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4. 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本身的改革之路及音樂轉變

__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一)在歷經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註二十三)之後,本身也曾反省內部的問題,因此在西元1543年至西元1563年,於義大利的特倫托(Trento)(註四十二)招開特倫托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註四十三),會議中對於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一)的制度、政策、儀式和體制等問題,提出各種改革方案,雖然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在眾多的決議案中,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議題,但是也有明確的改革目標。

__在改革會議中所提關於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的討論,主要是針對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長久以來過度世俗化,不盡端莊、肅穆的現象加以改革。當時有許多神職人員認為現在的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過於靡靡之音,特別是複音織體(polyphony)(註十四)的音樂不但歌詞混亂,甚至還出現大量不協和的音程(Interval)(註四十四),實在有損於對上帝(God)(註三十)的尊嚴,因此想要恢復中世紀早期(The early Middle Ages)(註二十一)的單音織體(monophonic)(註二十二)的音樂,幸好經由許多作曲家的反對,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一)才妥協繼續使用當代音樂模式,但必須要加以限制使用,特別是當出現不協和的音程(Interval)(註註四十四)時,必須要立即轉換成協和的音程(Interval)(註四十四),以符合對對上帝(God)(註三十)的崇敬;而經由這項會議的討論,讓繕寫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的作曲家們開始遵守這項規定,其中就以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的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作品不但符合教會規則,甚至還名留青史,成為後人寫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的最佳範本。

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西元1525年─西元1594年。):
__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出生在羅馬(Roma)(註四十五),並在羅馬(Roma)(註四十五)完成音樂教育,雖然一生當中有許多傳奇故事發生在他身上,但不可否認的他是西元十六世紀晚期歐洲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的推手。

__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的作品數量眾多,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作品佔絕大多數,包含一百多首彌撒(Mass)(註三十七)、兩百五十多首經文歌(Motet)(註十六)等,即使他寫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四十一),也有一大半是以宗教為題材,因此他完全掌握當時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一)對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一)的守則,因此往後所謂「古風格」(stile antico)的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一)作品,即指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的作品。

__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的作品具有以下特點:
(一)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作品的樂句雖長,但都富有歌唱性,且樂句中的旋律(Melody)(註二十九)以級進為主,若有跳進也不超過三度音程(third)(註四十六)為原則;而如果某一處的旋律(Melody)(註二十九)大跳,後方則一定以反行方式來緩和,因此這樣的樂句設計,使作品聲響平衡透明、柔順溫暖,氣質中帶有保守的風格。
(二)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作品大都以四個聲部(Part)(註四十七)為主,同時延續前期音樂的特性—複音織體(polyphony)(註十四)的對位(Counterpoint)(註四十八)、主音織體(homophony)(註四十九)的和聲(Harmony)(註五十)和聲部模仿(imitation)(註五十一)這三大技巧,但他都謹慎小心設計,以免讓各聲部(Part)(註四十七)產生打結的現象。
(三)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所使用的和弦(chord)(註五十二)種類不多,一首作品經常僅有幾個單純的和弦(chord)(註五十二)所構築,他對於不和諧的音程(Interval)(註四十四)非常嚴謹,同時盡量避免使用升和降的變化音,因此他常使不和諧的音程(Interval)(註四十四)出現在弱拍,而和諧的音程(Interval)(註四十四)則出現在重拍上。
(四)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經常使用掛留音(Suspension)(註五十三),得以使音響有鬆緊張持的變化,他的作品在重拍上常有一簡短的不和諧的掛留音(Suspension)(註五十三),接著會在後方的弱拍上解決掛留音(Suspension)(註五十三)的不和諧狀態,以製造出和諧和不和諧的音響對比。

__而由於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的精心設計,讓他的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作品產生「潔淨」效果,完全符合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一)的期望,其中最有名的是他所寫的彌撒(Mass)(註三十七)作品—「馬歇利主教彌撒」(Mass of Pope Marcellus),據說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就是用這首作品,扭轉了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一)對複音織體(polyphony)(註十四)的刻板印象,使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一)願意坦蕩接受現行的音樂。

__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的作品—「馬歇利主教彌撒」(Mass of Pope Marcellus):


__而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因創立了新的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模式,讓往後的作曲家在寫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十二)作品時,均以他的作品為範本,並且拖離不了這項從西元十六世紀末期所定下來的守則。

本篇重點:
1.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在歷經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之後,本身內部曾有反省內部的問題,因此在西元1543年至西元1563年,於義大利的特倫托(Trento)招開特倫托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會議中對於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的制度、政策、儀式和體制等問題,提出各種改革方案,雖然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在眾多的決議案中,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議題,但是也有明確的改革目標。

2.在這次會議中所提關於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的討論,主要是針對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長久以來過度世俗化,特別是複音織體(polyphony)的音樂不但歌詞混亂,甚至還出現大量不協和的音程(Interval),有損於對上帝(God)的尊嚴,因此想要恢復中世紀早期(The early Middle Ages)的單音織體(monophonic)的音樂,幸好經由許多作曲家的反對,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才妥協繼續使用當代音樂模式,但必須要加以限制使用,特別是當出現不協和的音程(Interval)時,必須要立即轉換成協和的音程(Interval),以符合對對上帝(God)的崇敬;而經由這項會議的討論,讓繕寫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的作曲家們開始遵守這項規定,其中就以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的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作品不但符合教會規則,甚至還名留青史,成為後人寫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的最佳範本。

3.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的作品具有以下特點:
(一)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作品的樂句雖長,但都富有歌唱性,且樂句中的旋律(Melody)以級進為主,若有跳進也不超過三度音程(third)為原則;而如果某一處的旋律(Melody)大跳,後方則一定以反行方式來緩和,因此這樣的樂句設計,使作品聲響平衡透明、柔順溫暖,氣質中帶有保守的風格。
(二)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作品大都以四個聲部(Part)為主,同時延續前期音樂的特性—複音織體(polyphony)的對位(Counterpoint)、主音織體(homophony)的和聲(Harmony)和聲部模仿(imitation)這三大技巧,但他都謹慎小心設計,以免讓各聲部(Part)產生打結的現象。
(三)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所使用的和弦(chord)種類不多,一首作品經常僅有幾個單純的和弦(chord)所構築,他對於不和諧的音程(Interval)非常嚴謹,同時盡量避免使用升和降的變化音,因此他常使不和諧的音程(Interval)出現在弱拍,而和諧的音程(Interval)則出現在重拍上。
(四)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經常使用掛留音(Suspension),得以使音響有鬆緊張持的變化,他的作品在重拍上常有一簡短的不和諧的掛留音(Suspension),接著會在後方的弱拍上解決掛留音(Suspension)的不和諧狀態,以製造出和諧和不和諧的音響對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