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5. 西元十九世紀歌劇(Opera)在德語地區的演變
__歌劇(Opera)(註五)在德語地區開始興盛時期是在西元十八世紀晚期,因為有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註四十四)等多位作曲家,在奧地利(Austria)(註三十二)創作出用德語來唸唱的德式歌劇(German Opera)傑作,促使德式歌劇(German Opera)在西元十九世紀也逐漸被人民所看重,尤其是德國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註四十五)寫出唯一一部德式歌劇(German Opera)—費德里奧(Fidelio)(註四十六),引起當時歐洲各主要國家人民的注意,因也更造就出德式歌劇(German Opera)不朽的價值。
__而因為德式歌劇(German Opera)在西元十九世紀的歐洲,也和法式歌劇(French Opera)及義大利式歌劇(Italian Opera)一同被大眾高度重視,所以產生出四位傑出的歌劇(Opera)(註五)創作者,分別是西元十九世紀初期的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西元十九世紀中期的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以及西元十九世紀晚期的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與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
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西元1786年─西元1826年。):
__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生於德國,母親是一名歌手,父親是巡迴劇團的經理,他隨父親在各地旅行的時候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並且接觸到繁多的歐洲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四十七〉,這也成為他後來所創作歌劇(Opera)(註五)和音樂作品的源泉。而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十歲時拜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註四十八)的弟弟學習作曲,學成後並於西元1789年於奧地利(Austria)(註三十二)從事作曲及指揮事業,並於西元1824年擔任英國一家劇院擔任指揮工作。
__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一生創作許多音樂作品,但其中就以歌劇(Opera)(註五)作品所帶來的名聲最高,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有一帶特點,那就是他常用絢麗的音樂來襯托劇中場景的描述,特別是他使用當時才盛行不久的維也納式法國號(Viennese horn)與單簧管(Clarinet),常搭配美麗的布景道具,以及歌手演員的美妙詠唱,使觀眾能在充滿詩意的環境下,欣賞奇幻又美妙的戲劇。
__而因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這樣的配樂設計,後來也影響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註三十)及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註三十)引用這樣的設計概念,在他的成名作─「仲夏夜之夢序曲」(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註三十)運用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七)的效果來呈現音樂,而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更是把這概念運用到他獨特設計的戲劇─樂劇(music drama)(註十),讓管絃樂(Orchestra)(註十七)的用法更是發揮到藝術最高境界。
__以下是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所寫得歌劇(Opera)(註五)所寫得著名作品─「魔彈射手」(Der Freischutz)片段:
__而到了西元十八世紀中期,因隔壁鄰國─法國在政府大力提倡藝術下,歌劇(Opera)(註五)不但每年推陳出新,更演化出三種截然不同的型態(註六),這也影響到德國藝術的發展,有許多德國籍人士到法國來開創新天地,因此也間接讓德式歌劇(German Opera)接受法式歌劇〈French Opera〉的洗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當時法國歌劇(Opera)(註五)界大紅大紫的人物─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
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西元1791年─西元1864年。):
__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生於德國首府─柏林,他和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註三十)一樣都是猶太人(Jews)(註四十九),而且其父親都是當地有名銀行家的老闆,所以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和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註三十)同樣都是在從小過著富裕的生活,隨後向音樂家穆齊奧‧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註五十)學習作曲,學成後便寫了一部神劇(Oratorio)(註五十一)作品,並在慕尼黑(Munchen)(註五十二)舉行首演,然而卻沒得到觀眾的喜愛,之後他為了尋求發展,便在西元1826年,前往法國巴黎重新學習音樂和戲劇,並且掌握當時法國人所喜歡的戲劇口位,接著他就在這一年開始,依循法國主要流行的歌劇(Opera)(註五)形式─大歌劇(Grand opera)(註六),接二連三創作出符合大眾口味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同時也讓他賺取大量的金錢和聲望,從此使他在當時法國歌劇(Opera)(註五)界奠定不朽的地位。
__但是我們現在觀看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會發覺他所寫得每一部作品在形式上大多千篇一律,不是諷刺時局就是嚮往愛情,雖然這在當時博得許多人的青睞,但觀眾看了幾次後就會覺得太過老哏而不會再回味欣賞,因此經由一百多年的洗禮,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的作品終究無法通過時間考驗,除了一兩部當時非常有名的大作到現在偶爾會演出外,其餘都被世人所遺忘,成為冷門作品之選。
__不過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對德國的歌劇(Opera)(註五)還是有貢獻一面,至少他證明即使是當時在文化上落後於法國的德國,只要有音樂天賦的德國人,均可以在法國尋找新天地,並且這可證明德國並不是落後的文化之區。
__以下是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所寫得著名歌劇(Opera)(註五)作品─「普洛埃梅的赦免」(Le pardon de Ploermel)片段:
__到了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由於德國與奧地利(Austria)(註三十二)也因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註十四)的發展,也相繼成為工業大國,繼而帶動藝術的高度發展,進而使這兩國也培育出音樂方面的頂尖人士,同時也從法國喜歌劇(Opera comique)(註六)當中開創出輕歌劇(Operetta),其中就以出生在奧地利(Austria)(註三十二)的史特勞斯家族〈Strauss Family〉,以及後來在法國開創一片天的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最為有名。
史特勞斯家族〈Strauss Family〉:
__從西元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奧地利(Austria)(註三十二)興起了一種以輕鬆方式來看戲劇的歌劇(Opera)(註五)—輕歌劇(Operetta),這種歌劇緣起於法國的喜歌劇(Opera comique)(註六),後來傳至德語地區後轉型成為以輕鬆的態度來觀賞歌劇(Opera)(註五)的輕歌劇(Operetta),同時這類型的輕歌劇(Operetta)通常不像法國歌劇(Opera)(註五)以芭蕾舞(Ballet)(註十八)為伴奏舞蹈,而是用當時新潮的華爾茲舞(Walzer)(註五十三)為伴奏舞蹈,而創作出跟華爾茲舞(Walzer)(註五十三)相關的舞蹈音樂(Dance music),又被稱作圓舞曲(Waltz music),而創始者就是史特勞斯家族〈Strauss Family〉。
__而最早開創圓舞曲(Waltz music)的史特勞斯家族〈Strauss Family〉成員,就是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西元1804年─西元1849年。),他在這一生當中開創許多圓舞曲(Waltz music)作品,並且也讓當時的奧地利(Austria)(註三十二)貴族沉迷於華爾茲舞(Walzer)(註五十三),只是他所留下的眾多作品當中,只有一首為軍隊而寫得作品─「拉德茨基進行曲」(Radetzky-Marsch)還有於現在的軍樂隊來演奏,而他其他的圓舞曲(Waltz music)作品則鮮少演出。
__以下是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所寫得「拉德茨基進行曲」(Radetzky-Marsch):
__而後來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的長子─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西元1825年─西元1899年。)繼承父業,成為有名作曲家後,他除了依靠人脈與財勢,把父親所開創的圓舞曲(Waltz music)融入法國的喜歌劇(Opera comique)(註六),創作出當時頗得眾人喜愛的輕歌劇(Operetta),同時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也藉由響亮的名氣,在當時的奧地利(Austria)(註三十二)寫出一首又一首眾人所喜愛的圓舞曲(Waltz music)作品,讓華爾茲舞(Walzer)(註五十三)不但紅及奧地利(Austria)(註三十二),也傳染給歐洲各地,成為歐洲各個貴族在社交場合上不可缺少的舞蹈音樂(Dance music)。
__而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的作品當中,到現在還有上演的有輕歌劇(Operetta)作品─「蝙蝠」〈Die Fledermaus〉和「捉迷藏」(Blindekuh),圓舞曲(Waltz music)作品系列,以及援用捷克〈Czech Republic〉(註五十四)當地的舞蹈音樂(Dance music)—波卡舞曲(Polka)(註五十五)系列。
__以下是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所寫得輕歌劇(Operetta)作品─「蝙蝠」〈Die Fledermaus〉片段:
__以下是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所寫得圓舞曲(Waltz music)作品─「藍色多瑙河圓舞曲」(An der schonen Blauen Donau):
__以下是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所寫得波卡舞曲(Polka)(註五十五)作品─「閒聊波卡」(Tritsch-Tratsch-Polka):
__而與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同時期的法國,則是有一位在德國誕生,後來在法國發揚輕歌劇(Operetta)的作曲家─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
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西元1819年─西元1880年。):
__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出生於德國,他本身是猶太人(Jews)(註四十九),其家人也從是音樂相關的職業,因此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從小就學習音樂,後來為了要求得更好的音樂技巧,因而前往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簡稱CNSMDP。)〈註二十〉就讀,並在那兒學習作曲與大提琴(Cello),而學成後在巴黎一家劇院取得劇院作曲家的資格,以創作劇本和作曲維生。
__而隨著輕歌劇(Operetta)在法國與德語地區開始風行,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也從西元1850年開始創作輕歌劇(Operetta)作品,而為了與同時代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所創建的輕歌劇(Operetta)有所不同,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不取用當時成本比較高的芭蕾舞(Ballet)(註十八)為伴奏舞蹈,反而使用當時成本比較低的康康舞(Can-can)(註五十六)為伴奏舞蹈,以讓觀眾能在欣賞低成本的戲劇當中,也能用輕鬆愉快的心情來觀賞戲劇;而因為這樣的設計,也讓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成為法國歌劇(Opera)(註五)界的當紅炸子雞,他的輕歌劇(Operetta)作品迅速成為當代法國人民必備要看的戲劇,可是因為輕歌劇(Operetta)本身的藝術價值比不上正統歌劇(Opera)(註五),外加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使用當時被大眾看成色情舞蹈的康康舞(Can-can)(註五十六)為伴奏舞蹈,所以到了二十世紀後他的作品顯少被上演,只能被當成是歌劇(Opera)(註五)演化成音樂劇(Musical theater)(註四十三)的過渡階段。
__以下是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所寫得輕歌劇(Operetta)作品─「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片段:
本篇重點:
1.歌劇(Opera)在德語地區開始興盛時期是在西元十八世紀晚期,因為有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等多位作曲家,在奧地利(Austria)創作出用德語來唸唱的德式歌劇(German Opera)傑作,促使德式歌劇(German Opera)在西元十九世紀也逐漸被人民所看重,尤其是德國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寫出唯一一部德式歌劇(German Opera)—費德里奧(Fidelio),引起當時歐洲各主要國家人民的注意,因也更造就出德式歌劇(German Opera)不朽的價值。
2.因為德式歌劇(German Opera)在西元十九世紀的歐洲,也和法式歌劇(French Opera)及義大利式歌劇(Italian Opera)一同被大眾高度重視,所以產生出四位傑出的歌劇(Opera)創作者,分別是西元十九世紀初期的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西元十九世紀中期的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以及西元十九世紀晚期的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與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
3.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一生創作許多音樂作品,但其中就以歌劇(Opera)作品所帶來的名聲最高,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的歌劇(Opera)作品有一帶特點,那就是他常用絢麗的音樂來襯托劇中場景的描述,特別是他使用當時才盛行不久的維也納式法國號(Viennese horn)與單簧管(Clarinet),常搭配美麗的布景道具,以及歌手演員的美妙詠唱,使觀眾能在充滿詩意的環境下,欣賞奇幻又美妙的戲劇。而因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這樣的配樂設計,後來也影響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及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引用這樣的設計概念,在他的成名作─「仲夏夜之夢序曲」(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運用管弦樂(Orchestra)的效果來呈現音樂,而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更是把這概念運用到他獨特設計的戲劇─樂劇(music drama),讓管絃樂(Orchestra)的用法更是發揮到藝術最高境界。
4.到了西元十八世紀中期,因隔壁鄰國─法國在政府大力提倡藝術下,歌劇(Opera)不但每年推陳出新,更演化出三種截然不同的型態,這也影響到德國藝術的發展,有許多德國籍人士到法國來開創新天地,因此也間接讓德式歌劇(German Opera)接受法式歌劇〈French Opera〉的洗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當時法國歌劇(Opera)界大紅大紫的人物─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
5.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對德國的歌劇(Opera)的貢獻,在於即使是當時在文化上落後於法國的德國,只要有音樂天賦的德國人,均可以在法國尋找新天地,並且這可證明德國並不是落後的文化之區。
6.到了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由於德國與奧地利(Austria)也因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發展,也相繼成為工業大國,繼而帶動藝術的高度發展,進而使這兩國也培育出音樂方面的頂尖人士,同時也從法國喜歌劇(Opera comique)當中開創出輕歌劇(Operetta),其中就以出生在奧地利(Austria)的史特勞斯家族〈Strauss Family〉,以及後來在法國開創一片天的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最為有名。
7.從西元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奧地利(Austria)興起了一種以輕鬆方式來看戲劇的歌劇(Opera)—輕歌劇(Operetta),這種歌劇緣起於法國的喜歌劇(Opera comique),後來傳至德語地區後轉型成為以輕鬆的態度來觀賞歌劇(Opera)的輕歌劇(Operetta),同時這類型的輕歌劇(Operetta)通常不像法國歌劇(Opera)以芭蕾舞(Ballet)為伴奏舞蹈,而是用當時新潮的華爾茲舞(Walzer)為伴奏舞蹈,而創作出跟華爾茲舞(Walzer)相關的舞蹈音樂(Dance music),又被稱作圓舞曲(Waltz music),而創始者就是史特勞斯家族〈Strauss Family〉。
8.最早開創圓舞曲(Waltz music)的史特勞斯家族〈Strauss Family〉成員,就是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西元1804年─西元1849年。),他在這一生當中開創許多圓舞曲(Waltz music)作品,並且也讓當時的奧地利(Austria)貴族沉迷於華爾茲舞(Walzer)。
9.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把圓舞曲(Waltz music)融入法國的喜歌劇(Opera comique),創作出當時頗得眾人喜愛的輕歌劇(Operetta),同時他也藉由響亮的名氣,在當時的奧地利(Austria)寫出一首又一首眾人所喜愛的圓舞曲(Waltz music)作品,讓華爾茲舞(Walzer)不但紅及奧地利(Austria),也傳染給歐洲各地,成為歐洲各個貴族在社交場合上不可缺少的舞蹈音樂(Dance music)。
10.雖然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因創作新穎的輕歌劇(Operetta)而紅遍巴黎,但因為輕歌劇(Operetta)本身的藝術價值比不上正統歌劇(Opera),外加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使用當時被大眾看成色情舞蹈的康康舞(Can-can)為伴奏舞蹈,所以到了二十世紀後他的作品顯少被上演,只能被當成是歌劇(Opera)演化成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過渡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