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3. 西元二十世紀音樂在法國的發展
╴╴法國在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註十)與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註十)發展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十)後,依然有許多人繼承這項新音樂之路,其中就以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和「法國六人組」(Les Six)最為活躍。
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西元1866年─西元1925年。):
╴╴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是橫跨西元十九世紀晚期到西元二十世紀初期的音樂家,由於他本身所處的時代剛好其名聲被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註十)與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註十)所遮住,以致於他個光彩曾一度被歷史所遺忘。
╴╴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出生在法國北部的城市─翁夫勒〈Honfleur〉,年幼時因母親過世,使得父親再婚之後讓他從繼母那而提早接受音樂啟蒙教育,也使他年輕時前往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簡稱CNSMDP。)(註四十四)就讀,但因為本身叛逆的性格,使他在學校被視為異端,不被師長所青睞。
╴╴而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這樣的叛逆性格,後來也在他從學校畢業後徹底顯現,他的作品有時沒有用小節(Bar)(註四十五)來區隔,不然就是原本一分多鐘的短小作品要不斷反覆好幾遍,特別是一首他特製的鋼琴〈piano〉獨奏作品─「屈辱」(Vexations),整首大約只有一分多鐘,可是卻要不停反覆彈奏八百四十次,以致於整首彈完必須要花費二十小時以上,因此可以看出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對傳統音樂的叛逆,以及他對音樂充滿個人主義的性格。
╴╴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最代表性的鋼琴〈piano〉獨奏作品─「屈辱」(Vexations):
╴╴雖然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的音樂至今還無法被一般大眾所接受,但他對傳統音樂的叛逆精神卻影響法國當代音樂,特別是以六位法國音樂人士所組成的「法國六人組」(Les Six),就是以他為音樂界的精神領袖,繼續朝著新音樂之路而發展。
「法國六人組」(Les Six):
╴╴「法國六人組」(Les Six)是以六位法國作曲家─路易‧迪雷〈Louis Durey ,西元1888年—西元1979年。〉、阿圖爾‧奧乃格〈Arthur Honegger,西元1892年—西元1955年。〉、戴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西元1892年—西元1974年。〉、熱爾梅娜‧塔耶芙爾〈Germaine Tailleferre,西元1892年—西元1983年。〉、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西元1899年—西元1963年。〉和喬治‧奧裏克〈Georges Auric,西元1899年—西元1983年。〉;他們彼此之間崇尚新的音樂藝術而組成的團體,並崇拜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的音樂反骨精神,主張音樂不應該像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十)那樣太過複雜多變,而是回歸到簡單且讓一般人入耳的音樂才比較實在,因此他們寫出來的作品大多淺顯易懂,同時這六人當中也受到美國爵士樂〈Jazz〉〈註四十六〉的影響,作品中有不少爵士樂〈Jazz〉〈註四十六〉影子,只是後來路易‧迪雷〈Louis Durey〉轉向寫跟共產黨〈communist party〉〈註四十七〉相關的作品、熱爾梅娜‧塔耶芙爾〈Germaine Tailleferre〉因婚姻的關係而音樂創作之路受阻、喬治‧奧裏克〈Georges Auric〉轉而到電影相關的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註十三)來發展,因此只有阿圖爾‧奧乃格〈Arthur Honegger〉、戴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與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對法國音樂歷史的發展,有達到起承轉合的作用。
阿圖爾‧奧乃格〈Arthur Honegger,西元1892年─西元1955年。〉:
╴╴阿圖爾‧奧乃格〈Arthur Honegger〉出生於瑞士〈Switzerland〉〈註四十八〉與法國交界,而由於從小接觸這兩國的音樂,使他的早期作品有融合這兩國歌曲的風格。
╴╴不過阿圖爾‧奧乃格〈Arthur Honegger〉音樂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擅長用器樂來模仿機械的聲音,特別是蒸氣火車開動的聲音是他的最愛,因此他利用管弦樂(Orchestra)(註四十九)來仿効火車開動的聲音,特此創作一首獨特的管弦樂(Orchestra)(註四十九)作品─「太平洋 231」(Pacific 231),以顯現火車開動的聲音;而這種特殊的作曲手法,後來在西元1950年代啟發一群新潮派作曲家,拿出些許的電子音效來當作實際聲音的效果,以達到逼真的境界。
╴╴以下是阿圖爾‧奧乃格〈Arthur Honegger〉所寫的管弦樂(Orchestra)(註四十九)作品─「太平洋 231」(Pacific 231):
戴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西元1892年─西元1974年。〉:
╴╴戴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生於法國南方城市─馬賽〈Marseille〉(註五十),本身是猶太人(Jews)〈註五十一〉,年輕時曾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簡稱CNSMDP。)(註四十四)就讀,後來加入「法國六人組」(Les Six)的組織,並從此建立自己的音樂事業。
╴╴因為戴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年輕時有到美國旅遊,並且在西元1939年以後因為納粹德國〈Drittes Reich〉(註五十二)的迫害,因而不得不遷居美國避難,因此他更受到美國音樂的影響,特別是他結合美國爵士樂〈Jazz〉〈註四十六〉以及歐洲當代音樂的風格,自創新的音樂形式,特別是複調性音樂〈Polytonality〉〈註二十六〉是他最愛用的模式,因此他的作品中不外乎是爵士樂〈Jazz〉〈註四十六〉與複調性音樂〈Polytonality〉〈註二十六〉的結合品。
╴╴以下是戴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所寫的第五號交響曲(Milhaud symphony 5):
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西元1899年─西元1963年。〉:
╴╴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生於法國巴黎,雖然自小接受嚴格的音樂專業教育,但本身自己對於音樂創作沒有一定的標準,他認為音樂是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理念來創作音樂,因此他的音樂作品在當代雖得到一般人喜愛,但音樂評論家對於他的音樂卻抱著不屑的態度,因此即使現在他的作品被許多音樂演奏者拿來當作表演曲目,一般音樂學者卻鮮少願意研究他的音樂作品。
╴╴以下是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所寫的鋼琴〈piano〉獨奏作品:
本篇重點:
1.法國在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與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發展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後,依然有許多人繼承這項新音樂之路,其中就以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和「法國六人組」(Les Six)最為活躍。
2.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的音樂雖然至今還無法被一般大眾所接受,但他對傳統音樂的叛逆精神卻影響法國當代音樂,特別是以六位法國音樂人士所組成的「法國六人組」(Les Six),就是以他為音樂界的精神領袖,繼續朝著新音樂之路而發展。
3.「法國六人組」(Les Six)是以六位法國作曲家─路易‧迪雷〈Louis Durey〉、阿圖爾‧奧乃格〈Arthur Honegger〉、戴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熱爾梅娜‧塔耶芙爾〈Germaine Tailleferre〉、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和喬治‧奧裏克〈Georges Auric〉;他們彼此之間崇尚新的音樂藝術而組成的團體,並崇拜薩堤(Eric Alfred Leslie Satie)的音樂反骨精神,主張音樂不應該像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那樣太過複雜多變,而是回歸到簡單且讓一般人入耳的音樂才比較實在,因此他們寫出來的作品大多淺顯易懂,同時這六人當中也受到美國爵士樂〈Jazz〉的影響,作品中有不少爵士樂〈Jazz〉影子,只是後來路易‧迪雷〈Louis Durey〉轉向寫跟共產黨〈communist party〉方面的作品、熱爾梅娜‧塔耶芙爾〈Germaine Tailleferre〉因婚姻的關係而音樂創作之路受阻、喬治‧奧裏克〈Georges Auric〉轉而到電影相關的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來發展,因此只有阿圖爾‧奧乃格〈Arthur Honegger〉、戴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與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對法國音樂歷史的發展,有達到起承轉合的作用。
- Jan 30 Wed 2013 14:54
二十、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第三項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