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西洋音樂史第十七章節相關註解
註一:請參考第十五章節‧第六條註解。
註二:法蘭西第一帝國(First French Empire),法國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建立的君主制(Monarchy)國家,又被稱為拿破崙帝國(Napoleonic Empire),並對西元十九世紀初期的歐洲影響甚大,甚至也影響歐洲歷史發展。
註三:反法同盟(Anti-French coalition),是西元1792年到西元1815年間歐洲各國為了對抗發生革命的法國而結成的同盟。前後共組成七次,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為了對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French First Republic);其後的五次同盟則是為了對抗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First French Empire)。
註四: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是西元十三世紀開始發展,並在西元十六世紀成為法國王室的王朝家族,其歷代統治者曾在法國統治241年,但在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後就開始衰落,並在往後則斷斷續續的統治33年,直到西元1848年被徹底推翻。
註五:查理十世(Charles X,西元1757年—西元1836年。),法國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復辟後的第二位國王,由於還沒執政時正逢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使他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因此他痛恨自由主義(Liberalism),在位時極度想恢復法國舊有的君主制度(Monarchy),終至遭法國人民的憤怒,並於西元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July Revolution),被迫退位後匆忙到英國避難,並客死異鄉。
註六:七月革命(July Revolution),法國人民為了推翻查理十世(Charles X)所統治的專制政權,而爆發民眾街頭革命的運動,同時也因為這場革命,確立了法國自由制度能有效實行。
註七:路易-菲力浦一世(Louis-Philippe I,西元1773年—西元1850年。),法國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復辟後的第三位國王,雖然在位期間努力維持法國人民的自由制度,但因為長期高失業率,以致於百姓不滿於現狀,並在1848年爆發二月革命(French Revolution of 1848),被迫退位後匆忙到英國避難,並客死異鄉。
註八:二月革命(French Revolution of 1848),是法國因長期高失業率,以及政府施政不當,導致人民在極度不滿下於西元1848年所發生的革命運動,此革命運動後法國皇室被推翻,新政府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French Second Republic)。
註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French Second Republic),是法國於西元1848年所成立的共和政體(Republic Regime),也是法國最短暫的共和政體(Republic Regime)時期,雖然這段時期法國努力發展經濟和工業,但因為高度的貧富差距,使得政府常受到人民的質疑,直到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於西元1852年成立法蘭西第二帝國(Second French Empire)。
註十:君主制(Monarchy),是國家元首為君主家族所世襲統治的政體,其統治者通常是終身任期,並且可以世襲傳位給家族份子。
註十一:國會〈Parliament〉,是一個政府的立法機關,其成員由該國的民意代表(Legislator)所組成,這些代表可以透過選舉方式來擔任,並且召開會議來討論國家政策。
註十二: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二項目。
註十三: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項目。
註十四: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三項目。
註十五: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二項目。
註十六: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十八條註解。
註十七: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三項目。
註十八: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四項目。
註十九: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四十五條註解。
註二十:請參考第二十章節: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二十一:請參考第十章節‧第四項目。
註二十二: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七項目。
註二十三:請參考第七章節‧第八十二條註解。
註二十四:請參考十四章節‧第三十三條註解。
註二十五: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五項目。
註二十六:敘式曲〈Ballade〉,起源於西元十四世紀法國香頌(chanson)當中的「敘事歌」(ballade),以及義大利的「義大利式敘事歌」(ballata),一開始是用聲樂來表達歌曲,後來在西元十六世紀後漸漸轉由器樂來表達,而到了西元十九世紀後隨著鋼琴〈piano〉的發明和普及,成為一種表達事物情境的鋼琴曲。
註二十七:夜曲〈nocturne〉,起源於西元十八世紀晚期所流行的音樂小品,後來被一些作曲家拿來引用,例如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部分作品就有取用這種曲式,而到了西元十九世紀此曲式變成作曲家常凸顯個性的作品類型。
夜曲通常為三段體(Ternary form)的曲式,旋律(Melody)方面內容比較傾向於激昂但帶有憂鬱的雙重色彩,因此通常會讓聽眾有股有話但卻說不出來的鬱悶。
註二十八:即興曲〈Impromptu〉,起源於西元十六世紀的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但與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是由作曲家先擬好作曲大綱後,並在演奏時在某些部分加入部分即興手法,然而即興曲〈Impromptu〉則是作曲家沒有是先想好曲子概念,立刻在器樂上(通常是在鋼琴《piano》)隨著腦袋所想的立即表演出來,然後表演後再把曲子給騰稿出來,因此往往曲式比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還要自由。
即興曲〈Impromptu〉是由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所創立的,後來在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的推動下,成為西元十九世紀非常熱門的鋼琴作品之一。
註二十九:間奏曲〈Intermezzo〉,原本是文藝復興時期(Rinascimento)假面舞會當中所使用的曲式,後來在巴洛克時期(Baroque)被當成歌劇(Opera)裡幕(number)與幕(number)之間所演奏的簡短曲目。
到了西元十九世紀,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首度把間奏曲〈Intermezzo〉引用到純管弦樂(Orchestra)系列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用管弦樂(Orchestra)一次呈現如歌劇(Opera)般的戲劇效果,之後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再把間奏曲〈Intermezzo〉從中獨力起來,並成為鋼琴(piano)作品的類型之一。
註三十:狂想曲(Rhapsody),起源於西元十六世紀的歐洲民間音樂(Folk music),後來在西元十九世紀有些作曲家把這些民間音樂弄成鋼琴(piano)演奏版本,並且加以仿效成「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形式。
註三十一:綺想曲(Capriccio),起源於西元十六世紀的「牧歌」(madrigal),後來在西元十七世紀開始時有些作曲家會把「牧歌」(madrigal)改編成器樂版本,而到了西元十九世紀這些經由器樂來演奏和改編的「牧歌」(madrigal)就被稱為綺想曲(Capriccio)。
註三十二: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三十條註解。
註三十三:三段體(Ternary form),是由二段體(Binary form)所擴充的樂段結構,通常是把二段體(Binary form)當中的開頭樂段再重新使用,形成A→B→A的基本結構,之後再擴充為A→B→A→C→A。
而三段體曲目的由來可以從西元十四世紀法國香頌(chanson)的三種曲式—「維拉萊」(virelai)、「迴旋詩歌」(rondeau)和「敘事歌」(ballade),後來器樂曲發達後,三段體結構也用於器樂作品裡,最凸顯的就是巴洛克時代(Baroque)的賦格曲(Fugue),以及古典樂派(Classical Style)當中使用「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allegro Form)的奏鳴曲(Sonata),以及「輪旋曲式」(Rondo Form)和「輪旋奏鳴曲式」(Rondo-sonata Form)。
註三十四: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一項目。
註三十五: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二十九條註解。
註三十六: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一條註解。
註三十七: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五十三條註解。
註三十八:茲維考(Zwickau),位於德國東南部,同時也是偏向奧地利(Austria)國界的小鎮,也是著名音樂家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的故鄉,著名的汽車大廠—奧迪(Audi)也是在這裡開廠發跡。
註三十九:佛列德‧維克(Friedrich Wieck,西元1785年—西元1873年。),西元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的鋼琴(piano)教師,同時也是著名鋼琴(piano)演奏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的父親,著名作曲家兼鋼琴(piano)演奏家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曾經向他請教鋼琴演奏的技巧。
註四十: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西元1819年—西元1896年。),西元十九世紀著名的鋼琴(piano)演奏家,同時也是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的妻子,她除了演奏許多著名音樂家的鋼琴(piano)作品,本身也創作一些音樂作品,只是因為她的演奏名聲蓋過作品,使得她大部分作品到現在鮮少人演奏。
註四十一: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二項目。
註四十二:協奏曲(Concerto)到了西元十八世紀晚期後,只有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所留存下來,詳情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五項目。
註四十三:有關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的藝術歌曲(Lieder)創作,請參考第十七章節‧第四項目。
註四十四: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一○四條註解。
註四十五:請參考第十八章節: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發展(三)。
註四十六: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二條註解。
註四十七:波蘭(Rzeczpospolita Polska),是北面瀕臨波羅的海(Baltic Sea)的中歐(Central Europe)國家,西面與德國接壤,南部與捷克(Ceska republika)和斯洛伐克(Slovenska republika)為鄰,東面烏克蘭(Ukraine)和白俄羅斯(Belarus),波蘭因重要的地理位置導致歷史上連年的戰火紛爭,幾個世紀以來波蘭的版圖也一再更改,而近年來波蘭無論在歐盟(European Union)還是在國際舞台的地位亦與日俱增。
波蘭曾經是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東方邊陲,至西元906年建立王國,而在西元十六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歲月,無論是在政治和經濟都領先附近的國家,直到西元十八世紀因政局不穩,先後被俄羅斯(Russia)、普魯士〈Prussia〉和奧地利(Austria)三次瓜分而滅國。
而至西元1918年波蘭取得獨力的地位,但旋後被德國和蘇聯(Soviet Union)給再度消滅,直至西元1945年被蘇聯(Soviet Union)掌握,成為半獨力國家,而到了西元1991年蘇聯(Soviet Union)解體,波蘭因國內民主陣線取得政權後,才真正獨力成民主國家。
註四十八:俄羅斯(Russia),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洲和亞洲,於西元862年起由許多小國共組成一個聯盟,之後在西元十四世紀遭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入侵而滅亡,隨後在西元十六世紀恢復建國後,由俄國君主—沙皇(Tsar)所統治的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而在西元1917年沙皇(Tsar)被破退位後變成俄羅斯共和國(Russi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但隨即被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推翻後組成蘇聯(Soviet Union),直至西元1990年(Soviet Union)解體後成為現在的國度。
註四十九:瑪祖卡(Mazurek),原為波蘭(Rzeczpospolita Polska)一種民間舞蹈,後來經由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改編成鋼琴(piano)作品後,成為西元十九世紀歐洲流行的舞蹈音樂。
註五十:請參考第五章節‧第二十八條註解。
註五十一: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西元1782年—西元1840年。),義大利著名的小提琴(violin)演奏家,因有超凡的小提琴(violin)演奏技巧,被許多小提琴(violin)迷友所愛慕,而他的演奏技術也影響後來小提琴(violin)技巧的演進,成為現代小提琴(violin)演奏家必備的修練項目。
註五十二: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原是大眾民間所流行傳唱的歌曲,後來在西元十九世紀開始殷商業貿易的發達,音樂出版商和公司贊助者提供資金來出版這些流行歌曲,並販售給人民來聆聽和傳唱,因此漸漸變成具有商業形式,且作曲技巧簡單易懂的音樂。
註五十三: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七十四條註解。
註五十四: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三項目,以及第十七章節‧第二項目。
註五十五: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常見的弦樂室內樂作品編制,是由兩把小提琴〈violin〉、一把中提琴〈viola〉和一把大提琴〈cello〉所組成。
註五十六: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二項目。
註五十七:請參考第十五章節‧第二項目。
註五十八: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五條註解。
註五十九: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五項目。
註六十:請參考第四章節‧附註一和附註二。
註六十一:請參考第四章節‧附註二。
註六十二:請參考第七章節‧第四項目。
註六十三: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四項目。
註六十四: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五項目。
註六十五:請參考第十章節‧第十七條註解。
註六十六: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八條註解。
註六十七:請參考第十五章節‧第三十條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