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6. 德國特有的戲劇─樂劇(music drama)
__當德國在西元十九世紀中期大量流行起德式歌劇(German Opera)的時候,有位音樂家卻改良歌劇(Opera)(註五)的特質,並用全新的方式來創造出新的戲劇─樂劇(music drama),他就是在西洋音樂史當中被受爭議的人物─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__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生於德國的萊比錫〈Leipzig〉(註五十七),在他出世六個月時,在警察局當職員的父親就去世了。因此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母親不久改嫁給一個演員兼劇作家,而他也隨繼父接觸音樂啟蒙教育。
__西元1827年,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欣賞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註四十五)的第九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9〉,聽完之後大為感動,因此立下成為作曲家的目標,並到萊比錫大學(Universitat Leipzig)(註五十八)學習作曲,並於西元1832年於符茲堡(Wurzburg)(註五十九)的某家劇院擔任指揮工作,並且也從事於創作歌劇(Opera)(註五)的工作。
__而因為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當時對於現有的歌劇(Opera)(註五)有許多不滿的地方,第一因為歌劇(Opera)(註五)都是以幕(number)(註六十)為間隔,使得劇情會因幕(number)(註六十)而無法一氣呵成演完,第二他對當時的和聲(Harmony)(註六十一)用法覺得太過老氣,儘管他在世時已經有作曲家使用半音中音關係(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註十二)來改變和聲(Harmony)(註六十一),但他覺得這種和聲(Harmony)(註六十一)效果依然不合他對音響的口味,因此當他在西元1865年得到德國南方政府的資助,以便使他執行創造出全新的歌劇(Opera)(註五)─樂劇(music drama)。
__而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對創造樂劇(music drama)的革新方式有種:
(一)減少幕(number)(註六十)的編制,全場戲劇大多以連貫的方式,從頭演到尾結束。
(二)引用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註三十)的「主題旋律」(Idee fixe,或是leitmotif。)的概念,先是為每部樂劇(music drama)作品當中的角色與場景寫成「主題旋律」(Idee fixe,或是leitmotif。),而後又提出「主題變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概念,讓劇中相同角色能隨著劇情不同,而讓應有的「主題旋律」(Idee fixe,或是leitmotif。)稍做改變,成為新的「主題旋律」(Idee fixe,或是leitmotif。)。
(三)全新創作出新的和聲(Harmony)(註六十一)效果,這在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寫歌劇(Opera)(註五)作品─「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時,引用新的和弦(chord)(註六十二)系統,讓和聲(Harmony)(註六十一)有不一樣的轉變方式,因此後來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大量引用這個新的和弦(chord)(註六十二),來做為他創作樂劇(music drama)的一貫手法,而後人也把這新式的和弦(chord)(註六十二)稱為崔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
(四)提出「總體藝術概念」(Gesamtkunstwerk),這在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在德國南方政府的贊助,興建拜魯特節日劇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註六十三)來演出他的樂劇(music drama)時,更是邀起科學、美術與音樂各領域的高手,指令他們發揮各自專屬的專業領域,結合科學和藝術來打造成這座當時領先歐洲各劇院的新建築,並且在上演樂劇(music drama)時更大量使用頂尖的道具及舞台設計,使觀眾在欣賞樂劇(music drama)時彷彿身立其境,就如同我們現在觀看電影一樣的效果。
__而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也因得國南方政府的資助,在西元1871年順利上演他的樂劇(music drama)作品─「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可惜因為樂劇(music drama)演出的成本太高,外加德國南方政府也因拜魯特節日劇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註六十三)的興建而出現大量赤字,所以樂劇(music drama)只興起二十年,就被小成本製作的輕歌劇(Operetta)(註九)所取代,但是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所提出的四個概念,後來在西元二十世紀以後被建築、電影、電視劇(television drama)(註六十四)及電玩所引用(註四十三),所以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對於現在藝術的發展,貢獻很大。
__以下是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所寫得著名歌劇(Opera)(註五)作品─「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片段:
__以下是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所用得崔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
__以下是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所寫得樂劇(music drama)作品─「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片段:
本篇重點:
1.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對創造樂劇(music drama)的革新方式有種:
(一)減少幕(number)的編制,全場戲劇大多以連貫的方式,從頭演到尾結束。
(二)引用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的「主題旋律」(Idee fixe,或是leitmotif。)的概念,先是為每部樂劇(music drama)作品當中的角色與場景寫成「主題旋律」(Idee fixe,或是leitmotif。),而後又提出「主題變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概念,讓劇中相同角色能隨著劇情不同,而讓應有的「主題旋律」(Idee fixe,或是leitmotif。)稍做改變,成為新的「主題旋律」(Idee fixe,或是leitmotif。)。
(三)全新創作出新的和聲(Harmony)效果,這在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寫歌劇(Opera)作品─「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時,引用新的和弦(chord)系統,讓和聲(Harmony)有不一樣的轉變方式,因此後來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大量引用這個新的和弦(chord),來做為他創作樂劇(music drama)的一貫手法,而後人也把這新式的和弦(chord)稱為崔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
(四)提出「總體藝術概念」(Gesamtkunstwerk),這在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在德國南方政府的贊助,興建拜魯特節日劇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來演出他的樂劇(music drama)時,更是邀起科學、美術與音樂各領域的高手,指令他們發揮各自專屬的專業領域,結合科學和藝術來打造成這座當時領先歐洲各劇院的新建築,並且在上演樂劇(music drama)時更大量使用頂尖的道具及舞台設計,使觀眾在欣賞樂劇(music drama)時彷彿身立其境,就如同我們現在觀看電影一樣的效果。
2.因為樂劇(music drama)演出的成本太高,所以只興起二十年,就被小成本製作的輕歌劇(Operetta)所取代,但是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所提出的四個概念,後來在西元二十世紀以後被建築、電影、電視劇(television drama)及電玩所引用,所以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對於現在藝術的發展貢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