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7. 西元十七世紀早期器樂的編制與器樂曲的發展
__在西元十七世紀,因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註四十六)的發現,十二個半音(Semitone)(註四十七)的音高(pitch)(註四十八)也可由數學方式來求得正確值,也因此器樂音準度也比西元十六世紀還要高,只是因為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註四十六)求出來的音高(pitch)(註四十八)數值太多小數點,讓人們在製作器樂時因不能依靠測音器和電腦的等高科技的協助,只能利用人工方式制定概略標準,這使得器樂在製作過程後,只有同一家廠商所製作出來的器樂會很準,如果兩把器樂分別由兩家廠商製作,就會產生音高(pitch)(註四十八)些微不同的現象。
__這在木管器樂、撥奏器樂和弦樂器樂還不夠成很大問題,但在鍵盤器樂上會因複雜且固定的製作手續,常需要專業調音師經由耳朵來,先找出可跟其他器樂發出相同音高(pitch)(註四十八)的頻率(Frequency)(註四十九),再加以調整後,才能一起器樂合奏。
__也因為器樂的音準還沒像現在那麼標準和統一,因此在普及率方面,依舊是木管器樂、撥奏器樂和弦樂器樂的天下,並且這三個類型的器樂也潮現在的標準模式來改變;不過鍵盤器樂在西元十七世紀後因機械科學的大幅進展,使得鍵盤器樂也開時漸漸擴大,首先管風琴(Pipe organ)越做越大,大到需要整座教堂的高度才能擺放,緊接著大鍵琴(harpsichord)也開始變大,變成現在直立式鋼琴(Upright piano)般的大小,而西元十六世紀才發明的翼琴(clavichord)(鋼琴《Piano》的始祖),則因受限於擊弦的科技,所以到十八世紀才有重大的突破;至於銅管器樂,則因受限於當時金屬發音的技術,只有自然號(Natural Trumpet)和古長號(sackbut)被製作出來。
__然而無論器樂的製作技術如何進展,當時能成為聲樂來伴奏(Accompaniment)(註三十四)的器樂有:
(一)撥奏器樂:魯特琴(lute)、吉他(Guitar)。
(二)木管器樂:直笛(recorder)、古爾泰(dulcian)、木管號(cornett)、簫姆管(shawm)。
(三)弦樂器樂:維奧爾琴〈viol〉家族(由古提琴《fiddel》所改良的弦樂器樂,是現代提琴家族《Violin family》的始祖。)。
(四)鍵盤器樂:管風琴(Pipe organ)、大鍵琴(harpsichord)。
__維奧爾琴〈viol〉的長相:
__西元十七世紀管風琴(Pipe organ)的長相:
__西元十七世紀大鍵琴(harpsichord)的長相:
__而當時有些音域比較低的器樂,會充當和聲伴奏(Harmony accompaniment)的最低音部分,而作曲家為了要讓這些器樂的演奏者知道要演奏甚麼低音,常會在曲譜上標示代表音符(Note)(註五十)與和 弦(chord)(註五十一)的數字(註五十二),後來這種標示方式發展出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和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
__ 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和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雖然都是以數字來標示和弦(chord)(註五十一)的最低音,但兩者間有不同的地方,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是由一組數個固定的和弦(chord)(註五十一)所組成,所以上方的旋律(Melody)(註五十三)常因固定的和弦(chord) (註五十一)群而受限,而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因沒有加以固定,所以上方旋律(Melody)(註五十三)可以自由變化,讓作品有充分的自由度。
__而無論是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和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這些被拿來當作伴奏(Accompaniment)(註三十四)的器樂最早被利用在歌劇(Opera)(註八)、清唱劇 (Cantata)(註九)和神劇(Oratorio)(註十一),尤其是清唱劇(Cantata)(註九)最常被拿來使用,而後來擔任清唱劇 (Cantata)(註九)的歌手有時因意外而不能上演時,則表演單位會用音域比較高的器樂來充單主角,讓兩種類形的器樂群來同台競奏 (Concertato Medium),而這種表演方式後來延伸為西元十七世紀最代表性的合奏器樂曲—協奏曲(Concerto),並在西元十七末期才發展出兩種常見的協奏曲 (Concerto)模式(註五十四)。
__而有時有些作曲家也只會真對器樂而寫器樂曲,以配合當時貴族舉辦的交際活動,而西元十七世紀的器樂曲類形,跟西元十六世紀大至相同(註五十五),只是內容形式上有稍微改變。
__基本上西元十七世紀的器樂曲總類依舊是分五類:
(一)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
(二)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
(三)聲部模仿器樂曲(Contrapuntal Genres)
(四)表演器樂曲(Performance music)
(五)變化器樂曲(Variation)
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
__ 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在西元十七世紀出現變化,原本只是單首的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後來被一些作曲家集結為組曲(suite)的形式,最早是德國區域的作曲家,把當時所流行的舞曲以兩首類形為組合成一套組曲(suite), 而當時德國區域最常見的組曲(suite)組合方式,是帕凡舞曲(pavane)(註五十六)和加亞爾德舞曲(galliard)(註五十七)為一組,德 國當地兩種舞蹈舞曲─前舞曲(Tanz)和後舞曲(Nachtanz)為一組,帕薩姆佐舞曲(passamezzo)(註五十八)和薩爾塔雷洛舞曲 (saltarello)(註五十九)為一組;後來有些作曲家把帕凡舞曲(pavane)(註五十六)、加亞爾德舞曲(galliard)(註五十七)、 庫朗特舞曲(courante)(註六十)和阿勒芒德舞曲(Allemande)(註六十一)為一套組曲系列(Suites)。
__ 而這套組曲系列(suites)傳到法國後,法國有作曲家把從英國傳入的基格舞曲(Gigue)(註六十二)也拿來組曲系列(suites),形成帕凡舞 曲(pavane)(註五十六)、加亞爾德舞曲(galliard)(註五十七)、庫朗特舞曲(courante)(註六十)、阿勒芒德舞曲 (Allemande)(註六十一)和基格舞曲(Gigue)(註六十二)為一套的舞蹈組曲(Dance suites)。
__ 而通常這些被拿來當成交際舞蹈場所的音樂,其用的演奏器樂大多是撥弦器樂和鍵盤器樂,尤其是魯特琴(lute)和大鍵琴(harpsichord)最常被 使用,後來也加入弦樂器樂─維奧爾琴〈viol〉家族(由古提琴《fiddel》所改良的弦樂器樂,是現代提琴家族的始祖。),讓貴族們能在愉悅的舞蹈 下,悠閒的與對方跳交際舞。
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
__西元十七世紀的即興器樂曲 (Improvisatory Pieces)與上個世紀沒多大的差別,依舊是前奏曲(prelude)(註六十三)、幻想曲(fantasia)(註六十四)和觸技曲 (toccata)(註六十五)的天下,只是觸技曲(toccata)(註六十五)的作品比其他兩類型的作品還要多,且是當時可以拿來較量作曲家的作曲實 力。
聲部模仿器樂曲(Contrapuntal Genres):
__西元十七世紀的聲部模仿器樂曲(Contrapuntal Genres),依然是利切卡爾(ricercar)(註五十五),只不過因為奏鳴曲(sonata)的崛起,才漸漸黯淡起來,鮮少有作曲家會寫這類型曲式。
表演器樂曲(Performance music):
__ 西元十七世紀的表演器樂曲(Performance music),依舊是坎佐那(canzona)和奏鳴曲(sonata)(註五十五)。只是坎佐那(canzona)已經不受作曲家青睞,反而是奏鳴曲 (sonata)受到作曲家們的喜愛,而西元十七世紀初期的奏鳴曲(sonata)編制,主要是一或兩件音域較高的器樂擔任(Melody)(註五十 三),以及一件音域較低的器樂擔任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或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
__而到了西元十七世紀中期以後,奏鳴曲(sonata)發展成兩種型態—「獨奏奏鳴曲」(solo sonata)和「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註四十一),並在將來影響整個歐洲音樂界的發展。
變化器樂曲(Variation):
__西元十七世紀的變化器樂曲(Variation)依然是變奏曲(Variation)(註五十五),只是因為作曲者可以用同一元素,在基礎的旋律(Melody)(註五十三)上不斷做變化,因此在當時也成為熱門的表演項目。
本篇重點:
1. 西元十七世紀,因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的發現,十二個半音(Semitone)的音高(pitch)也可由數學方式來求得正確值,也因此器樂音準度也比西元十六世紀還 要高,只是因為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求出來的音高(pitch)數值太多小數點,讓人們在製作器樂時因不能依靠測音器和電腦的等高科技的協助,只能利用人工方式制定 概略標準,這使得器樂在製作過程後,只有同一家廠商所製作出來的器樂會很準,如果兩把器樂分別由兩家廠商製作,就會產生音高(pitch)些微不同的現 象。
2.因為器樂的音準還沒像現在那麼標準和統一,因此在普及率方面,依舊是木管器樂、撥奏器樂和弦樂器樂的天下,並且這三個類型的器樂 也潮現在的標準模式來改變;不過鍵盤器樂在西元十七世紀後因機械科學的大幅進展,使得鍵盤器樂也開時漸漸擴大,首先管風琴(Pipe organ)越做越大,大到需要整座教堂的高度才能擺放,緊接著大鍵琴(harpsichord)也開始變大,變成現在直立式鋼琴(Upright piano)般的大小,而西元十六世紀才發明的翼琴(clavichord)(鋼琴《Piano》的始祖),則因受限於擊弦的科技,所以到十八世紀才有重 大的突破;至於銅管器樂,則因受限於當時金屬發音的技術,只有自然號(Natural Trumpet)和古長號(sackbut)被製作出來。
3.西元十七世紀能成為聲樂來伴奏(Accompaniment)的器樂有:
(一)撥奏器樂:魯特琴(lute)、吉他(Guitar)。
(二)木管器樂:直笛(recorder)、古爾泰(dulcian)、木管號(cornett)、簫姆管(shawm)。
(三)弦樂器樂:維奧爾琴〈viol〉家族(由古提琴《fiddel》所改良的弦樂器樂,是現代提琴家族《Violin family》的始祖。)。
(四)鍵盤器樂:管風琴(Pipe organ)、大鍵琴(harpsichord)。
4. 西元十七世紀有些音域比較低的器樂,會充當和聲伴奏(Harmony accompaniment)的最低音部分,而作曲家為了要讓這些器樂的演奏者知道要演奏甚麼低音,常會在曲譜上標示代表音符(Note)與和弦 (chord)的數字,後來這種標示方式發展出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和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
5. 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和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雖然都是以數字來標示和弦(chord)的最低音,但兩者間有不同的地方,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是由一組數個固定的和弦(chord)所組成,所以上方的旋律(Melody)常因固定的和弦(chord)群而受限,而數字低音 (Basso Continuo)因沒有加以固定,所以上方旋律(Melody)可以自由變化,讓作品有充分的自由度。
6.無論是數字低 音(Basso Continuo)和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這些被拿來當作伴奏(Accompaniment)的器樂最早被利用在歌劇(Opera)、清唱劇(Cantata)和神劇 (Oratorio),由其是清唱劇(Cantata)最常被拿來使用,而後來擔任清唱劇(Cantata)的歌手有時因意外而不能上演時,則表演單位會 用音域比較高的器樂來充單主角,讓兩種類形的器樂群來同台競奏(Concertato Medium),而這種表演方式後來延伸為西元十七世紀最代表性的合奏器樂曲—協奏曲(Concerto),並在西元十七末期才發展出兩種常見的協奏曲 (Concerto)模式。
7.西元十七世紀的器樂曲總類和西元十六世紀一樣,分為五類:
(一)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
(二)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
(三)聲部模仿器樂曲(Contrapuntal Genres)
(四)表演器樂曲(Performance music)
(五)變化器樂曲(Variation)
8. 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在西元十七世紀出現變化,原本只是單首的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後來被一些作曲家集結為組曲(suite)的形式,最早是德國區域的作曲家,把當時所流行的舞曲以兩首類形為組合成一套組曲(suite), 而當時德國區域最常見的組曲(suite)組合方式,是帕凡舞曲(pavane)和加亞爾德舞曲(galliard)為一組,德國當地兩種舞蹈舞曲─前舞 曲(Tanz)和後舞曲(Nachtanz)為一組,帕薩姆佐舞曲(passamezzo)和薩爾塔雷洛舞曲(saltarello)為一組;後來有些作 曲家把帕凡舞曲(pavane)、加亞爾德舞曲(galliard)、庫朗特舞曲(courante)和阿勒芒德舞曲(Allemande)為一套組曲系 列(Suites)。而這套組曲系列(suites)傳到法國後,法國有作曲家把從英國傳入的基格舞曲(Gigue)也拿來組曲系列(suites),形 成帕凡舞曲(pavane)、加亞爾德舞曲(galliard)、庫朗特舞曲(courante)、阿勒芒德舞曲(Allemande)和基格舞曲 (Gigue)為一套的舞蹈組曲(Dance suites)。
9.通常這些被拿來當成交際舞蹈場所的音樂,其用的演奏器樂大多是撥弦器 樂和鍵盤器樂,尤其是魯特琴(lute)和大鍵琴(harpsichord)最常被使用,後來也加入弦樂器樂─維奧爾琴〈viol〉家族(由古提琴 《fiddel》所改良的弦樂器樂,是現代提琴家族的始祖。),讓貴族們能在愉悅的舞蹈下,悠閒的與對方跳交際舞。
10.西元十七世紀的 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與上個世紀沒多大的差別,依舊是前奏曲(prelude)、幻想曲(fantasia)和觸技曲(toccata)的天下,只是觸技曲 (toccata)的作品比其他兩類型的作品還要多,且是當時可以拿來較量作曲家的作曲實力。
11.西元十七世紀的聲部模仿器樂曲(Contrapuntal Genres),依然是利切卡爾(ricercar),只不過因為奏鳴曲(sonata)的崛起,才漸漸黯淡起來,鮮少有作曲家會寫這類型曲式。
12. 西元十七世紀的表演器樂曲(Performance music),依舊是坎佐那(canzona)和奏鳴曲(sonata)。只是坎佐那(canzona)已經不受作曲家青睞,反而是奏鳴曲 (sonata)受到作曲家們的喜愛,而西元十七世紀初期的奏鳴曲(sonata)編制,主要是一或兩件音域較高的器樂擔任(Melody),以及一件音 域較低的器樂擔任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或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而到了西元十七世紀中期以後,奏鳴曲(sonata)發展成兩種型態—「獨奏奏鳴曲」(solo sonata)和「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並在將來影響整個歐洲音樂界的發展。
13.西元十七世紀的變化器樂曲(Variation)依然是變奏曲(Variation),只是因為作曲者可以用同一元素,在基礎的旋律(Melody)上不斷做變化,因此在當時也成為熱門的表演項目。
- Jul 25 Wed 2012 09:20
九、十七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第七項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