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西洋音樂史第十六章節相關註解

註一: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一條註解。

註二: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等需要長期實驗和計算的學問。

註三: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主要是當代),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廣義的「社會科學」,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統稱。

註四: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五條註解。

註五:奇幻文學〈Fantasy literature〉,是指含有古代流傳的童話、神話、民間傳奇故事,並依此衍生了奇幻色彩的藝術作品,雖然奇幻文學在古代已有成行,但真正大量流傳的卻是在西元十九世紀,並且也此衍生出科幻文學〈Science fiction〉。

註六: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二項目。

註七: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五十七條註解。

註八: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西元1749年─西元1832年。),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一。一生創作不少文學巨作,最有名的是「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和「浮士德」〈Faust〉。

註九:請參考第十五章節‧第三十條註解。

註十:請參考第十五章節‧第二項目。

註十一: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十一條註解。

註十二:格林兄弟〈Die Bruder Grimm〉,是指雅各布‧格林(Jacob Ludwig Carl Grimm,西元1785年-西元1863年。)和威廉‧格林(Wilhelm Carl Grimm,西元1786年-西元1859年。)兄弟兩人,他們是西元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的童話搜集家、語言文化研究者。兩人因興趣相近,經歷相似,合作研究語言學、搜集和整理民間童話與傳說,故稱「格林兄弟」。

註十三:格林童話〈Kinder- und Hausmarchen〉,是德國格林兄弟〈Die Bruder Grimm〉出版得一部著名童話集,首版出版於西元1812年,全書共收錄童話200餘則。

註十四: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西元1805年─西元1875年。),丹麥〈Kongeriget Danmark〉作家和詩人,因其童話作品而世界聞名。他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有「國王的新衣」〈Keiserens nye Klæder〉、「冰雪女王」〈Snedronningen〉、「拇指姑娘」〈Thumbelina〉、「賣火柴的小女孩」〈Den lille Pige med Svovlstikkerne〉、「醜小鴨」〈The Ugly Duckling〉和「小錫兵」〈Tin Toy〉等。

註十五: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西元1788年-西元1824年。),英國詩人、革命家,曾參加義大利與希臘〈Republic of Greece〉的獨立運動,死後希臘〈Republic of Greece〉政府以國葬的方式加以安葬。

註十六:瑪莉‧雪萊〈Mary Shelley,西元1797年-西元1851年。〉,為英國著名小說家、短篇作家、劇作家、隨筆家、傳記作家及旅遊作家,因其西元1818年創作「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這部作品,而被譽為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之母。

註十七:科學怪人〈Frankenstein〉,是西方文學中的第一部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出自瑪麗·雪萊之手。劇情描述瘋狂科學家以科學方式使死屍復活,並進而發生奇怪現象的事情,而因為故事極為驚悚,所以又被視為恐怖小說〈Horror fiction〉的始祖。

註十八: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項目。

註十九: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五十三條註解。

註二十:請參考第十三章節‧新視野。

註二十一: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六項目。

註二十二: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六十四條註解。

註二十三:有關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的藝術歌曲(Lieder)創作,請參考第十七章節: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發展(二)。

註二十四: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二項目。

註二十五: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二十一條註解。

註二十六: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三十七條註解。

註二十七: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三十八條註解。

註二十八: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七十條註解。

註二十九:除了中間升C音→降D音採用同音異名(Enharmonic)關係,降D音→C音採用半音(Semitone)級進關係,其餘B音→升F音→升C音及C音→G音均是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關係。

註三十: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二十九條註解。

註三十一: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六十一條註解。

註三十二:有關半音中音關係(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的作曲手法,請參考請參考第十八章節: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發展(三)。

註三十三:請參考第五章節‧第二十八條註解。

註三十四:請參考請參考第七章節‧第四項目。

註三十五: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一一九條註解。

註三十六:減三度(Diminished third),是由Do和重降Mi之間的距離位置,由於在音程(Interval)上是由三個半音(Semitone)所組成,所以也等於大二度(Major second)。

註三十七: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七十一條註解。

註三十八:增六度(Augmented sixth),是由Mi和重升Do之間的距離位置,由於在音程(Interval)上是由十個半音(Semitone)所組成,所以也等於小七度(Minor seventh)。

註三十九: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四十條註解。

註四十: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二條註解。

註四十一: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一○四條註解。

註四十二:C大調(G major key)的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是So—Si—Re—Fa,F大調(F major key)的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是Do—Mi—So—降Si,D大調(D major key)的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Major minor 7th chord》)是La—升Do—Mi—So,所以這三者共通性都是有So音(紅色框起來的部分)。

註四十三:拿波里和弦(Neapolitan chord),是起源於西元十七世紀晚期作曲家所開創的和弦(chord),最先使用者就是改變義大利式歌劇(Italian Opera)的作曲家—亞歷山大‧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而這個和弦的特性在於把一個調號(Key signature)當中的第二音為「根音」所搭建的和弦加以改變,以C大調(G major key)來說,他的第二音為「根音」所搭建的和弦為Re—Fa—La,如果把「根音」—Re和「五音」─La各降一個半音(Semitone),變成降Re—Fa—降La,這種和弦(chord)就是拿波里和弦(Neapolitan chord)。

註四十四:A大調(G major key)的拿波里和弦(Neapolitan chord)是降Si—Re—Fa,而降Si—Re—Fa—La是多了「七音」的變形體。

註四十五:請參考第十九章節:十九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四十六:里昂(Lyon),位於法國東南地帶的城市,同時也是法國第三大城市,亦是國際刑警組織(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縮寫ICPO。)國際總部所在地。該市教育事業發達,有許多著名的商學院(Business School)都在此成立。

註四十七: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簡稱CNSMDP。),是一所於西元1795年所成立的藝術學院,同時也是法國頂尖的藝術學院,歷代有不少傑出的法國音樂家和舞蹈家,都是出自於這所學校所栽培出來的。

註四十八:羅馬大獎(Prix de Rome),是西元1663年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所創辦的藝術大獎,其目的是培養藝術先進創作者能創造出傑出的藝術作品,從西元1663年到西元1968年,共頒發許多獎項給各個藝術領域的傑出人士,並從而影響歐洲藝術的演進。

註四十九: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一條註解。

註五十:請參考第十八章節: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發展(三)。

註五十一:請參考第二十二章節:二十世紀美國音樂的發展。

註五十二: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五項目。

註五十三: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四項目。

註五十四:請參考第二十章節: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五十五: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四項目。

註五十六: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五十三條註解。

註五十七:萊丁(Raiding),位於奧地利(Austria)東方,同時也是奧地利(Austria)與匈牙利(Magyarorszag)銜接的鄉村,這裡除了以市場集地聞名,還是著名音樂家李斯特(Liszt Ferenc)的故鄉。

註五十八:徹爾尼(Carl Czerny,西元1791年—西元1857年。),西元十九世紀歐洲最重要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除了制定一套鋼琴教學系列琴譜,還寫出不少音樂作品,不過後人只記得他的鋼琴教學教材,很少在公開場合演奏他的作品。

註五十九:請參考第四章節‧第九條註解。

註六十:浮士德〈Faust〉,是中世紀(Middle Ages)所流傳下來的虛擬人物,傳說中他為了要求得廣博的知識,而把自己的靈魂賣給魔鬼後,成為有名的博學家和魔術師。而從西元十八世紀開始,就有許多文學家以他的故事為創作,最有名的就是德國文學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所寫的小說版本。

註六十一: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三十一條註解。

註六十二:约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西元1831年—西元1907年。),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一生致力於小提琴演奏教學,並且在小提琴演奏方面也是高超一流,也影響後來小提琴演奏的發展。

註六十三:請參考第十七章節: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發展(二)。

註六十四:請參考第二章節‧第四項目。

註六十五:維也納音樂學院(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是奧地利(Austria)最頂尖的音樂學院,於西元1808年創立,這所學院有不少頂尖的音樂學者及作曲家在這裡教職或求學,最有名的莫過於西元十九世紀的作曲家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註六十六:九和弦〈ninth chord〉,由五個音,按照三度音程〈third〉所疊置的,稱為九和弦。當九和弦中的五個音按三度音程〈third〉排列時,分別為「根音」、「三音」、「五音」、「七音」,及「根音」上方的九度音程(ninth),即稱為「九音」。

常用的九和弦,可分為四種:屬九和弦(dominant ninth chord)、小屬九和弦(dominant minor ninth chord)、小九和弦(minor ninth chord)和大九和弦(major ninth)。

註六十七: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一項目。

註六十八:活塞(Piston),是指機器運轉時可以上下轉動的器材,一般我們所熟悉的汽車,其內部轉動方式就是利用活塞來運轉。

註六十九:指揮棒(Baton),起源於西元十六世紀,最早是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的神職人員為了要統一合唱團員的歌唱方式,用木杖擊打方式來統一節奏(Rhythm),然而在西元十七世紀因為法國作曲家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因用木杖指揮樂團時,不甚擊倒腳步而死亡,因此後來採用小木棍來代替木杖,並進而演變成現在的指揮棒。

註七十:請參考第十六章節‧第三項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