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4. 西元十九世紀獨特的聲樂作品—藝術歌曲(Lieder)


__藝術歌曲(Lieder)是西元十九世紀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註十二)的聲樂特產,也是德國獨有的聲樂藝術形態,其最早可以始源於中世紀〈Middle Ages〉(註五十八)法國吟遊詩人(troubadour或trouvere)(註五十九)所演唱的詩句歌曲,後來這些詩句歌曲在西元十四世紀在法國和義大利各自演化成三種具有專有格式的世俗歌曲(Secular song)(註六十);之後這種歌曲形式的當中之一—「牧歌」(madrigal)(註六十一)在西元十六世紀於義大利興盛起來(註六十二),並於西元十七世紀成為歌劇(Opera)(註六十三)和清唱劇(Cantata)(註六十四)通用的歌曲類型,並且加入了「美聲唱法」(bel canro)(註六十五)後,並又在西元十九世紀開始作曲家重新把這種經過革新的歌曲獨力起來,成為專屬獨特的歌曲。


__換言之,藝術歌曲(Lieder)就是從古代所留存的歌曲形態,經過不斷改變後又被作曲家重新翻起的歌曲,如果要簡單的話來敘述藝術歌曲(Lieder),那就是重回原點的清唱劇(Cantata)(註六十五)歌曲形態。


__因此藝術歌曲(Lieder)可以算是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註十二)的獨特之作,也可以算是「舊瓶裝新酒」的新花樣,而這種新樣式的歌曲,後來經由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註十二)作曲家大量創作之下,更流傳為歐洲各地,其中就屬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註十五)和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註十四)最為異軍突起,以下是分別介紹他們所創作的藝術歌曲(Lieder)的特徵。


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西元1797年—西元1828年。)(註十四):
__如果說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所有音樂作品的精華就是藝術歌曲(Lieder),那許多人就會持相同看法的,確實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一生當中寫了一千多首作品,其中有六百多首是藝術歌曲(Lieder),而他之所以會把這當時尚未成為流行時尚的玩意寫得這麼精彩,得歸功於他早年寫歌劇(Opera)(註六十三)和清唱劇(Cantata)(註六十四)時的經驗,把戲劇音樂的精髓加入在新潮的產物當中,因此造就他在藝術歌曲(Lieder)當中不朽的地位。


__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所寫得藝術歌曲(Lieder),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敘述故事的型態,類似歌劇(Opera)(註六十三)「宣敘調」(Recitative)所寫得藝術歌曲(Lieder),被稱為通作式歌曲(through-composed song,亦稱為敘事歌《ballade》。),第二類則是以描述情感,類似歌劇(Opera)(註六十三)「詠嘆調」(Aria)所寫得藝術歌曲(Lieder),被稱為詩節式歌曲(strophic songs)。而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所有的藝術歌曲(Lieder)裡,最多的是詩節式歌曲(strophic songs),主要是因為通作式歌曲(through-composed song,亦稱為敘事歌《ballade》。)常要把一整段故事,用連篇詩意的方式來譜曲詠唱,如果作曲家沒有前後連貫的話,容易造成聽眾誤解故事的內容,所以通常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很少寫這類型歌曲,主要是因為怕破壞這類型歌曲的藝術價值。


__而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所寫得藝術歌曲(Lieder),其歌詞都是選自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例如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註六十六)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註六十七)等等其他文學家的詩作,其中最有名的藝術歌曲(Lieder)作品,在通作式歌曲(through-composed song,亦稱為敘事歌《ballade》。)作品當中有名的是「魔王」(Der Erlkonig),而在詩節式歌曲(strophic songs)作品當中有名的是「美麗的磨坊少女」(Die Schone Mullerin)。


__以下是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著名的藝術歌曲(Lieder)作品—「魔王」(Der Erlkonig):



 


__以下是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著名的藝術歌曲(Lieder)作品—「美麗的磨坊少女」(Die Schone Mullerin):



 


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西元1810年—西元1856年。)(註十五):
__上一個項目中已經講述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註十五)的一生,以及他的鋼琴(piano)獨奏作品特性(註十五),這次講他在藝術歌曲(Lieder)的主要方面,由於藝術歌曲(Lieder)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獨特的寫法上,使得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註十五)的藝術歌曲(Lieder)並不如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註十四)精彩萬分,但這不代表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註十五)的藝術歌曲(Lieder)毫無價值,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註十五)的藝術歌曲(Lieder)都集中於西元1840年,而且寫了一百多首,而這些藝術歌曲(Lieder)均有一大特徵,那就是鋼琴(piano)伴奏部分可以被獨力當成是一首鋼琴(piano)獨奏作品,這主要是因為在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註十五)的想法裡,藝術歌曲(Lieder)當中的聲樂和鋼琴(piano)都是屬於獨特,並且可以分庭抗禮來同時表演,因此如果把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註十五)藝術歌曲(Lieder)當中的聲樂和鋼琴(piano)分開,可以形成兩道獨力的作品來看待,但這無形當中也影響藝術歌曲(Lieder)的地位,因此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註十五)的藝術歌曲(Lieder)比較難演唱,常會使演唱者和鋼琴(piano)伴奏者陷入「競爭」的狀態。


__以下是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註十五)的藝術歌曲(Lieder)作品—「濃密的愛」(Dichterliebe):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西元1833年—西元1897年。)(註十四):
__前面已經講述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註十四)的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三)作品(註十四),以及他的室內樂(Chamber music)作品(註十七),現在講他在藝術歌曲(Lieder)作品的特點,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註十四)一生創作兩百六十首藝術歌曲(Lieder)作品,不過因為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註十四)對音樂創作過於嚴謹,這使他在寫藝術歌曲(Lieder)太過莊嚴而比較不受一般人喜愛,然而這不代表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註十四)的藝術歌曲(Lieder)被大眾冷漠,其中幾首作品不但成為當時的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註五十二)佳作,甚至也於現在成為經典歌曲之作,例如「搖籃曲」(Wiegtnlied)就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註十四)是最有名的藝術歌曲(Lieder)作品,到現在還是被許多人流傳唱頌。


__以下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註十四)最有名的藝術歌曲(Lieder)作品—「搖籃曲」(Wiegtnlied):



 


本篇重點:
1.藝術歌曲(Lieder)是西元十九世紀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的聲樂特產,也是德國獨有的聲樂藝術形態,其最早可以始源於中世紀〈Middle Ages〉法國吟遊詩人(troubadour或trouvere)所演唱的詩句歌曲,後來這些詩句歌曲在西元十四世紀在法國和義大利各自演化成三種具有專有格式的世俗歌曲(Secular song);之後這種歌曲形式的當中之一—「牧歌」(madrigal)在西元十六世紀於義大利興盛起來,並於西元十七世紀成為歌劇(Opera)和清唱劇(Cantata)通用的歌曲類型,並且加入了「美聲唱法」(bel canro)後,並又在西元十九世紀開始作曲家重新把這種經過革新的歌曲獨力起來,成為專屬獨特的歌曲。


2.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所寫得藝術歌曲(Lieder),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敘述故事的型態,類似歌劇(Opera)「宣敘調」(Recitative)所寫得藝術歌曲(Lieder),被稱為通作式歌曲(through-composed song,亦稱為敘事歌《ballade》。),第二類則是以描述情感,類似歌劇(Opera)「詠嘆調」(Aria)所寫得藝術歌曲(Lieder),被稱為詩節式歌曲(strophic songs)。而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所有的藝術歌曲(Lieder)裡,最多的是詩節式歌曲(strophic songs),主要是因為通作式歌曲(through-composed song,亦稱為敘事歌《ballade》。)常要把一整段故事,用連篇詩意的方式來譜曲詠唱,如果作曲家沒有前後連貫的話,容易造成聽眾誤解故事的內容,所以通常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很少寫這類型歌曲,主要是因為怕破壞這類型歌曲的藝術價值。


3.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所寫得藝術歌曲(Lieder),其歌詞都是選自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例如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等等其他文學家的詩作。


4.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的藝術歌曲(Lieder)都集中於西元1840年,而且寫了一百多首,而這些藝術歌曲(Lieder)均有一大特徵,那就是鋼琴(piano)伴奏部分可以被獨力當成是一首鋼琴(piano)獨奏作品,這主要是因為在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的想法裡,藝術歌曲(Lieder)當中的聲樂和鋼琴(piano)都是屬於獨特,並且可以分庭抗禮來同時表演,因此如果把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藝術歌曲(Lieder)當中的聲樂和鋼琴(piano)分開,可以形成兩道獨力的作品來看待,但這無形當中也影響藝術歌曲(Lieder)的地位,因此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的藝術歌曲(Lieder)比較難演唱,常會使演唱者和鋼琴(piano)伴奏者陷入「競爭」的狀態。


5.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一生創作兩百六十首藝術歌曲(Lieder)作品,不過因為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對音樂創作過於嚴謹,這使他在寫藝術歌曲(Lieder)太過莊嚴而比較不受一般人喜愛,然而這不代表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藝術歌曲(Lieder)被大眾冷漠,其中幾首作品不但成為當時的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佳作,甚至也於現在成為經典歌曲之作,例如「搖籃曲」(Wiegtnlied)就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最有名的藝術歌曲(Lieder)作品,到現在還是被許多人流傳唱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