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4. 西元十八世紀晚期器樂的演變和編制,以及當時的音樂思想

__西元十八世紀晚期正逢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註四十四)的啟蒙狀態,有許多科技陸續被人類所發現和應用,但這不代表器樂的製造科技也跟著大幅提昇,特別是銅管器樂方面依舊是起草階段,這一方面這時期人類對於銅管器樂要如何吹奏更好聽,而且能把器樂體積變小還無法取得應有的共識,另一方面由於金屬製造技術還不是非常成熟,所以所製造出來的銅管器樂有時會因意外而破裂不堪,不能耐久,所以當時的銅管器樂非常稀少,更別提能擅長吹奏這種器樂的人才。

__下圖是西元十八世紀晚期軍隊樂團最流行的銅管器樂—步號(bugle):

__然而這不代表此時期人類的器樂技術沒有很大的進展,尤其是鍵盤器樂在這時期有重大的突破,原本屬於強勢的大鍵琴(harpsichord)和管風琴(Pipe organ),也因為新的鍵盤器樂—鋼琴(piano)的崛起而黯淡下來,因此本人特此講解鋼琴(piano)的由來。

__鋼琴的起源始祖是西元十六世紀所研發的翼琴(clavichord),翼琴(clavichord)是屬於擊弦器樂,也就是說當彈琴的人按下琴鍵後,前方就會有切音棒來擊弦發聲,但是因為翼琴(clavichord)所發出的聲音不但非常小,而且音域也很短,所以不像大鍵琴(harpsichord)和管風琴(Pipe organ)那麼普及。

__下圖是翼琴(clavichord)的發聲構造:

__可是因為管風琴(Pipe organ)的體積過於龐大,只能在偌大的教堂擺放,而大鍵琴(harpsichord)雖然體積不像管風琴(Pipe organ)那麼龐大,但只能彈奏大聲和小聲這兩極化的聲音,不能彈奏漸強與漸弱的效果,所以當時作曲家在寫鍵盤器樂曲時,常因為大鍵琴(harpsichord)這個缺陷而限制他們作曲方式,所以為了要突破鍵盤器樂這個貧瘠,才有人想要重新改造出全新的鍵盤器樂。

__而這個理念後來在西元十八世紀初期開始實現,西元1709年,義大利器樂製造家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註四十五)首次打造全世界第一架鋼琴(piano),其製造的原理在於他製作出可以擊弦後又馬上分離的琴槌裝置,讓這個新樂器所發出的聲音比翼琴(clavichord)還要大聲。

__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註四十五)在西元1709年所打造的鋼琴:


__而在西元1726年,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註四十五)改良鋼琴(piano)的結構,新增擋回塊和彈簧等裝置,使得擊弦速度比第一架還要快十倍。

__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註四十五)在西元1726年所打造的鋼琴:


__儘管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註四十五)在西元十八世紀中期發明了鋼琴(piano),但是因為沒有受到眾多作曲家的注意,使得一直到西元十八世紀晚期,鋼琴(piano)才開始受到注目,並且有越來越多作曲家願意為它寫鍵盤器樂作品。

__而在西元十八世紀晚期,因為許多作曲家需要鋼琴(piano)來彈奏自己的作品,使得歐洲有兩個國家—奧地利(Austria)(註四十一)和英國,各自有當地的鍵盤器樂製造者來製作新的鋼琴(piano),不過因為當時的製琴技術有限,所製造出來的鋼琴還是有忽大忽小的問題,無法順利彈奏出優美的音樂,因此直到西元十九世紀,鋼琴(piano)的製作技術才有進一步突破(註四十六)。

__西元1776年有英國鍵盤器樂製造者所製作出來的鋼琴(piano):

__西元1785年有奧地利(Austria)(註四十一)鍵盤器樂製造者所製作出來的鋼琴(piano):


__至於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的器樂編制,從西元十五世紀開始就有一群器樂演奏家一起合奏的紀錄,但是到了西元十七世紀才開始逐漸定型,直至西元十八世紀就有固定的器樂編制,例如室內樂(Chamber music)(註十八)和管弦樂(Orchestra)(註六)的編制。

__只是因為當時銅管器樂的製造技術不是很發達,外加能使用的鍵盤器樂也是有限,因此當時的器樂編制大多以木管器樂、弦樂器樂,以及大鍵琴(harpsichord)或管風琴(Pipe organ)所組合而成,鮮少有銅管器樂加入,一直到西元十九世紀後,銅管器樂技術發達,室內樂(Chamber music)(註十八)和管弦樂(Orchestra)(註六)才正式有許多銅管器樂加入(註四十七)。

__下圖是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當時通用的銅管器樂之一—自然法國號(Natural Horn):

__下圖是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當時通用的銅管器樂之一—鍵盤小號(Keyed Trumpet):

__至於當時的音樂思想方面,由於美學(Aesthetics)(註十一)的興起,促使人們也從過去由數理關係來看待音樂,改由人類的知覺來看待的音樂,從文藝復興時期(Rinascimento),音樂理論家格拉瑞安(Heinrich Glarean)(註四十八)就認為音樂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形式,而不是封閉的數學和宇宙模式,因此人類對音樂的看法也由客觀漸漸往主觀的方向演進;而到巴洛克時代(Baroque),由於複音音樂(Polyphonic music)(註四十九)已經成熟,無論是聲樂和器樂都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所以有許多科學家參與了和音樂有關的美學(Aesthetics)(註十一)討論。

__西元十八世紀最重要的音樂方面的美學(Aesthetics)(註十一)思想,莫過於馬泰松(Johann Mattheson)(註五十)所提出的美學(Aesthetics)(註十一)想法,他認為音樂藝術的源泉來自自然,數學不是音樂的靈魂,所以音樂動人的力量來自聲音巧妙多樣的結合,同時也來自人的智慧和崇高的心靈;而同時馬泰松(Johann Mattheson)(註五十)也認為音樂也應該像演說一樣,容易打動人們內在的心情,因此音樂家就像演說家一樣,是靠內心的激情來創作,而不是呆板樣式的創作無意義的作品。

__由於馬泰松(Johann Mattheson)(註五十)提出這樣的觀點,使得西元十八世紀陸續有許多思想家提出不一樣的見解,其中就以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註五十一)和康德(Immanuel Kant)(註五十二)兩人所提出的思想最有名。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註五十一)認為自然即是人的天性,再加上人的純真情感方面也跟自然的情感一樣,所以音樂能比其他藝術更可以模仿自然,更能呈現自然的美感;然而康德(Immanuel Kant)(註五十二)卻認為美要劃分為自然的美和依附的美,自然美是大自然所呈現的,人類如何模仿都只是依傅自然的依附美,況且人類的天性有時是自然不可預測的,所以所呈現出來的藝術之美有時和自然之美相違背。

__然而諷刺的是雖然康德(Immanuel Kant)(註五十二)認為音樂是人類最不理性的依附美,但他卻承認音樂是最令人快樂,同時也是可以去除所有認知,並且可以感同身受的感情語言,因此儘管康德(Immanuel Kant)(註五十一)抱持著一絲絲的反感,卻不得不承認音樂對人類的影響力。

__而因為兩位當代重要思想家所提出的音樂想法,間接也影響當代的音樂創作,使得在西元十九世紀,讓音樂進入新的里程碑—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註四十七)。

本篇重點:
1.西元十八世紀晚期正逢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啟蒙狀態,有許多科技陸續被人類所發現和應用,但這不代表器樂的製造科技也跟著大幅提昇,特別是銅管器樂方面依舊是起草階段,所以當時的銅管器樂非常稀少。

2.鋼琴的起源始祖是西元十六世紀所研發的翼琴(clavichord),翼琴(clavichord)是屬於擊弦器樂,也就是說當彈琴的人按下琴鍵後,前方就會有切音棒來擊弦發聲,但是因為翼琴(clavichord)所發出的聲音不但非常小,而且音域也很短,所以不像大鍵琴(harpsichord)和管風琴(Pipe organ)那麼普及。

3.西元1709年,義大利器樂製造家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首次打造全世界第一架鋼琴(piano),其製造的原理在於他製作出可以擊弦後又馬上分離的琴槌裝置,讓這個新樂器所發出的聲音比翼琴(clavichord)還要大聲。而在西元1726年,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新增擋回塊和彈簧等裝置,使得擊弦速度比第一架還要快十倍。

4.西元十八世紀晚期,因為許多作曲家需要鋼琴(piano)來彈奏自己的作品,使得歐洲有兩個國家—奧地利(Austria)和英國,各自有當地的鍵盤器樂製造者來製作新的鋼琴(piano),不過因為當時的製琴技術有限,所製造出來的鋼琴還是有忽大忽小的問題,無法順利彈奏出優美的音樂,因此直到西元十九世紀,鋼琴(piano)的製作技術才有進一步突破。

5.西元十八世紀晚期的器樂編制,從西元十五世紀開始就有一群器樂演奏家一起合奏的紀錄,但是到了西元十七世紀才開始逐漸定型,直至西元十八世紀就有固定的器樂編制,例如室內樂(Chamber music)和管弦樂(Orchestra)的編制。只是因為當時銅管器樂的製造技術不是很發達,因此當時的器樂編制都是以木管器樂、弦樂器樂,以及大鍵琴(harpsichord)或管風琴(Pipe organ)所組合而成的,一直到西元十九世紀後,銅管器樂技術發達,室內樂(Chamber music)和管弦樂(Orchestra)才有銅管器樂加入。

6.由於美學(Aesthetics)的興起,促使人們也從過去由數理關係來看待音樂,改由人類的知覺來看待的音樂,從文藝復興時期(Rinascimento),音樂理論家格拉瑞安(Heinrich Glarean)就認為音樂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形式,而不是封閉的數學和宇宙模式,因此人類對音樂的看法也由客觀漸漸往主觀的方向演進;而到巴洛克時代(Baroque),由於複音音樂(Polyphonic music)已經成熟,無論是聲樂和器樂都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所以有許多科學家參與了和音樂有關的美學(Aesthetics)討論。

7.西元十八世紀最重要的音樂方面的美學(Aesthetics)思想,莫過於馬泰松(Johann Mattheson)所提出的美學(Aesthetics)(註十一)想法,他認為音樂藝術的源泉來自自然,數學不是音樂的靈魂,所以音樂動人的力量來自聲音巧妙多樣的結合,同時也來自人的智慧和崇高的心靈;而同時馬泰松(Johann Mattheson)也認為音樂也應該像演說一樣,容易打動人們內在的心情,因此音樂家就像演說家一樣,是靠內心的激情來創作,而不是呆板樣式的創作無意義的作品。

8.西元十八世紀有許多思想家提出不一樣的見解,其中就以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和康德(Immanuel Kant)兩人所提出的思想最有名。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認為自然即是人的天性,再加上人的純真情感方面也跟自然的情感一樣,所以音樂能比其他藝術更可以模仿自然,更能呈現自然的美感;然而康德(Immanuel Kant)卻認為美要劃分為自然的美和依附的美,自然美是大自然所呈現的,人類如何模仿都只是依傅自然的依附美,況且人類的天性有時是自然不可預測的,所以所呈現出來的藝術之美有時和自然之美相違背。

9.雖然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音樂是人類最不理性的依附美,但他卻承認音樂是最令人快樂,同時也是可以去除所有認知,並且可以感同身受的感情語言,因此儘管康德(Immanuel Kant)抱持著一絲絲的反感,卻不得不承認音樂對人類的影響力。

10.因為西元十八世紀晚期兩位當代重要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和康德(Immanuel Kant)所提出的音樂想法,間接也影響當代的音樂創作,使得在西元十九世紀,讓音樂進入新的里程碑—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