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5. 西元十九世紀晚期西洋音樂所慣用的作曲技巧

__西元十九世紀晚期以後,無論是和弦(chord)(註二十六)和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上均有重大的革新,所先在和弦(chord)(註二十六)方面,特別是半音中音關係(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註十七)在西元十九世紀中期蔚然風潮後,整個和弦(chord)(註二十六)就不斷在擴大和演變。而在講和弦(chord)(註二十六)的演變過程,我們先回顧一下和弦(chord)(註二十六)的歷史。

__在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註八十五),雖然有三種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被創造出來(註八十六),但這是後世學者在挖掘古代墓碑時所推算出來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不能算是正確無誤的資料,而直到中世紀(Middle Ages)(註七十四)後,因為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的大量利用,因此我們所熟悉的以七個音為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開始確定出來。

__以下是我們現在常使用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

__而之後在西元十五世紀,經由五度音程(fifth)(註八十七)及英國所開創的六度音程(sixth)(註八十八)的作曲手法(註八十九),使得以三度疊置(Tertian chord)(註九十)為基礎的和弦(chord)(註二十六)正式確立:

__而因為這些最基礎的和弦(chord)(註二十六)成立後,使得西元十六世紀的音樂學者加以分門別類,以致產生下列的分類:

__由上圖可知,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和弦(chord)(註二十六)─大三和弦(Major triad)(註九十一)、小三和弦(Minor triad)(註九十二)和減三和弦(Diminished triad)(註九十三)都在這裡成形,而後有人在這些和弦(chord)(註二十六)上又增加七度音程(seventh)(註九十四)結果變成下列的和弦(chord)(註二十六):

__後來音樂學者把這些和弦(chord)(註二十六)加以分類後,以致產生下列的類別:

__由上圖可知,這些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和弦(chord)(註二十六)─大七和弦(Major 7th)(註九十五)、小七和弦(Minor 7th)(註九十六)、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註九十七)和半減七和弦(half-diminished 7th chord)(註九十八)都在這裡成形,而之後調性(Tonality)(註六)在西元十六世紀出現後,二十四個調號(Key signature)(註七十一)逐漸定型後,使得和弦(chord)(註二十六)在西元十七世紀以後有新的突破,首先在三和弦(triad)(註九十九)方面從大三和弦(Major triad)(註九十一)基礎上新增增三和弦〈Augmented triad〉(註一○○),而在七和弦〈seventh chord〉(註一○一)則是由半減七和弦(half-diminished 7th chord)(註九十八)基礎上新增減七和弦(diminished 7th chord)(註一○二)。

__由大三和弦(Major triad)(註九十一)演化成增三和弦〈Augmented triad〉(註一○○)的過程:

__由半減七和弦(half-diminished 7th chord)(註九十八)演化成減七和弦(diminished 7th chord)(註一○二)的過程:

__而到了西元十八世紀,隨著調號(Key signature)(註七十一)在西洋音樂大力普及,促進和弦(chord)(註二十六)的演進更比以前增加許多,特別是七和弦〈seventh chord〉(註一○一)方面多增加兩種型態:
(一)由大七和弦(Major 7th)(註九十五)演化為增大七和弦(Augmented major seventh)(註一○三):

(二)由小七和弦(Minor 7th)(註九十六)演化為小大七和弦(Minor major seventh)(註一○四):

__而因有了上述新的三和弦(triad)(註九十九)和七和弦〈seventh chord〉(註一○一)的變化,促進西洋音樂在西元十八世紀既多采多姿,且百花綻開,但因人類永遠不會滿足現狀,因此後來在西元十九世紀中期,有些音樂家會利用同音異名(Enharmonic)(註一○五),或是提高或降低半音(Semitone)(註一○六)的手法,又從七和弦〈seventh chord〉(註一○一)再次動手改變:
(一)從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註九十七)演變成德國增六和弦(German sixth)(註十七)和法國增六和弦(French sixth)(註十七),演變過程如下(註十七):

(二)從減七和弦(diminished 7th chord)(註一○二)演變成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四)所專屬的崔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註十四)(把減七和弦《diminished 7th chord》《註一○二》當中的五音升高半音《Semitone》《註一○六》,就是崔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註十四》。):

__但我們可以從這些和弦(chord)(註二十六)的實際音響來推算的話,可以發現幾個要點:
(一)德國增六和弦(German sixth)(註十七)在音響上等於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註九十七)。
(二)法國增六和弦(French sixth)(註十七)在音響上等於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註九十七)的變形體─屬七平五和弦(Dominant seventh flat five chord)(註一○七)。
(三)崔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註十四)在音響上等於半減七和弦(half-diminished 7th chord)(註九十八)。

__從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註九十七)演化為屬七平五和弦(Dominant seventh flat five chord)(註一○七)過程:

__而隨著七和弦〈seventh chord〉(註一○一)繼續擴大演變,到了西元十九世紀末期又增加兩個七和弦〈seventh chord〉(註一○一),分別是:
(一)從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註九十七)演變增七和弦(Augmented seventh chord)(註一○八):

(二)從半減七和弦(half-diminished 7th chord)(註九十八)演變成減大七和弦(Diminished major seventh chord)(註一○九):

__因此這些多樣化的和弦(chord)(註二十六),讓整個音樂在和聲(Harmony)(註十八)與對位(Counterpoint)〈註一一○〉更加千變萬化,再加上從西元十九世紀中期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註十五)把七和弦〈seventh chord〉(註一○一)又擴大到九和弦〈ninth chord〉〈註八十〉,馬勒(Gustav Mahler)(註一一一)的作品更擴展到十一和弦〈eleventh chord〉〈註八十一〉地步,這樣的效果有好有壞,好處是聽眾第一次聽時因可以聽到雄壯且有魄力的音響而心中熱血飛昂,但壞處是這種音樂對於想要安靜的人來說太過刺耳,且聽久對耳朵的聽覺能力會漸漸麻木,因此到了西元1890年以後,就有一些作曲家不從和弦(chord)(註二十六)下手,反而從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重新組合,因此才會有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七)成立。

__所謂從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重新組合,其實就是把古人所流傳下來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又再次拿來使用,然因為古希臘(Ancient Greece)(註八十五)所留下的資料不多,外加中世紀(Middle Ages)(註七十四)所流傳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已經用現代五線譜(Staff)(註一一二)給翔實記錄,因此這時期的音樂家開始把中世紀(Middle Ages)(註七十四)的七個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配合十二個調性(Tonality)(註六)特徵,創造出八十四個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模式(註一一三),其所有音階如下:
(一)C調(C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二)降D調(Flat D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三)D調(D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四)降E調(Flat E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五)E調(E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六)F調(F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七)降G調(Flat G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八)G調(G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九)降A調(Flat A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十)A調(A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十一)降B調(Flat B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十二)B調(B key)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

__以下是法國作曲家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註七)所寫的室內樂(Chamber music)(註一一四)作品之一:

__本人把這首作品當中用紅線所標示出來的旋律放大:

__從這段旋律我們可以看出這原本是降E調(Flat E key),可是開始的音符(Note)(註一一五)卻是So音,如果對照降E調(Flat E key)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圖表,這段旋律是用降E調(Flat E key)的弗里吉安調式(Phrygian Mode),而且這時期的作曲家可不只用一種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有時會同時混用多種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例如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註七)所寫的前奏曲(prelude)(註一一六)之片段:

__從這段旋律我們可以看出這首作品都是D調(D key),可是前半段〈用紅線標示〉是採用F調(F key)的愛奧里安調式(Aeolian Mode),後半段〈用藍線標示〉卻是採用C調〈C key〉的多利安調式(Dorian Mode),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時期的作曲家,已經把中世紀(Middle Ages)(註七十四)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五)用得駕輕就熟,並且還大量普及化,而後因為亞洲和非洲所流傳的音樂文化傳遍至歐洲,因此讓歐洲更發展出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註一一七〉、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註一一八〉及兩種經過變形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

__當時歐洲常用的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註一一七〉:

__當時歐洲常用的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註一一八〉:

__當時歐洲採用其他兩種變形的音階(Musical scale)(註七十二):

__例如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註七)所寫的鋼琴〈piano〉獨奏作品─快樂島〈L'lsle Joyeuse〉的前半段,就是使用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註一一八〉(曲子當中的降A音等於升So音,降Si音等於升La音。):

__因此我們可以從這裡知道為何到了西元十九世紀晚期〈尤其是西元1890年以後〉,音樂漸漸脫離我們所熟悉的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註八),轉而變成調性(Tonality)(註六)模糊的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註七),其原因就在這些作曲步驟的轉變,而到了西元二十世紀後,有些作品的調性(Tonality)(註六)完全捨去,變成沒有調性(Tonality)(註六)的無調性音樂(Atonality)(註九)。

本篇重點:
1.西元十九世紀晚期以後,無論是和弦(chord)和音階(Musical scale)上均有重大的革新,所先在和弦(chord)方面,特別是半音中音關係(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在西元十九世紀中期蔚然風潮後,整個和弦(chord)就不斷在擴大和演變。首先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和弦(chord)均是在西元十八世紀就開始定行,後來在西元十九世紀以後不斷擴大後,和弦(chord)變得多采多姿,而這樣的效果有好有壞,好處是聽眾第一次聽時因可以聽到雄壯且有魄力的音響而心中熱血飛昂,但壞處是這種音樂對於想要安靜的人來說太過刺耳,且聽久對耳朵的聽覺能力會漸漸麻木,因此到了西元1890年以後,就有一些作曲家不從和弦(chord)下手,反而從音階(Musical scale)重新組合。

2.西元1890年以後,作曲家轉而從音階(Musical scale)重新組合,但這其實就是把古人所流傳下來的音階(Musical scale)又再次拿來使用,因為古希臘(Ancient Greece)所留下的資料不多,外加中世紀(Middle Ages)所流傳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已經用現代五線譜(Staff)給翔實記錄,因此這時期的音樂家開始把中世紀(Middle Ages)的七個教會調式(church mode),配合十二個調性特徵,創造出八十四個音階(Musical scale)模式。而後因為亞洲和非洲所流傳的音樂文化傳遍至歐洲,因此讓歐洲更發展出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全音音階(Whole tone scale)及兩種經過變形的音階(Musical scale)。

3.由於西元十九世紀晚期開始,和弦(chord)和音階(Musical scale)不斷在變化,使得我們所熟悉的調性音樂(Tonalitic music)漸漸脫離,轉而變成調性(Tonality)模糊的後調性音樂(Post-tonality music),而到了西元二十世紀後,有些作品的調性(Tonality)完全捨去,變成沒有調性(Tonality)的無調性音樂(Atonalit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