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3. 威尼斯學派(The Venetian School)的作曲風格,及對西元十七世紀以後音樂的影響

__由於西元十六世紀的威尼斯〈Venezia〉(註四),其自由風氣很盛,因此在藝文表現方面比鄰近都市羅馬(Roma)(註十九)還要興盛且多樣化(註二十),所以當時有許多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到威尼斯〈Venezia〉(註四)一展長才,尋找讓事業高昇的美夢。

__而其中有許多來自外地的音樂表演人士,為了要賺取基本生活費及想提高自己的名氣,會一窩蜂的往威尼斯〈Venezia〉(註四)尋求發展,而當時威尼斯〈Venezia〉(註四)的音樂表演場所,就是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註五),該教堂因不受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一)控制,所以無論是教堂室內的禮堂及室外的廣場,都可以在當地政府許可下,不定時表演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二)和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三)。

__也就因為有這樣高度的音樂表演自由,讓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註五)成為各方音樂高手爭相表演的場地,再加上該教堂的「複合唱組風格」(Polychoral Style或cori spezzati)(註六)的設計,以及當時歐洲一流的管風琴(Pipe organ)和其他器樂演奏下,也培育出許多優秀人才,其中三位擔任該教堂的音樂最高領導者─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註十六)、札里諾(Gioseffo Zarlino)(註十七)和羅雷〈Cipriano de Rore〉(註十八),都曾利用這些特點,讓自己的作品更精緻、更細膩,更能傳達給世人,並讓威尼斯〈Venezia〉(註四)音樂能在當代歐洲音樂界打響知名度。

__而除了上述三人,另外有兩位音樂家也在威尼斯〈Venezia〉(註四)展現出異於常人的音樂天賦,這兩人正昰安卓‧加布列利(Andrea Gabrieli)和喬望尼‧加布列利(Giovanni Gabireli)。

安卓‧加布列利(Andrea Gabrieli,西元1533年─西元1585年。)和喬望尼‧加布列利(Giovanni Gabireli,西元1553年─西元1612年。):
__這兩人不但是叔侄關係,而且前後都擔任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註五)的管風琴(Pipe organ)演奏家及教會作曲家。安卓‧加布列利(Andrea Gabrieli)是第一個嘗試用器樂來演奏經文歌(Motet)〈註二十一〉,並間接開創利切卡爾(ricercar)類型的器樂曲,而安卓‧加布列利(Andrea Gabrieli)的姪子─喬望尼‧加布列利(Giovanni Gabireli)則比叔叔還要大膽,不但讓器樂搬到教堂演出,甚至利用教堂「複合唱組風格」(Polychoral Style或cori spezzati)(註六)的特性,應用在器樂演奏上,並創造出兩種純表演專用的器樂曲—坎佐那(canzona)和奏鳴曲(sonata),同時這兩種類型的器樂曲,也深深烙印著西元十七世紀以後的音樂風格,後來音樂學者把這些作曲家稱為威尼斯學派(The Venetian School)。

__以下是安卓‧加布列利(Andrea Gabrieli)所寫的作品:


__以下是喬望尼‧加布列利(Giovanni Gabireli)所寫的作品:


__而由於威尼斯學派(The Venetian School)的功勞,使威尼斯〈Venezia〉(註四)的音樂徹底影響整個歐洲音樂界,更影響歐洲戲劇界,當義大利吹起歌劇(Opera)(註八)之風時,就是大量引用威尼斯的音樂特產—「複合唱組風格」(Polychoral Style或cori spezzati)(註六),和義大利盛行的「牧歌」(madrigal)(註二十二)這兩種元素,讓義大利漸漸取代法蘭德斯地區〈Vlaanderen〉(註二十三),成為歐洲音樂界的金字招牌。

本篇重點:
1.西元十六世紀晚期,威尼斯〈Venezia〉的音樂表演場所是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該教堂因不受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控制,所以無論是教堂室內的禮堂及室外的廣場,都可以在當地政府許可下,不定時表演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和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

2.由於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的「複合唱組風格」(Polychoral Style或cori spezzati)的設計,以及當時歐洲一流的管風琴(Pipe organ)和其他器樂演奏下,也培育出許多優秀人才,其中三位擔任該教堂的音樂最高領導者─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札里諾(Gioseffo Zarlino)和羅雷〈Cipriano de Rore〉,都曾利用這些特點,讓自己的作品不但能傳達給世人,更讓威尼斯〈Venezia〉音樂能在當代歐洲音樂界打響知名度。

3.除了上述三人,另外安卓‧加布列利(Andrea Gabrieli)和喬望尼‧加布列利(Giovanni Gabireli)也是傑出的威尼斯〈Venezia〉作曲家,安卓‧加布列利(Andrea Gabrieli)是第一個嘗試用器樂來演奏經文歌(Motet),並間接開創利切卡爾(ricercar)類型的器樂曲,而喬望尼‧加布列利(Giovanni Gabireli)則不但讓器樂搬到教堂演出,甚至利用教堂「複合唱組風格」(Polychoral Style或cori spezzati)的特性,應用在器樂演奏上,並創造出兩種純表演專用的器樂曲—坎佐那(canzona)和奏鳴曲(sonata),同時這兩種類型的器樂曲,也深深烙印著西元十七世紀以後的音樂風格,後來音樂學者把這些作曲家稱為威尼斯學派(The Venetian School)。

4.由於威尼斯學派(The Venetian School)的功勞,使威尼斯〈Venezia〉的音樂徹底影響整個歐洲音樂界,更影響歐洲戲劇界,當義大利吹起歌劇(Opera)之風時,就是大量引用威尼斯的音樂特產—「複合唱組風格」(Polychoral Style或cori spezzati),和義大利盛行的「牧歌」(madrigal)這兩種元素,讓義大利漸漸取代法蘭德斯地區〈Vlaanderen〉,成為歐洲音樂界的金字招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