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2. 西元十六世紀中期的音樂特色其主要作曲家

__西元十六世紀中期的音樂,基本上脫離不了西元十六世紀早期的風格,由其是賈斯昆(Josquin Desprez)(註十)所奠定了作曲法則後,更是影響這個時代的作曲家,因此當時所寫出來的音樂,均脫離不了西元十六世紀早期風格的影子,頂多聲部(Part)〈註十六〉從四個增加到五至六個,並且也引用聲部模仿(imitation)〈註十七〉方式讓曲子能更豐富起來;而這種作曲手法也引用在其他曲種,由其是彌撒曲(Mass)〈註十八〉和經文歌(Motet)(註十九),特別有這種風格的影子,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法蘭德斯地區〈Vlaanderen〉〈註二十〉作曲家─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

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西元1490年—西元1562年。〉:
__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是出生在法蘭德斯地區〈Vlaanderen〉〈註二十〉的作曲家,年輕時曾師事賈斯昆(Josquin Desprez)(註十)學習作曲,後來在羅馬(Roma)(註二十一)、費拉拉〈Ferrara〉〈註二十二〉和米蘭〈Milano〉〈註二十三〉的當地教堂擔任音樂要職,直到西元1527年在威尼斯〈Venezia〉〈註二十四〉的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註二十五)擔任音樂總監,專門負責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二十六〉演出的事務,並且連續任職三十五年,直到他過世為止;同時他也在當地教導許多學生學習作曲概念,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音樂理論學家兼作曲家札里諾(Gioseffo Zarlino)(註二十七),以及擅長寫義大利當代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牧歌(madrigal)(註十二)的作曲家羅雷〈Cipriano de Rore〉〈註十三〉。

__同時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師承賈斯昆(Josquin Desprez)(註十)的作曲特色,也非常注意歌詞與歌曲的搭配,並且在處理歌曲結尾方面,也學習到賈斯昆(Josquin Desprez)(註十)用主音織體(homophony)〈註二十九〉的和聲(Harmony)〈註三十〉方式來結束曲子。不過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所使用的終止式比較特別,常常在曲子快要結束之際,先把第一聲部〈first part〉和第二聲部〈second part〉〈或是第三聲部《third part》〉的音程(Interval)〈註三十一〉弄成大六度〈Major sixth〉〈註三十二〉,然後再擴展到完全八度〈Perfect octave〉〈註三十三〉的音程(Interval)〈註三十一〉,而其他聲部(Part)〈註十六〉的音程(Interval)〈註二十九〉則維持在完全四度〈Perfect fourth〉〈註三十四〉和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註三十五〉的範圍。

__可是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所使用的終止式,只是把西元十四世紀義大利作曲家蘭第尼(Francesco Landini)所使用的特殊終止式—「蘭第尼終止式」(Landini cadence)〈註三十六〉,稍微加以改變,我們可以用以下兩個例子來說明。

__以下是「蘭第尼終止式」(Landini cadence):

__而以下是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所使用的終止式:

__從這兩張圖片,我們可以看出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只是用舊瓶裝新酒的手法,來創造出新的終止式,而由於這個終止式在當時算是創新的作曲方法,所以也就吸引其他作曲家的仿效,以至於當時所有任何音樂作品─無論是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二十六〉或是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都可以看到這個終止式的影子。

__只不過西元十六世紀中期的音樂,主要特色在於歐洲當地各國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的發展,特別是當歐洲主要國家發起民族主義(Nationalism)(註十一)的口號時,作曲手法反而就不受注重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各國語言與歌曲搭配時,是否有得體得恰當好處。

__以下是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的作品:


本篇重點:
1.西元十六世紀中期的音樂,依然脫離不了西元十六世紀早期的風格,由其是賈斯昆(Josquin Desprez)所奠定了作曲法則後,更是影響這個時代的作曲家,因此當時所寫出來的音樂,均有西元十六世紀早期風格的影子,頂多聲部(Part)從四個增加到五至六個,並且也引用聲部模仿(imitation)方式讓曲子能更豐富起來;而這種作曲手法也引用在其他曲種,由其是彌撒曲(Mass)和經文歌(Motet),特別有這種風格的影子,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法蘭德斯地區〈Vlaanderen〉作曲家─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

2.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師承賈斯昆(Josquin Desprez)的作曲特色,也非常注意歌詞與歌曲的搭配,並且在處理歌曲結尾方面,也用主音織體(homophony)的和聲(Harmony)方式來結束曲子。

3.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所使用的終止式,常常在曲子快要結束之際,先把第一聲部〈first part〉和第二聲部〈second part〉〈或是第三聲部《third part》〉的音程(Interval)弄成大六度〈Major sixth〉,然後再擴展到完全八度〈Perfect octave〉的音程(Interval),而其他聲部(Part)的音程(Interval)則維持在完全四度〈Perfect fourth〉和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的範圍。

4.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只是用舊瓶裝新酒的手法,利用西元十四世紀義大利作曲家蘭第尼(Francesco Landini)所使用的特殊終止式—「蘭第尼終止式」(Landini cadence),來改造出新的終止式,而由於這個終止式在當時算是創新的作曲方法,所以也就吸引其他作曲家的仿效,以至於當時所有任何音樂作品都可以看到這個終止式的影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