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3. 西元十九世紀歌劇(Opera)在義大利的演變


__義大利的歌劇(Opera)(註五)在西元十九世紀初期因為戰亂的關係而一度衰退,後來等到政局比較穩定之後才慢慢再次興起,而義大利的歌劇(Opera)(註五)在格式方面則是遵守西元十八世紀的模式,只是因為當時義大利人比較喜歡觀賞輕鬆愉快的戲劇,因而在西於十九世紀初期誕生三位歌劇(Opera)(註五)高手,分別是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和白利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


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西元1792年─西元1868年。):
__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出生於奧地利(Austria)(註三十二),其父母也都是音樂家,他父親是一個小號〈trumpet〉吹奏人員,而母親是一個歌手。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很早就受到音樂訓練,但因為其父親因政治與祖國立場不同,而被關入監牢裡,迫使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和母親前往義大利避難,並在那裡繼續學習音樂。


__而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於西元1807年學習作曲後,於西元1810年開始創作歌劇(Opera)(註五),並寫出幾部著名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直到西元1829年他結束歌劇(Opera)(註五)創作為止。


__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的歌劇(Opera)(註五)一向以「美聲唱法」(bel canro)(註三十三)為主,他常以優美的旋律(Melody)(註三十四),搭配美妙的歌詞,來讓戲劇能呈現典雅又幽默的風格,尤其是他所寫的經典名作─「塞維利亞的理髮師」〈The Barber of Seville〉當中,各個角色用愉快且戲謔的語詞來歌唱演戲時,常讓人看了而開懷大笑;另外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所寫得另一名作─「威廉‧泰爾」(William Tell),其當中一開始的序曲(Overture)(註三十五)─「威廉‧泰爾序曲」(William Tell Overture)成為後世電影當中著名的配樂。而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後來所寫出來的歌劇(Opera)(註五),被世人稱為羅西尼風格(Rossini's style)。


__以下是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所寫得歌劇(Opera)(註五)作品─「塞維利亞的理髮師」〈The Barber of Seville〉片段:





__以下是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所寫得歌劇(Opera)(註五)作品─「威廉‧泰爾序曲」(William Tell Overture):



__而後來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所開創得羅西尼風格(Rossini's style),也影響比他晚出的兩位作曲家─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和白利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


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西元1797年─西元1848年。):
__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出生於義大利西北方城鎮─貝加莫(Bergamo)(註三十六),本是一位家境貧窮的小孩,後來在年輕時在一位音樂人士擔任學徒後,才學得一身音樂手藝,之後在一家劇院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作曲,並且學到當時歌劇(Opera)(註五)及其他音樂的形式後,便以創作音樂來維生。


__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寫了許多種音樂作品,不過就以他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最為大家所知,他一生創作二十七部歌劇(Opera)(註五)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和「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後者有寫成義大利語和法語版本;而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也承襲羅西尼風格(Rossini's style),也以優美的旋律(Melody)(註三十三),配上感人的歌詞,來使觀眾在欣賞戲劇時能陶醉在美妙的歌曲演唱,並進而對戲劇入迷。


__然而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所流傳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卻只有少數作品流傳現在繼續演出,主要是因為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的音樂在配器方面不像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那麼豐富,外加有許多地方也和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作品的歌曲類似,所以觀眾不容易對他的作品產生很大印象。


__以下是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所寫得歌劇(Opera)(註五)作品─「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片段:





__以下是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所寫得歌劇(Opera)(註五)作品─「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片段:



白利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西元1801年─西元1835年。):
__白利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生於義大利南方的西西里島(Sicilia)(註三十七),三歲開始學音樂,十八歲前往那不勒斯〈Naples〉(註三十八)的音樂學校,學習作曲技術,雖然他學成後在一家劇院擔任劇院作曲家,但寫出來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不是討人喜歡的輕鬆戲劇,因此他所留下的作品不多,可是他的每一部歌劇(Opera)(註五)作品均有承襲羅西尼風格(Rossini's style),特別是把「美聲唱法」(bel canro)(註三十三)的技術發揮到淋漓盡致,使得他每一首歌劇(Opera)(註五)作品的「詠嘆調」(Aria)都成為後人學習「美聲唱法」(bel canro)(註三十三)技術的最好教學指引。


__由於白利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所留存後世的作品不多,外加他英年早逝,因此現在有上演他的作品極為稀少,比較有名的是他在西元1831年所寫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諾爾瑪」(Norma)。


__以下是白利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所寫得歌劇(Opera)(註五)作品─「諾爾瑪」(Norma)片段:



 


__而到了西元十九世紀中期,義大利的歌劇興起一位偉大的歌劇(Opera)(註五)作曲家,因為他所寫的每一首作品不但擊垮當時在法國紅過半邊天的德國作曲家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註九),也和當時德國著名作曲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一起並駕齊驅,而他就是著名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


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西元1813年─西元1901年。):
__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生於義大利北部城市─帕爾馬 (Parma)(註三十九),於西元1824年自學作曲,並開始於西元1830年於米蘭(Milano)(註四十)寫下第一部歌劇(Opera)(註五)作品,並使他開始打響名氣,從而開始他的歌劇(Opera)(註五)創作之路。


__從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在西元1830年創作第一部歌劇(Opera)(註五)作品,到西元1898年他停止音樂創作為止,光是歌劇(Opera)(註五)作品就有二十六部,有人將他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西元1830年至西元1850年,這是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在歌劇(Opera)(註五)界嶄露鋒芒的時期,這時期最有名的是他在西元1847年所完成的歌劇(Opera)(註五)作品─「馬克白」(Macbeth) ;第二時期是西元1850年至西元1880年,是他作曲最豐收的時期,有許多歌劇(Opera)(註五)經典名作都是這時期完成,例如「弄臣」(Rigoletto)、「茶花女」(La Traviata)和「阿伊達」(Aida);第三時期是西元1880年至西元1898年,這時期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大部分都是整理以前的舊作,只有兩首經典新作流傳後世,分別是「奧泰羅」(Otello)和「法斯塔夫」(Falstaff)。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在創作每一部歌劇(Opera)(註五)作品,每每發揮他驚人的想像力,以及他對歌詞與歌曲良好的搭配,除了在部分作品當中體現他對義大利充滿愛國情操的熱情,其餘都在他那神如巧手的作曲上,展現出當時義大利歌劇(Opera)(註五)獨有的美感。


__另外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在管弦樂(Orchestra)(註十七)配器上,常使用鮮明且當時流行的作曲手法—半音中音關係(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註十二),有人說這是受到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的影響,但是在西元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半音中音關係(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註十二)已經成為當代作曲家愛用的作曲手段,因此這並不能證明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的音樂有受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註十)的影響,只能說這是那個時代每一個作曲家必定會使用的作曲方式。


__而因為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在歌劇(Opera)(註五)方面是如此豐富,所以即使到現在他的一些作品依舊是許多劇團必演的戲碼,其中「弄臣」(Rigoletto)、「茶花女」(La Traviata)和「阿伊達」(Aida)就被上演上千次之多,也是每年歌劇(Opera)(註五)界會演出的經典巨作。


__以下是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所寫得歌劇(Opera)(註五)在第一時期所寫得作品─「馬克白」(Macbeth)片段:



__以下是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所寫得歌劇(Opera)(註五)在第二時期所寫得作品─「阿伊達」(Aida)片段:



__以下是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所寫得歌劇(Opera)(註五)在第三時期所寫得作品─「奧泰羅」(Otello)片段:





本篇重點:
1.義大利的歌劇(Opera)在西元十九世紀初期因為戰亂的關係而一度衰退,後來等到政局比較穩定之後才慢慢再次興起,而義大利的歌劇(Opera)在格式方面則是遵守西元十八世紀的模式,只是因為當時義大利人比較喜歡觀賞輕鬆愉快的戲劇,因而在西於十九世紀初期誕生三位歌劇(Opera)高手,分別是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和白利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


2.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的歌劇(Opera)一向以「美聲唱法」(bel canro)為主,他常以優美的旋律(Melody),搭配美妙的歌詞,來讓戲劇能呈現典雅又幽默的風格,尤其是他所寫的經典名作─「塞維利亞的理髮師」〈The Barber of Seville〉當中,各個角色用愉快且戲謔的語詞來歌唱演戲時,常讓人看了而開懷大笑;另外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所寫得另一名作─「威廉‧泰爾」(William Tell),其當中一開始的序曲(Overture)─「威廉‧泰爾序曲」(William Tell Overture)成為後世電影當中著名的配樂。而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後來所寫出來的歌劇(Opera),被世人稱為羅西尼風格(Rossini's style)。


3.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寫了許多種音樂作品,不過就以他的歌劇(Opera)作品最為大家所知,他一生創作二十七部歌劇(Opera)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和「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後者有寫成義大利語和法語版本;而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也承襲羅西尼風格(Rossini's style),也以優美的旋律(Melody),配上感人的歌詞,來使觀眾在欣賞戲劇時能陶醉在美妙的歌曲演唱,並進而對戲劇入迷。


4.白利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每一部歌劇(Opera)作品均有承襲羅西尼風格(Rossini's style),特別是把「美聲唱法」(bel canro)的技術發揮到淋漓盡致,使得他每一首歌劇(Opera)作品的「詠嘆調」(Aria)都成為後人學習「美聲唱法」(bel canro)技術的最好教學指引。


5.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從在西元1830年創作第一部歌劇(Opera)作品,到西元1898年他停止音樂創作為止,光是歌劇(Opera)作品就有二十六部,有人將他的歌劇(Opera)作品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西元1830年至西元1850年,這是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在歌劇(Opera)界嶄露鋒芒的時期,這時期最有名的是他在西元1847年所完成的歌劇(Opera)作品─「馬克白」(Macbeth) ;第二時期是西元1850年至西元1880年,是他作曲最豐收的時期,有許多歌劇(Opera)經典名作都是這時期完成,例如「弄臣」(Rigoletto)、「茶花女」(La Traviata)和「阿伊達」(Aida);第三時期是西元1880年至西元1898年,這時期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大部分都是整理以前的舊作,只有兩首經典新作流傳後世,分別是「奧泰羅」(Otello)和「法斯塔夫」(Falstaff)。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在創作每一部歌劇(Opera)作品,每每發揮他驚人的想像力,以及他對歌詞與歌曲良好的搭配,除了在部分作品當中體現他對義大利充滿愛國情操的熱情,其餘都在他那神如巧手的作曲上,展現出當時義大利歌劇(Opera)獨有的美感。


6.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在管弦樂(Orchestra)配器上,常使用鮮明且當時流行的作曲手法—半音中音關係(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有人說這是受到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的影響,但是在西元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半音中音關係(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已經成為當代作曲家愛用的作曲手段,因此這並不能證明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的音樂有受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的影響,只能說這是那個時代每一個作曲家必定會使用的作曲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