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西洋音樂史第十五章節相關註解

註一: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一條註解。

註二: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七條註解。

註三:路易十六(Louis XVI,西元1754年—西元1793年。),是法國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的國王,性格格優柔寡斷,即位後多次更換首相和部長,任由內閣內訌,從激進的改革到保守的節儉措施,政策變化無常。

當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爆發後,路易十六與王后─瑪麗‧安東娃妮特(Marie Antoinette)被拘禁起來,並且兩人在西元1793年被新執政者處以死刑,死在斷頭台上。

註四:巴士底監獄(Bastille),是一座曾經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堅固監獄,高30公尺,圍牆很厚,共有8個塔樓,上面放有大炮,監獄內設有軍火庫。它建造於西元十二世紀,當時是一座軍事城堡,目的是防禦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裡英國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巴黎城門前。

後來,在巴黎市區不斷擴大下,巴士底城堡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西元十八世紀末,它是控制巴黎的制高點,自法國國王亨利四世(Henri IV)後,便在裡面駐紮了大量軍隊。監獄專門關押政治犯,例如文學家伏爾泰(Voltaire)便曾在此處坐牢,因此不少當時的民眾視巴士底監獄是法國王權專制獨裁的象徵之一。

而在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後,這座城堡監獄因被大眾列為罪惡象徵,因而立刻加以拆除,現在只留下地基,並在該地設立紀念公園來供人觀賞。

註五:瑪麗‧安東娃妮特(Marie Antoinette,西元1755年—西元1793年。),法國路易十六(Louis XVI)的妻子,也是法國著名的王后,原是奧地利帝國(Austrian Empire)公主,後來因政治因素而嫁到法國,由於從小其母親—奧地利公國(Duchy of Austria)女統治者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ia)疏於管教,以致於過於嬌寵,並且嫁到法國後因過渡消費不必要的開支,間接讓法國財政產生問題,並進而導致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當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爆發後,瑪麗‧安東娃妮特與路易十六(Louis XVI)被拘禁起來,並且兩人在西元1793年被新執政者處以死刑,死在斷頭台上。

註六: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西元1769年—西元1821年。〉,出生於科西嘉島(Corsica),法國軍事家與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French First Republic)第一執政(西元1799年-西元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First French Empire)皇帝(西元1804年-西元1814年。),在位時期,不但統治法國,還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廣大領土。

註七:共和政體(Republic Regime),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政體,該政體下國家的最高執政者不是君主,而是由少數人民來統治的政權形式。

最早的共和政體可以追溯到西亞〈Western Asia〉的阿卡德城邦國家〈Akkad〉。最著名的古代共和國,則是西元前509年建立的古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而在現代民主制度〈Democracy〉出現之前,還有國家如城邦採用共和政體,比如說中世紀〈Middle Ages〉的威尼斯共和國〈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

註八:請參考第十五章節‧第二項目。

註九: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二項目。

註十:請參考第十三章節‧第五十三條註解。

註十一: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一項目。

註十二:波昂(Bonn),位於德國西部,同時位於萊茵河畔(Rhein)的一座城市,,是人口超過三十萬的德國大型城市,也是有兩千多年的古老城市。

波昂曾經是著名音樂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故鄉,在西元1949年到西元1990年,曾經是西德(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的首都,直到德國統一後才成為著名的文化城市,也是德國第二大政治中心。

註十三: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六項目。

註十四:請參考第十三章節‧新視野。

註十五: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五項目。

註十六:波昂大學(University of Bonn),是位於德國西部都市—波昂(Bonn)的公立大學,從西元1777年開始創立,至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有不少傑出且對歷史有貢獻的歐洲偉大學者,都是從這所學校畢業。

註十七:請參考第六章節‧第三條註解。

註十八: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項目。

註十九: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七十一條註解。

註二十: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二十九條註解。

註二十一:第一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1〉是以C大調(C major key)為主的調號(Key signature),可是開頭的調號(Key signature)卻是D小調(D minor key)。

註二十二:在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所寫的第三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3〉之前,作曲家沒有在作品上設定名稱主題,因此此類作品被稱為「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c)。

註二十三:請參考第十六章節: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發展(一)。

註二十四:送葬進行曲(Funeral march),是一種進行曲(March,起源於西元十六世紀的軍隊樂曲。)的曲式,通常為小調(Minor scale)且是二拍子來寫作,來營造送葬的莊嚴感。

註二十五:動機主題(Motif),是指作曲家在寫曲子時最常使用的片段主題,來表達他心中的想法,有時是用旋律(Melody)來呈現,有時是用和聲(Harmony)方式來呈現,端看作曲家如何應用。

註二十六:請參考第七章節‧第六項目。

註二十七: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五項目。

註二十八: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六項目。

註二十九:請參考第十一章節‧第五項目。

註三十: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西元1759年—西元1805年。),西元十八世紀德國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時代(The Age of Enlightenment)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偉大作家。

註三十一:「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是在西元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所寫的詩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曾為這詩作譜曲,成為他第九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9〉的第四樂章(Forth Movement)。

註三十二: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十八條註解。

註三十三: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六十二條註解。

註三十四: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二條註解。

註三十五:請參考第十二章節‧第三項目。

註三十六:請參考第十四章節‧第二項目。

註三十七:安東尼奧‧布蘭塔諾(Antonie Brentano,西元1780年—西元1869年。),是出生於維也納(Vienna)的女慈善家,女藝術收藏家和女藝術贊助人,也是被歷史學者懷疑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所寫得「永恆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的指定者。

註三十八:伯納德•羅斯(Bernard Rose,西元1960年—至今。),英國著名的演員和電影導演,曾拍攝一部以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為題材的電影—「永恆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