法運用在歌唱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西元1810年至西元1845年間,德國出現了三十種歌唱教育法,包含數字歌唱法、樂譜歌唱法和辨音歌唱法等;至於英國則起步比較晚,一直到西元1920年代音樂教學才受到政府格外重視,特別在各所學校努力推展學校音樂教學,許多學校在音樂課中增加直笛(recorder)教學內容,藉此讓孩子能接觸和學習音樂。
2.在西元二十世紀當中,有四位致力於音樂教育方法的人士,分別是:
(一)達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西元1865年─西元1950年。):
達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在音樂教育看法方面提出了「旋律教育法」(Dalcroze Eurhythmics),認為身體的律動和音樂極為密切,因此如果要教導孩子學習音樂,應該要由身體的動作讓孩子感受音樂,並能了解音樂的快慢、大小聲音和情緒。
(二)高大宜(Kodaly Zoltan,西元1882年─西元1967年。):
高大宜(Kodaly Zoltan)認為兒童不只靠律動來接觸音樂,而是老師要透過手勢來教導兒童七個基本的音符(Note),因此他設計一套用手勢來顯示音符(Note)的擺飾法,讓學童能藉由教師的手勢位置來認識音符(Note)。
(三)奧福(Carl Orff,西元1895年─西元1982年。):
奧福(Carl Orff)認為孩童要認識音樂,應該要從節奏(Rhythm)開始認識,因此他鼓勵學校應該要購買具有節奏(Rhythm)性質的器樂,讓孩子能藉由這些器樂來認識音樂的律動。
(四)鈴木鎮一(Shinichi Suzuki,西元1898年─西元1998年。):
鈴木鎮一(Shinichi Suzuki)藉由長年小提琴〈violin〉教學,提出一套教學方法,他認為如果孩童能藉由正確的音樂入門課程來接觸音樂,並且能在良師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則孩童就不會排斥音樂,甚至會樂在音樂之中,因此他在指導孩童學習小提琴〈violin〉時,都會講一句名言「停,想,拉。」(Stop, Think, Play)。
- Jan 30 Wed 2013 18:49
二十、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第八項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