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西洋音樂史第十八章節相關註解

註一:從西元1800年至西元1900年,歐洲先後爆發大規模疾病流行,其中光是霍亂(Cholera)就爆發四次,而鼠疫(Plague)則在西元十九世紀末期又爆發一次。

註二:末日論(Eschatology),是研究歷史終結及其相關方面的哲學或者神學理論,神學上的末世論一般關心人類社會的終結以及如何終結等問題,而哲學上的末世論則可能著眼於人類社會的終結問題,也可能著眼於自然的終結。

註三:「搶救民族誌」(salvage ethnography),是人類學家在西元1960年代開始使用的一個術語,做為對西元十九世紀民族誌(anthropology)與早期當代人類學的批評。此術語是由格魯伯(Jacob Gruber)所創,目的是諷刺當時歐洲人民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對當地人執行殖民主義文化(Colonialism culture),使得當地人們已經忘記他們原有的文化精髓。

註四: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是將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演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中自然選擇的思想應用於人類社會的一種社會理論。最早提出這一思想的是英國哲學家、作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風行從西元十九世紀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結束,而它所造成的後遺症就是種族大屠殺。

註五: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四項目。

註六: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二項目。

註七: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三項目。

註八: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四項目。

註九: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五項目。

註十: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六項目。

註十一: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七項目。

註十二: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八項目。

註十三:請參考第十八章節‧新視野。

註十四: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一條註解。

註十五:資本主義〈Capitalism〉,也被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其特色是個人或是企業擁有資本財產,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工具都歸私人所有,並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

芬蘭國會(Suomi Parliament)議員安德斯‧屈德紐斯(Anders Chydenius)在西元1765年提倡貿易和產業自由以及自由主義原則,而至十一年後的西元1776年,由亞當‧斯密〈Adam Smith〉出版了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更加確立資本主義的定義。

註十六: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三項目。

註十七: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項目。

註十八:芭蕾舞(Ballet),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的義大利本土歌舞音樂—Balletto,後來傳至法國後轉變成法國當地獨有的舞蹈,而有關芭蕾舞(Ballet)的歷史,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七項目。

註十九: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四項目。

註二十: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四十七條註解。

註二十一: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四十八條註解。

註二十二:請參考第八章節‧第四項目。

註二十三: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八條註解。

註二十四: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七條註解。

註二十五: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二十條註解。

註二十六: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七十八條註解。

註二十七: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一一七條註解。

註二十八:阿萊維(Jacques-Francois-Fromental-Elie Halevy,西元1799年─西元1862年。),法國著名的作曲家,也是法國音樂最高學府─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簡稱CNSMDP。)作曲教授,曾教導過無數音樂學子,並且這些學子有些也於後來成為有名的音樂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同為法國作曲家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

註二十九: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十八條註解。

註三十: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三項目。

註三十一:請參考第十八章節‧第四項目和第五項目。

註三十二: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五十三條註解。

註三十三:請參考第十章節‧第十七條註解。

註三十四: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一條註解。

註三十五: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項目,和第十六章節‧第三項目。

註三十六:貝加莫(Bergamo),位於義大利西北方的小鎮,距離大都市─米蘭(Milano)約有四十公里遠,當地是以足球興起的小鎮,有許多著名的足球選手都來自這裡。

註三十七: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二十三條註解。

註三十八:請參考第七章節‧第四十五條註解。

註三十九:帕爾馬 (Parma),義大利北部城市,當地以火腿和乳酪製作最為有名,同時也是足球發源地之一。

註四十: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一一四條註解。

註四十一: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五項目。

註四十二:薩沃伊劇院(Savoy Theatre),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西區的劇院,它是從西元1881年由理察‧多伊利‧卡特〈Richard D'Oyly Carte〉所興建的,同時也是兩位著名歌劇〈Opera〉創作者─威廉‧S‧吉爾伯特〈Sir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和亞瑟‧蘇利文〈Sir Arthur Seymour Sullivan〉開創薩沃伊歌劇(Savoy Opera)的產地,後來經由無數的整修 ,雖然歷經火災摧毀,但還是立足於現址,並且也提供很多劇團每年到此演出各式各樣的戲劇。

註四十三:請參考第二十章節: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第二十一章節:二十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以及第二十二章節:二十世紀美國音樂的發展。

註四十四: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六項目。

註四十五:請參考第十五章節‧第二項目。

註四十六:費德里奧(Fidelio),是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唯一一部的歌劇〈Opera〉作品,該作品曾經有修改很多次,主要內容是女主角為了要搶救因政治犯而關進監獄的丈夫,因而男扮女裝混入監獄執行越獄行動,由於該作品是反映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的精神,因而使這部歌劇〈Opera〉再首演時受到觀眾的注目,但也引起政府高層的注意而被迫刪改許多次。

註四十七: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三項目。

註四十八: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五項目。

註四十九:猶太人(Jews),發源於西亞(Western Asia)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是個在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間具有強列關聯性的民族,千百年來世界各地許多不同膚色的人群,透過猶太人的宗教而成為猶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猶太人也由此從阿拉伯半島〈Arabian Peninsula〉的一個游牧民族,發展成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註五十:穆齊奧‧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西元1752年─西元1823年。),義大利作曲家、鋼琴〈piano〉演奏家兼指揮家,曾與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於維也納〈Vienna〉參與鋼琴〈piano〉演奏比賽,後來因不分秋色而結束,而他所寫得鋼琴〈piano〉獨奏作品,後來有些曾為音樂教學的範本之一。

註五十一: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六項目。

註五十二:慕尼黑(Munchen),是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德國第三大城市;都會區人口達到270萬,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慕尼黑在西元十二世紀本是宗教中心,該城市最早先建立一座修道院〈Abbey〉,提供基督教(Christianity)神職人員隱修的地方,後來隨著人口增加,到西元十六世紀成為德語地區重要的藝術中心之一,而到了西元十九世紀末期德國統一後,便成為南方重要大城,直到現在。

註五十三:華爾茲舞(Walzer),起源於德國南部與奧地利(Austria)鄉間的三拍子民俗舞曲,後來轉入皇宮後轉型為正式舞蹈,之後在西元十九世紀中期變成大眾娛樂專用的舞蹈。

註五十四:捷克〈Czech Republic〉,前身是波希米亞王國(Regnum Bohemiae),至西元1918年與斯洛伐克(Slovenska republika)共組捷克斯洛伐克(Cesko-Slovensko),至西元1993年兩國分開獨立成國後,成為現在的國度。

註五十五:波卡舞曲(Polka),起源於捷克的舞蹈音樂(Dance music),是以男女對舞為主,其基本動作由兩個踏步和一個跳踏步組成,其音樂特點是快速、活潑,以二拍子為主,並在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常稍作頓挫。西元十九世紀中期風行於全歐洲,後在歐美等地流行。

註五十六:康康舞(Can-can),一種起源於法國色情場所所跳得舞蹈,屬於二拍子的快速舞步,由於動作簡單俐落,且容易學習,因此後來轉變為各戲劇必備的舞蹈之一。

註五十七: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四十六條註解。

註五十八:萊比錫大學(Universitat Leipzig),位於德國的萊比錫〈Leipzig〉,創立於1409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現今德國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自從創建以來經歷了近六百年不間斷的教學與科研,現在的萊比錫大學發展到了十四個系、一百五十多個研究所,歷任培育出各個領域結出的校友及學者。

註五十九:符茲堡(Wurzburg),位於德國南方的縣市,當地以印刷業為名,世界最大的印刷機企業也位於這裡。同時因為歷史悠久,也成為德國最重要的文化之城之一。

註六十: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十條註解。

註六十一: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二條註解。

註六十二:請參考第五章節‧第二十八條註解。

註六十三:拜魯特節日劇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為一座在西元1871年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為了上演樂劇(music drama)作品─「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開始在德國南部小城─拜魯特(Bayreuth)籌建專為該劇設計的劇院。

該劇院擁有1800個觀眾席,整體設計都是為「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上演而搭建,以使其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

註六十四: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四十三條註解。

註六十五: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五十九條註解。

註六十六: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五項目。

註六十七: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五項目。

註六十八: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三項目。

註六十九: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三十二條註解。

註七十: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一○二條註解。

註七十一: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一○三條註解。

註七十二:關係調(Relative key),在由七個相同音符〈Note〉所構成的音階(Musical scale)方面,如果是以第一個音—主音〈Tonic〉為開始排列的音階(Musical scale)則是大調(Major scale),如果是以第六個音—下中音〈Submediant〉為開始排列的音階(Musical scale)則是小調(Minor scale)。

以C大調〈C major key〉為例,因為是由Do、Re、Mi、Fa、So、La、Si所組成,而因為Do音是主音,所以是大調(Major scale),而如果是以La音─也就是下中音〈Submediant〉來排列的音階(Musical scale)就是A小調〈A minor key〉。

註七十三: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三十八條註解。

註七十四: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四十條註解。

註七十五:有關增六和弦(Augmented sixth chords)的起源,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三項目。

註七十六: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二十九條註解。

註七十七:中音(Mediant),指音階(Musical scale)排列當中的第三個音符(Note),以C大調(C major key)的音階(Musical scale)為例,其中音就是Mi音。

註七十八:下中音(Submediant),指音階(Musical scale)排列當中的第六個音符(Note),以C大調(C major key)的音階(Musical scale)為例,其下中音就是La音。

註七十九:請參考第八章節‧第四十六條註解。

註八十:同音異名(Enharmonic),只一個聲音分別由不同的名稱所記錄,例如在鋼琴(piano)上發出降Re音,在曲譜上可以用升Do音或降Re音來記錄。

註八十一:升Mi音在聲音上等於Fa音。

註八十二: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一○四條註解。

註八十三: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五十二條註解。

註八十四: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九十七條註解。

註八十五:請參考第十九章節:十九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八十六:唯心論(Idealism),起源於古希臘時期(Ancient Greece)柏拉圖(Plato)的哲學思想,唯心論認為世界或現實如同精神或意識,都是根本的存在。因此唯心論其實僅是強調或突出人的思想之重要作用,乃至在一定條件下做起重大決定作用,並進而影響命運。

註八十七: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西元1775年─西元1854年。),德國唯心論(Idealism)最重要的哲學家,也是西元十九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他所提出的哲學觀點對於後世哲學產生很大影響,同時也對於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哲學概念產生重大的啟發。

註八十八: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西元1770年─西元1831年。),西元十九世紀德國最重要的哲學家,同時他也因為承接康德〈Immanuel Kant〉的哲學思想,而在哲學界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