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4. 西元十七世紀早期義大利的歌劇(Opera)起源和興起

__我們在第二章節裡有談到西元十一世紀時,歐洲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一)以戲劇的方式,讓人民真誠信仰基督教(Christianity)(註十五)的福音,此戲劇被稱作「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註二十四),後來到了西元十四世紀,「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註二十四)走出了教堂步入民間,地方語言取代拉丁文(Lingua Latina)(註二十五),而聖經(The Bible)〈註二十六〉故事中的各式大場景,例如洪水、火災、神蹟、異像等超自然現像,都被搬上舞臺,舞臺效果十分豐富。「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註二十四)發展到這個時候,稱之為「奇蹟劇」(mystery play),明白暗示了演出的型態和內容,後來「奇蹟劇」(mystery play)搭配了歌唱和器樂演奏後,便逐漸發展成歌劇(Opera)。

__而最早歌劇(Opera)的起源,可追溯於西元十六世紀末期,一群住在佛羅倫斯〈Firenze〉(註二十七)的文人雅士,他們組織了一個熱中於討論古希臘(Ancient Greece)(註二十八)和古羅馬(Ancient Rome)(註二十九)思想的協會,稱為卡梅拉塔(Camerata),後來該組織在當地貴族兼作曲家—巴帝(Giovanni de' Bardi)(註三十)的領導下,以及古希臘(Ancient Greece)(註二十八)研究家—梅(Girolamo Mei)(註三十一)的協助下,企圖把古希臘(Ancient Greece)(註二十八)所留存的戲劇資料重新展現給世人;後來在音樂家培里(Jacopo Peri)(註三十二)和詩人雷努契尼(Ottavio Rinuccini)(註三十三)的合作下,寫出歐洲第一部歌劇(Opera)作品—「黛芬尼」(Dafne)。

__以下是第一部歌劇(Opera)作品—「黛芬尼」(Dafne)歌曲片段:


__然而歐洲第一部歌劇(Opera)—「黛芬尼」(Dafne)因沒有使用良好的歌唱效果,以及只用單一器樂來伴奏(Accompaniment)(註三十四),所以沒有得到良好的迴響,雖然培里(Jacopo Peri)(註三十二)又寫了第二部歌劇(Opera)作品—「尤里笛斯」(Eurydice),並把故事當中原本悲劇情節改寫成喜劇效果,來慶祝當繼位為法國君王的亨利四世(Henri IV)(註三十五),卻因為被競爭對手給抄襲和提早上演,使得最後也沒得到廣大的成功。

__儘管培里(Jacopo Peri)(註三十二)的歌劇(Opera)在商場上沒有得到很大的成功,不過他所製作出來的故事歌曲—「宣敘調風格」(Recitative Style),卻影響往後歌劇(Opera)歌曲的創作。

__而所謂「宣敘調風格」(Recitative Style),是一種帶有音樂特性的詞句表達方式,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說話般的歌曲,演員演唱時以半唱半唸的方式唸唱歌詞,但遇到重要的語詞和語氣時,則用音樂來加以強化,讓劇情得以高潮迭起,而這種方式後來在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的改造下,才讓歌劇(Opera)有了新一步的突破。

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西元1567年─西元1643年。):
__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na〉(註三十六),從小接觸音樂教育,並在年輕時出版第一套「牧歌」(madrigal)(註二十二)作品集,並因此得到當時義大利音樂界的注目。

__但使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真正出名的卻是他的歌劇〈Opera〉創新方式,西元1600年他擔任克雷莫納〈Cremona〉(註三十六)當地貴族的宮廷御用作曲家,並且把培里(Jacopo Peri)(註三十二)的歌劇(Opera)手法稍微翻新,而這個翻新的手法是:
(一)把「牧歌」(madrigal)(註二十二)的特性融入於歌劇〈Opera〉裡,並且套用「宣敘調風格」(Recitative Style),製造出適合戲劇演出的連環新「牧歌」(madrigal)(註二十二)—「連篇牧歌」(mardrigal cycle),而這種新形態的歌曲後來變成歌劇〈Opera〉當中「宣敘調」(Recitative)的標準模式。
(二)套用許多器樂來擔任配樂的伴奏(Accompaniment)(註三十四),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是第一個把當時所有器樂都拿來充單歌劇(Opera)歌曲的伴奏(Accompaniment)(註三十四),並且也受威尼斯〈Venezia〉(註四)作曲家喬望尼‧加布列利(Giovanni Gabireli)(註七)的影響,也把器樂來演奏劇情過場的音樂。
(三)受當時威尼斯〈Venezia〉(註四)「複合唱組風格」(Polychoral Style或cori spezzati)(註六)的影響,也把合唱團帶入歌劇(Opera),並且把歌曲性職提高為獨唱、重唱和合唱這三種性質歌曲。

__由於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這三種歌劇(Opera)改革,讓歌劇(Opera)展現出不一樣的風貌,也讓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的第一部歌劇(Opera)作品—「奧菲歐」(Orpheus)叫好又叫座,並且成為往後歌劇(Opera)創作者的參考範例。

__後來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在威尼斯〈Venezia〉(註四)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註五)的音樂總負責人,並利用當地的音樂優勢來創作一首又一首受人矚目的歌劇(Opera)作品,並使他在西元十七世紀初期的音樂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__以下是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歌劇(Opera)作品—「奧菲歐」(Orpheus)歌曲片段:


本篇重點:
1.歌劇〈Opera〉的起源,可以追溯於西元十一世紀的「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後來到了西元十四世紀,「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走出了教堂步入民間,地方語言取代拉丁文(Lingua Latina),而聖經(The Bible)故事中的各式大場景,例如洪水、火災、神蹟、異像等超自然現像,都被搬上舞臺,舞臺效果十分豐富,則改稱之為「奇蹟劇」(mystery play);而到了西元十六世紀末才開始有歌劇〈Opera〉的雛形。

2.西元十六世紀末期,一群住在佛羅倫斯〈Firenze〉的文人雅士,組織了一個熱中於討論古希臘(Ancient Greece)和古羅馬(Ancient Rome)思想的協會,稱為卡梅拉塔(Camerata),後來該組織在當地貴族兼作曲家—巴帝(Giovanni de' Bardi)的領導下,以及古希臘(Ancient Greece)研究家—梅(Girolamo Mei)的協助下,企圖把古希臘(Ancient Greece)所留存的戲劇資料重新展現給世人;後來在音樂家培里(Jacopo Peri)和詩人雷努契尼(Ottavio Rinuccini)的合作下,寫出歐洲第一部歌劇(Opera)作品—「黛芬尼」(Dafne),然此作品因沒有使用良好的歌唱效果,以及只用單一器樂來伴奏(Accompaniment),所以沒有得到良好的迴響。

3.培里(Jacopo Peri)的歌劇(Opera)雖在商場上沒有得到很大的成功,不過他所製作出來的故事歌曲—「宣敘調風格」(Recitative Style),卻影響往後歌劇(Opera)歌曲的創作。而所謂「宣敘調風格」(Recitative Style),是一種帶有音樂特性的詞句表達方式,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說話般的歌曲,演員演唱時以半唱半唸的方式唸唱歌詞,但遇到重要的語詞和語氣時,則用音樂來加以強化,讓劇情得以高潮迭起,而這種方式後來在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的改造下,才讓歌劇(Opera)有了新一步的突破。

4.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所作出的歌劇〈Opera〉改革有:
(一)把「牧歌」(madrigal)的特性融入於歌劇〈Opera〉裡,並且套用「宣敘調風格」(Recitative Style),製造出適合戲劇演出的連環新「牧歌」(madrigal)—「連篇牧歌」(mardrigal cycle),而這種新形態的歌曲後來變成歌劇〈Opera〉當中「宣敘調」(Recitative)的標準模式。
(二)套用許多器樂來擔任配樂的伴奏(Accompaniment),蒙台威爾第(Glaudio Monteverdi)是第一個把當時所有器樂都拿來充單歌劇(Opera)歌曲的伴奏(Accompaniment),並且也受威尼斯〈Venezia〉作曲家喬望尼‧加布列利(Giovanni Gabireli)的影響,也把器樂來演奏劇情過場的音樂。
(三)受當時威尼斯〈Venezia〉「複合唱組風格」(Polychoral Style或cori spezzati)的影響,也把合唱團帶入歌劇(Opera),並且把歌曲性職提高為獨唱、重唱和合唱這三種性質歌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