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2. 開創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的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__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音樂家,他的一生代表著音樂職業人員從過去依賴貴族而活,而且被看成跟僕人無益的狀況,提升為可以自立更生,且地位可以提升到與貴族無異的階段;同時他的音樂也代表著從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的古典樂派(Classical Style)(註十一),正式邁入新的樂派—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

__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於西元1770年,誕生於德國西部城市—波昂(Bonn)(註十二),父親是宮廷歌手,母親是宮廷廚師之女,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家中的長子,底下還有兩位弟弟。

__由於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父親希望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能像莫劄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註十三)一樣被當成音樂神童看待,所以強迫年幼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接受不合理且不完善的音樂教育,但由於父親的音樂教育過於失當,以致於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曾一度討厭學習音樂,後來在父親朋友的勸說下,先讓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接受完善的普通教育,並讓他向學校正式音樂老師學習音樂基本知識。

__然而因為當時波昂(Bonn)(註十二)的音樂環境不是很好,後來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當地貴族的贊助下,前往維也納(Vienna)(註十四)拜當時著名的音樂大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註十五)為師,學習正統的音樂專業教育,但是因為兩人個性不一,外加當時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註十五)忙於音樂工作,使得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後來私底下找其他音樂專業老師學習作曲法,雖然這件事後來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註十五)發現,兩人因發生口角而意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不過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私底下還是研究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註十五)的作品,並且從中吸收所有音樂作曲的手法。

__而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學習音樂作曲課程時,他也就讀德國波昂大學(University of Bonn)(註十六),並在那裡研讀啟蒙時代〈Age of Enlightenment〉(註十七)學者的著作,也接受自由思想的風潮,這對於他的音樂創作也產生極大的影響。

__從西元1790年至西元1802年,正是貝多芬在音樂創作時期當中的第一時期,這時雖然有寫不少器樂曲,但唯讀交響曲(Symphony)(註九)還遲遲不敢創作發表,畢竟當時的貝多芬對於管弦樂團(Orchestra)(註十八)的編制概念還沒有把握可以熟練,因此他預先寫作三首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才至西元1800年完成第一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1〉和第二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2〉。

__以下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所寫得第一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1〉:

__以下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所寫得第二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2〉:

__當時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儘管在創作上保留古典樂派(Classical Style)(註十一)的模式,但在配器法上卻有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的影子,尤其是銅管器樂的曲式上大量應用完全八度(Perfect octave)(註十九)的雙音演奏,已標示著未來交響曲(Symphony)(註九)當中銅管器樂將扮演吃重的角色,而不是陪襯的角色;另外第一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1〉當中的前奏是使用非原本調號(Key signature)(註二十)的其他調號(Key signature)(註二十),使得觀眾在聆聽時會有突然錯愕的狀況(註二十一),讓當時已習慣古典樂派(Classical Style)(註十一)的人在聆聽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這兩首作品時會覺得有點狂妄不羈,甚至有十足的野性。

__而西元1803年,當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註六)藉由出兵而把自由思想吹向歐洲各地時,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因敬佩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註六)的情操,因而花費許多心力來寫新的交響曲(Symphony)(註九),然而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完成這首全新的交響曲(Symphony)(註九)作品時,卻聽到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註六)稱帝的消息,因此一怒之下把標題改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Sinfonia eroica, composta per festeggiare il sovvenire d'un grand'uomo 〉,因此這首第三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3〉被稱做「英雄交響曲」(Eroica)。

__以下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所寫得第三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3〉:

__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寫這首交響曲(Symphony)(註九)時,改變以往作曲家在寫作品的概念,首先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這首作品標上名稱,意味著這個作品已經標題化,因此開創了作曲家為自己作品設計題目的「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創舉(註二十二),再者就是這首交響曲(Symphony)(註九)大膽活用銅管器樂,特別是西元十九世紀初期,因為銅管器樂的製造技術大為突破,使得銅管器樂比西元十八世紀好要輕便且容易吹奏(註二十三),因此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活用銅管器樂的特性,特別大量使用當時才剛盛行不久的銅管器樂—維也納式法國號(Viennese horn),來襯托第一樂章(First Movement)的英雄氣概,已彰顯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的第二特性—大量使用銅管器樂來當作管弦樂團(Orchestra)(註十八)的新角色群。

__下圖是西元十九世紀初期當時通用的銅管器樂之一—維也納式法國號(Viennese horn):


__另外這首交響曲(Symphony)(註九)的另一特性,在於調號(Key signature)(註二十)使用方面,整首曲子的第一樂章(First Movement)雖然是以降E大調(Flat E major key),但途中確有許多升C音出現,以表示此曲多次把調號(Key signature)(註二十)轉成D小調(D minor key),間接表示英雄的氣勢開始衰退,也表示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已經不崇拜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註六)。

__而在第二樂章(Second Movement)更是透露著英雄已死的訊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用送葬進行曲(Funeral march)(註二十四)的方式,來赤裸裸的表達他心目中的英雄已經過世,此種手法也彰顯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的第三特性—作曲家可以依照自己內心的情感,來改變傳統所留下來的曲式。

__因此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完成這首作品時,也代表著他的作曲風格已經大為改變,不但正式步入他第二時期的風格,也開創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的風格;而往後從西元1803年到西元1815年,他大量創作許多音樂作品,我們一般所熟悉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作品,均是他這一時期所寫得。

__然而這個時期也正是被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最痛苦的時期,從西元1800年開始他的耳朵開始有問題,到了西元1802年耳朵問題逐漸嚴重,為此他還到附近的鄉村來修養,但也無法解決耳疾的問題,因此他曾經提筆寫下著名的遺書—「海裏金史塔特遺書」(Heiligenstadter Testament),來表示他對人生充滿絕望,所幸後來他克服這悲慘的命運,用心中的音樂來繼續創作新曲。

__西元1808年,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寫下日後成為經典大作的交響曲(Symphony)(註九)—第五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5〉,這首交響曲(Symphony)(註九)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第一樂章(First Movement)的開頭使用很短的動機主題(Motif)(註二十五)來呈現曲子,而且不斷加以重複。
(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嘗試使用三種新型器樂—短笛(piccolo)(註二十)、低音巴松管(Contrabassoon)(註二十)(僅用在第四樂章《Forth Movement》,以及從古長號(sackbut)(註二十六)所改造的長號(Trombone)(註二十),來擴充管弦樂團(Orchestra)(註十八)的氣勢。
(三)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寫這首交響曲(Symphony)(註九)時,特別在作品上寫著一句話:「當命運來敲門。」,因此後人稱這標題為「命運交響曲」(Fate)。

__以下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五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5〉所用的動機主題(Motif)(註二十五):

__以下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所寫得第五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5〉:

__西元1815年,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大弟過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為了要和大弟媳取得姪子的監護權,雙方在法庭上纏訟五年之久,最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取得姪子的監護權,但卻因為不懂管教小孩,導致姪子跟他相處不太好,迫使姪子受不了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異常的管教,差點舉槍自盡後而投考軍校,離開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視線,這讓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感到十分訝異,並且為了姪子的事而操心煩惱,差點影響他的音樂創作。

__而從西元1816年到西元1827年,正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音樂創作的第三時期,這個時期的特色在於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擴展了管弦樂團(Orchestra)(註十八)的編制,首次把合唱團也加入管弦樂團(Orchestra)(註十八)當中,創作出全新的交響曲(Symphony)(註九)—第九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9〉。

__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所寫得第九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9〉,其實是把過去他所接觸的清唱劇(Cantata)(註二十七)和神劇(Oratorio)(註二十八)的編制效果,拿來加進交響曲(Symphony)(註九)的曲式,而這首交響曲(Symphony)(註九)在前三個樂章(Movement)(註二十九)都大致遵守一般傳統交響曲(Symphony)(註九)的體制,唯獨第四樂章(Forth Movement)採用清唱劇(Cantata)(註二十七)的編制,用德國著名的詩人—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註三十)的詩作—「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註三十一)來當作歌詞,在維也納(Vienna)(註十四)進行首演,結果不但得到盛況的成功,也讓這部作品成為經典巨作。

__以下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所寫得第九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9〉:

__之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到死,一直努力的創作音樂,而他最後的作品,則是四首以弦樂為主的室內樂(Chamber music)(註三十二)作品,而這四首遺作當中,不但大量使用不協和的音程(Interval)(註三十三),也打破傳統和聲(Harmony)(註三十四)進級的方式,象徵預告著未來音樂的走向及趨勢;而當他過世的那一天,維也納(Vienna)(註十四)聚集上千個人為他舉辦隆重的葬禮,代表著一代偉人在此長眠,而他的音樂將永遠影響後人。

__綜觀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全數作品,可以發現他影響著未來音樂的走向,特別是器樂曲部分,不但打破了從西元十八世紀早期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註三十五)所制訂的和聲(Harmony)(註三十四)法則,而且從西元十八世紀所採用的奏鳴曲(Sonata)(註三十六)編制法則,再也不會去照本宣科去遵守,因此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也告知世人,新的音樂樂派—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正式進入音樂歷史舞臺,並且將影響著西元十九世紀的發展(註二十三)。

本篇重點:
1.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音樂家,他的一生代表著音樂職業人員從過去依賴貴族而活,而且被看成跟僕人無益的狀況,提升為可以自立更生,且地位可以提升到與貴族無異的階段;同時他的音樂也代表著從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的古典樂派(Classical Style),正式邁入新的樂派—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

2.西元1790年至西元1802年,正是貝多芬在音樂創作時期當中的第一時期,這時雖然有寫不少器樂曲,但唯讀交響曲(Symphony)還遲遲不敢創作發表,畢竟當時的貝多芬對於管弦樂團(Orchestra)的編制概念還沒有把握可以熟練,因此他預先寫作三首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才至西元1800年完成第一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1〉和第二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2〉;而這兩首交響曲(Symphony)作品,雖然在創作上保留古典樂派(Classical Style)的模式,但在配器法上卻有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的影子,尤其是銅管器樂的曲式上大量應用完全八度(Perfect octave)的雙音演奏,已標示著未來交響曲(Symphony)當中銅管器樂將扮演吃重的角色,而不是陪襯的角色;另外第一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1〉當中的前奏是使用非原本調號(Key signature)的其他調號(Key signature),已經打破古典樂派(Classical Style)的機制。

3.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寫第三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3〉時,改變以往作曲家在寫作品的概念,首先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這首作品標上名稱,開創了作曲家為自己作品設計題目的「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創舉,再者就是這首交響曲(Symphony)大膽活用銅管器樂,因此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活用銅管器樂的特性,大量使用當時才剛盛行不久的銅管器樂—維也納式法國號(Viennese horn),來襯托第一樂章(First Movement)的英雄氣概,已彰顯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的第二特性—大量使用銅管器樂來當作管弦樂團(Orchestra)的新角色群。

4.第三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3〉的第二樂章(Second Movement)更是透露著英雄已死的訊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用送葬進行曲(Funeral march)的方式,來赤裸裸的表達他心目中的英雄已經過世,此種手法也彰顯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的第三特性—作曲家可以依照自己內心的情感,來改變傳統所留下來的曲式。

5.西元1808年,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寫下第五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5〉,這首交響曲(Symphony)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第一樂章(First Movement)的開頭使用很短的動機主題(Motif)來呈現曲子,而且不斷加以重複。
(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嘗試使用三種新型器樂—短笛(piccolo)、低音巴松管(Contrabassoon)(僅用在第四樂章《Forth Movement》,以及從古長號(sackbut)所改造的長號(Trombone),來擴充管弦樂團(Orchestra)的氣勢。
(三)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寫這首交響曲(Symphony)時,特別在作品上寫著一句話:「當命運來敲門。」,因此後人稱這標題為「命運交響曲」(Fate)。

6.西元1816年到西元1827年,正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音樂創作的第三時期,這個時期不但擴展了管弦樂團(Orchestra)的編制,也大量使用不協和的音程(Interval),也打破傳統和聲(Harmony)進級的方式,象徵預告著未來音樂的走向及趨勢。

7.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器樂曲作品,不但打破了從西元十八世紀早期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所制訂的和聲(Harmony)法則,而且也打破從西元十八世紀所採用的奏鳴曲(Sonata)編制法則,因此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也告知世人,新的音樂樂派—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正式進入音樂歷史舞臺,並且將影響著西元十九世紀的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