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3. 西元十八世紀晚期戲劇音樂的發展

__歐洲戲劇在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的發展,大致上和西元十八世紀中期沒有多大的改變,在莊歌劇(Opera Seria)(註八)方面,雖然在西元十八世紀中期歷經新的歌劇(Opera)(註七)方面的改革後,確實有煥然一新,不過改變的跡象並不是很明顯,倒是原本被當時音樂理論家所輕視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卻反而在歐洲各地隨著各地民俗文化而演變。

__現在本人分別介紹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在歐洲主要國家的演變過程。

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在義大利的發展:
__義大利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從西元十八世紀中期開始變得更為精煉,並且也隨著戲份的擴展,增加了許多新元素,例如嚴肅、傷感、悲愴等的情節也在此時脫穎而出,而由於這一變化,使得義大利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又被稱為「滑稽戲」(dramma giocoso)。

__而在演員唱腔方面,義大利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徹底發揮男低音的潛力,原先在傳統的莊歌劇(Opera Seria)(註八)裡,其男低音只不過擔任小小的配角,可是在義大利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裡,男低音演員所擔任的角色開始吃重,有時還會擔任最重要的第一男配角,來襯托由男高音演員所擔任的第一男主角,因此男低音不再是低賤的角色,而這改變也影響往後莊歌劇(Opera Seria)(註八)的發展。

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在法國的發展:
__法國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是在西元1752年,藉由義大利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演員到法國來發展而傳到這兒,而由於法國和義大利彼此比鄰而居,所以形式上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唯一的差別有兩點:
(一)法國的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沒有「宣敘調」(Recitative),是直接用口語的方式來講述台詞。
(二)法國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在「詠嘆調」(Aria)方面增加一個法國當地特有的「詠嘆調」(Aria)—「小詠歎調」(Comedie melee d'ariettes),即是一種歌曲簡短,且演員鮮少使用花腔(Coloratura)(註三十九)技巧來演唱歌曲的特殊「詠嘆調」(Aria)。

__由於法國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在劇本內容上與義大利相似,外加上述兩種特殊歌唱方式,所以博得廣大民眾的喜歡,在西元十八世紀晚期有許多法國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的作品在各地劇院不斷上演,並且到了西元十九世紀依然還是熱門(註四十)。

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在英國的發展:
__英國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又被稱為「民謠歌劇」(ballad opera),雖然也受到義大利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的影響,可是由於英國在西元1730年至西元1740年一般民眾曾一度拒看外國的歌劇(Opera)(註七),所以英國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也就自成一格的發展。

__而英國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最主要的特色,在於作曲家利用當地的民謠來當作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的歌曲來演唱,所以特別會讓本地聽眾有格外熟悉的感覺,但由於英國當地的民謠有限,作曲家再怎麼改編也無法跳脫觀眾的熟悉度,因此英國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在西元1740年後,受到外國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的攻陷而又一度沒落,直到西元十九世紀才再度復興起來(註四十)。

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在德國的發展:
__德國在歌劇(Opera)(註七)方面沒有詳細的細分出來,一律都稱為「歌唱劇」(Singspiel),早期的「歌唱劇」(Singspiel)受到英國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影響,也是採用民謠來當作歌劇(Opera)(註七)的歌曲來演唱,後來是受到法國和義大利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的影響,才逐漸發展當地特殊的喜歌劇〈Opera Buffa〉(註九),而到了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由於受到奧地利(Austria)(註四十一)作曲家的影響,使得德式歌劇(German Opera)也逐漸受到重視。

__而至於歐洲其他戲劇的音樂,因為受到歌劇(Opera)(註七)強烈的影響,歐洲其他兩大戲劇音樂—清唱劇(Cantata)(註四十二)和神劇(Oratorio)(註四十三)也逐漸冷門,不再受聽眾的喜愛;不過還是有知名的作曲家為這兩項寫出一些偉大的作品,例如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註十四)曾寫出著名的神劇(Oratorio)(註四十三)作品—「創世紀」(The Creation),並在英國首演當天受到上千個觀眾的喜愛(註十四)。

本篇重點:
1.歐洲戲劇在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的發展,大致上和西元十八世紀中期沒有多大的改變,在莊歌劇(Opera Seria)方面,雖然在西元十八世紀中期歷經新的改革後,確實有煥然一新,不過改變的跡象並不是很明顯,倒是原本被輕視的喜歌劇〈Opera Buffa〉,卻反而在歐洲各地隨著各地民俗文化而演變。

2.義大利的喜歌劇〈Opera Buffa〉從西元十八世紀中期開始變得更為精煉,並且也隨著戲份的擴展,增加了許多新元素,例如嚴肅、傷感、悲愴等的情節也在此時脫穎而出,而由於這一變化,使得義大利的喜歌劇〈Opera Buffa〉又被稱為「滑稽戲」(dramma giocoso)。

3.義大利的喜歌劇〈Opera Buffa〉在演員唱腔方面,則是徹底發揮男低音的潛力,原先在傳統的莊歌劇(Opera Seria)裡,其男低音只不過擔任小小的配角,可是在義大利的喜歌劇〈Opera Buffa〉裡,男低音演員所擔任的角色開始吃重,有時還會擔任最重要的第一男配角,來襯托由男高音演員所擔任的第一男主角,因此男低音不再是低賤的角色,而這改變也影響往後莊歌劇(Opera Seria)的發展。

4.法國喜歌劇〈Opera Buffa〉與義大利喜歌劇〈Opera Buffa〉的差別有兩點:
(一)法國的的喜歌劇〈Opera Buffa〉沒有「宣敘調」(Recitative),是直接用口語的方式來講述台詞。
(二)法國的喜歌劇〈Opera Buffa〉在「詠嘆調」(Aria)方面增加一個法國當地特有的「詠嘆調」(Aria)—「小詠歎調」(Comedie melee d'ariettes),即是一種歌曲簡短,且演員鮮少使用花腔(Coloratura)技巧來演唱歌曲的特殊「詠嘆調」(Aria)。

5.英國喜歌劇〈Opera Buffa〉最主要的特色,在於作曲家利用當地的民謠來當作喜歌劇〈Opera Buffa〉的歌曲來演唱,所以特別會讓本地聽眾有格外熟悉的感覺,但由於英國當地的民謠有限,作曲家再怎麼改編也無法跳脫觀眾的熟悉度,因此英國喜歌劇〈Opera Buffa〉在西元1740年後,受到外國喜歌劇〈Opera Buffa〉的攻陷而又一度沒落,直到西元十九世紀才再度復興起來。

6.德國在歌劇(Opera)方面沒有詳細的細分出來,一律都稱為「歌唱劇」(Singspiel),早期的「歌唱劇」(Singspiel)受到英國喜歌劇〈Opera Buffa〉影響,也是採用民謠來當作歌劇(Opera)的歌曲來演唱,後來是受到法國和義大利喜歌劇〈Opera Buffa〉的影響,才逐漸發展當地特殊的喜歌劇〈Opera Buffa〉,而到了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由於受到奧地利(Austria)作曲家的影響,使得德式歌劇(German Opera)也逐漸受到重視。

7.歐洲其他戲劇的音樂,因為受到歌劇(Opera)強烈的影響,歐洲其他兩大戲劇音樂—清唱劇(Cantata)和神劇(Oratorio)也逐漸冷門,不再受聽眾的喜愛;不過還是有知名的作曲家為這兩項寫出一些偉大的作品,例如海頓(Franz Joseph Haydn)曾寫出著名的神劇(Oratorio)作品—「創世紀」(The Cre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