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4. 西元十九世紀歌劇(Opera)在英國的演變
__從西元十八世紀開始,到西元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無論是哪一形式的戲劇,均受外國戲劇的強烈影響,特別是西元十八世紀,因為英國國王和貴族特別喜愛義大利或是法國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唯獨一般百姓偏愛本土性質的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因此在高層人世簇擁外國戲劇時,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很難有生存的機會,這也造就像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註四十一)那樣的外國人士,只要寫出千篇一律的義大利式歌劇(Italian Opera)作品,就會被英國高層以超級巨星的方式來款待他們。
__不過英國在這股外國熱潮後,雖有一陣子把本土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拿來炒熱流行,也讓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註四十一)吃了閉門羹,但是因為當時的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無論是在編劇或是其他方面,都不如法式歌劇(French Opera)和義大利式歌劇(Italian Opera)那麼精采動人,因此儘管到了十九世紀,人民的經濟和思想都相對提昇,但對於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還是抱持著只有低俗的人才會去看得戲劇。
__這種英國的歌劇(Opera)(註五)不被大眾喜愛的慘況,後來到了十九世紀的晚期,由於有兩位歌劇(Opera)(註五)創作者─威廉‧S‧吉爾伯特〈Sir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和亞瑟‧蘇利文〈Sir Arthur Seymour Sullivan〉,聯手打造出英國獨有的歌劇(Opera)(註五)─薩沃伊歌劇(Savoy Opera)。
威廉‧S‧吉爾伯特〈Sir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西元1836年─西元1911年。〉和亞瑟‧蘇利文〈Sir Arthur Seymour Sullivan,西元1842年─西元1900年。〉:
__威廉‧S‧吉爾伯特〈Sir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是劇作家,而亞瑟‧蘇利文〈Sir Arthur Seymour Sullivan〉是作曲家,兩人個性完全不同,威廉‧S‧吉爾伯特〈Sir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喜歡用文字來諷刺時事,或是對現有人事物開很大的玩笑,而亞瑟‧蘇利文〈Sir Arthur Seymour Sullivan〉則非常拘謹,甚至拘謹到讓人覺得他太過正經八百,是一位不苟一笑的人;而這兩位個性相差反轉的人之所以會合作寫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完全是因為兩人同是在英國薩沃伊劇院(Savoy Theatre)(註四十二)工作,在該劇院老闆的搭配下,展開了二十五年的合作。
__從西元1871年至1896年,在兩人合作下,一共創作出十四部歌劇(Opera)(註五)作品,因為這十四部作品都帶有諷刺卻幽默的類型,讓觀眾看了都會忍不住開懷大笑,外加音樂和歌曲都格外簡單且優美,使觀眾一聽就能馬上清唱幾句,因而讓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終於能浮上檯面,成為大眾所認可的高雅形象。
__而由於兩人所開創的新型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是如此空前成功,讓後世人都把這種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稱作是薩沃伊歌劇(Savoy Opera),而後來當歌劇(Opera)(註五)在二十世紀以後逐漸被電影和音樂劇(Musical theater)(註四十三)所取代時,它所帶來的影響依然深遠不息。
__以下是薩沃伊歌劇(Savoy Opera)時期的作品─「皮納福號軍艦」(H.M.S. Pinafore)片段:
本篇重點:
1.從西元十八世紀開始,到西元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無論是哪一形式的戲劇,均受外國戲劇的強烈影響,特別是西元十八世紀,因為英國國王和貴族特別喜愛義大利或是法國的歌劇(Opera)作品,唯獨一般百姓偏愛本土性質的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因此在高層人世簇擁外國戲劇時,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很難有生存的機會,這也造就像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那樣的外國人士,只要寫出千篇一律的義大利式歌劇(Italian Opera)作品,就會被英國高層以超級巨星的方式來款待他們。
2.英國的歌劇(Opera)不被大眾喜愛的慘況,後來到了十九世紀的晚期,由於有兩位歌劇(Opera)創作者─威廉‧S‧吉爾伯特〈Sir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和亞瑟‧蘇利文〈Sir Arthur Seymour Sullivan〉,聯手打造出英國獨有的歌劇(Opera)─薩沃伊歌劇(Savoy Opera)。
3.從西元1871年至1896年,在威廉‧S‧吉爾伯特〈Sir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和亞瑟‧蘇利文〈Sir Arthur Seymour Sullivan〉合作下,一共創作出十四部歌劇(Opera)作品,而因為這些作品都帶有諷刺卻幽默的類型,讓觀眾看了都會忍不住開懷大笑,外加音樂和歌曲都格外簡單且優美,使觀眾一聽就能馬上清唱幾句,因而讓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終於能浮上檯面,成為大眾所認可的高雅形象。
4.由於新型的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是如此空前成功,讓後世人都把這種英式歌劇(English opera)稱作是薩沃伊歌劇(Savoy Opera),而後來當歌劇(Opera)在二十世紀以後逐漸被電影和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所取代時,它所帶來的影響依然深遠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