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西洋音樂史第十四章節相關註解
註一: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是從西元1789年至西元1799年在法國所經歷的革命性大暴動,暴動的原因是因為法國長年征戰,導致國家稅收不足而強迫人民徵稅,而當時軟弱的君主—路易十六(Louis XVI)無心統治國家,使得人民在極度不滿情況下,先是攻進法國巴士底監獄(Bastille),並且推翻法國君主制(Monarchy),砍殺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和王后—瑪麗‧安東娃妮特(Marie Antoinette),同時建立共和政體。
然而剛建立共和政體(Republic Regime)的法國,卻因為執政者施政過渡強硬或無能,外加歐洲其他君主國家聯合對付法國,使得法國歷經十年的恐怖政治時期,一直到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執政後才讓法國恢復秩序。
註二: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二項目。
註三: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五項目。
註四: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四項目。
註五: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二項目。
註六: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項目。
註七: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四項目。
註八: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三項目。
註九: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四項目。
註十: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三項目。
註十一:請參考第八章節‧第六十條註解。
註十二: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四項目。
註十三:請參考第十三章節‧新視野。
註十四: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五項目。
註十五: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六項目。
註十六:請參考第十五章節:浪漫樂派的創始者—貝多芬。
註十七:請參考第十章節‧第四項目。
註十八:室內樂(Chamber music),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Rinascimento)幾少數人合奏的規制,後來到了西元十八世紀晚期以後就開始定型起來,並且可依照樂器的多寡,分為二重奏(duo或duet)、三重奏(Trio)、四重奏(Quartet)、五重奏(Quintet)、六重奏(Sextet)、七重奏(Septet)、八重奏(Octet)和九重奏(Nontet)。
註十九:協奏曲(Concerto)從西元十八世紀中期以後,只保留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的型式,詳細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二項目。
註二十: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一○二條註解。
註二十一:屬調(dominant key),指一首曲子在轉換調號(Key signature)時,把主要的音符(Note)全部提高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形成另一個新的調號(Key signature),則此調號(Key signature)則稱為屬調。
註二十二: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一○三條註解。
註二十三: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二十三條註解。
註二十四: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一條註解。
註二十五: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六十三條註解。
註二十六: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六十一條註解。
註二十七: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七十二條註解。
註二十八: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九十七條註解。
註二十九:調號(Key signature),是指經由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所推演而成十二個調性(Tonality)的記譜方式,通常都是從C大調(C major key,因為該調沒有升記號《sharp》和降記號《flat》),由上往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來推演成六個有升記號(sharp)的調(G大調《G major key》、D大調《D major key》、A大調《A major key》、E大調《E major key》、B大調《B major key》、升F大調《Sharp F major key》。),和由下往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來推演成六個降記號(flat)的調(F大調《F major key》、降B大調《Flat B major key》、降E大調《Flat E major key》、降A大調《Flat A major key》、降D大調《Flat D major key》、降G大調《Flat G major key》。),而由於升F大調(Sharp F major key)和降G大調(Flat G major key)在聲音方面都是一樣,所以可以當成同一個調號來看,所以加起來就是十二種。
註三十:下屬調(subdominant key),指一首曲子在轉換調號(Key signature)時,把主要的音符(Note)全部提高完全四度(Perfect forth),形成另一個新的調號(Key signature),則此調號(Key signature)則稱為下屬調。
註三十一: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三十條註解。
註三十二: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七項目。
註三十三:詼諧曲(scherzo),是一種快速,其節奏(Rhythm)非常強烈的器樂曲,一般為三拍子,有令人驚奇、幽默的特點,是從小步舞曲(minuet)中發展出來的,原文是義大利文,其意思是「玩笑」。
註三十四:請參考第十章節‧第十五條註解。
註三十五: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一○六條註解。
註三十六:請參考第四章節‧附註一。
註三十七:西元十八世紀中期最常使用「輪旋曲式」(Rondo Form)的作曲家是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二項目。
註三十八:請參考第十九章節:十九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三十九:花腔(Coloratura),起源於義大利,其字面意思是指色彩,通常是用在聲樂作品上,特別是歌劇(Opera)當中男女角在演唱「詠嘆調」(Aria)時,最常使用花腔的技巧來詮釋主要角色。
而當時女性是不能在歌劇(Opera)上表演,因此飾演女角色的都是由閹伶歌手〈Castrato〉來表現,而最常用的片段有:
1. 華彩樂段(cadenza):通常是主要角色演員在獨唱「詠嘆調」(Aria)時,最常會使用花腔來凸顯角色個性,此唱法樂段通常被稱為華彩樂段(cadenza)。
2. 濃縮樂段(diminution):通常是劇情快要結尾時,主要角色為了再次凸顯內心的想法,所以會再使用相同的「詠嘆調」(Aria)來唱,只是這時「詠嘆調」(Aria)的旋律(Melody)會加以濃縮,並且也會再用花腔技巧來表示,此唱法樂對通常被稱為濃縮樂段(diminution)。
然而從西元十八世紀開始,女性可以參與歌劇演出,以致於女性角色開始由女演員來飾演,連帶的花腔技巧也由女歌劇演員來詮釋,因此通常花腔在現在來講都是指花腔女聲,特別是女高音部分才會使用花腔技巧。
當然花腔技巧不只用在歌劇(Opera)上,在藝術歌曲(Lieder)方面也會使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的藝術歌曲(Lieder)當中也有使用花腔技巧(特別是詩節式式歌曲《strophic song》),來凸顯歌曲角色當中的心路歷程。
註四十:請參考第十八章節: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發展(三)。
註四十一: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五十三條註解。
註四十二: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五項目。
註四十三: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六項目。
註四十四: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一條註解。
註四十五: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西元1655年—西元1731年。),是第一位製造鋼琴(piano)的製造者,出生於義大利西北部的城市—帕多瓦(Padova),早年紀錄不詳,眾人只知他大約30多歲時開始製作全世界第一架鋼琴(piano),並且也因他所製造的鋼琴(piano),而影響後世的音樂發展。
註四十六:請參考第十七章節: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發展(二)。
註四十七:請參考第十六章節: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發展(一)。
註四十八:請參考第六章節‧第四十四條註解。
註四十九:請參考第三章節‧第二項目。
註五十:馬泰松(Johann Mattheson,西元1681年—西元1764年。),是一位德國作曲家、作家、詞典編輯家、外交官和音樂理論家。曾赴英國擔任外交工作,而他在音樂方面也有傑出的表現,他所寫得作品都是聲樂作品,絕大多數是清唱劇(Cantata)和神劇(Oratorio)作品,只是後來因作品比較冷門,鮮少有合唱團來演唱他的作品。
註五十一: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西元1712年-西元1778年。),是法國有名思想家、哲學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他的政治哲學思想深刻影響了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和現代政治、哲學和教育思想。
註五十二:康德(Immanuel Kant,西元1724年-西元1804年。),德國哲學家,也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並且也是啟蒙時代(The Age of Enlightenment)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康德哲學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則是認為應將經驗轉化為知識,同時也認為理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如果沒有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與歐洲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也對唯心論(Idealism)產生很大的影響。
註五十三:匈牙利(Magyarorszag),中國古稱其為馬扎兒〈Magyarok〉,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它接壤的國家包括奧地利(Austria)、斯洛伐克〈Slovenska republika〉、烏克蘭〈Ukraine〉、羅馬尼亞〈Romania〉、塞爾維亞〈Republic of Serbia〉、克羅埃西亞〈Hrvatska〉和斯洛維尼亞〈Slovenija〉。人口大約1000萬,首都為布達佩斯〈Budapest〉。
匈牙利國家的形成起源於東方遊牧民族部落,西元九世紀時他們從烏拉山〈Ural Mountain〉西麓和伏爾加河〈Volga River〉一帶向西遷徙,西元896年在多瑙河〈Danube〉盆地定居下來。西元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什特萬一世〈Saint Stephen I〉在匈牙利推行基督舊教(Catholicism,又稱天主教。),並獲羅馬教宗〈Papa〉加冕成為匈牙利第一位國王。
註五十四:羅勞〈Marktgemeinde Rohrau〉,是一個位於奧地利(Austria)最東端的小村鎮,該村大部分居民都務農維生,近幾年來有發展工業,同時該村也是著名音樂家─海頓(Franz Joseph Haydn)的故鄉。
註五十五:艾斯特哈茲親王家族〈House of Esterhazy〉,起源於匈牙利(Magyarorszag)的貴族世家,從中世紀〈Middle Ages〉就開始在匈牙利(Magyarorszag)和奧地利(Austria)繁衍下來,後來在西元十八世紀與西元十九世紀達到最鼎盛的狀態,直到西元二十世紀因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的瓦解而衰落下來,到了二十世紀末期變成平民階級。
註五十六:「優雅風格」(Style Galant),一個流行於前古典主義時期(Pre-classical Style)到古典樂派時期(Classical Style)之間的音樂形式(大約從西元1720年到西元1770年),又被稱為加蘭特音樂。它的作曲形式主要是主音音樂(Homophony music)為主,因此音樂作曲家在寫曲子時,能利用大小聲力度及不同片段濃縮於一個曲子上,以表達出不同的感情為主。
而最常使用這個手法的作曲家有J‧C‧巴赫(J.C. Bach)和海頓(Franz Joseph Haydn),他們各分別是這兩時期當中最常使用這種風格的代表人物。
註五十七:「狂飆突進風格」(Sturm und Drang),是指西元1760年代晚期到西元1780年代早期在德國文學和音樂創所領域的變革,同時也是從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邁向浪漫主義〈Romanticism〉過渡時的階段,其代表人物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註五十八: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四項目。
註五十九:薩爾茲堡(Salzburg),是奧地利(Austria)西部最有名的城市,距離維也納(Vienna)大約有240公里,同時它也是著名作曲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故鄉,好萊塢經典名片—「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也是在此地拍攝。
註六十:列奧波爾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西元1719年—西元1787年。),德國著名的作曲家,同時也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生父,他的眾多作品當中,比較有名的是玩具交響曲(Toy Symphony)(但該曲的真正作曲家是哪位還不是很明確)。
註六十一: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五十九條註解。
註六十二: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條註解。
註六十三: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西元1932年─至今。〉,美國知名電影導演,曾以「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和「阿瑪迪斯」〈Amadeus〉兩部作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Academy Award for Best Directing〉,此兩部作品現今也被公認為影史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註六十四: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西元1750年─西元1825年。),義大利著名音樂家,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音樂教師,他曾教導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和李斯特(Franz Liszt)許多作曲技巧,特別是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的藝術歌曲(Lieder)有不少是受他的作曲影響。
註六十五:謝弗〈Peter Shaffer,西元1926年─至今。〉,英國著名的劇作家,他最有名的小說著作就是描述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一生的作品─「上帝的寵兒」(Amadeus),後來這部著作有被改編成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
註六十六: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s〉,是從西元1929年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不僅每年舉辦,而且是美國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也倍受世界矚目。
- Oct 14 Sun 2012 10:15
十四、十八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相關註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