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5. 義大利以外歐洲其他民間音樂(Folk music)的演變

__由於西元十六世紀歐洲各主要國家吹起民族主義(Nationalism)(註十一),促使這些國家也各自進展自己的本土音樂,讓我們來看當時各主要國家所主要流行的本土音樂。

法國:
__西元十六世紀初,法國在國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cois I〉〈註五十三〉大力提倡藝術之後,整個法國就有不一樣的轉變,不但有大量國外藝術家到法國發展,甚至在法國本地也發展出自己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只是法國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脫離不了早期中世紀〈Middle Ages〉〈註五十四〉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的原始型態─香頌(chanson)〈註五十五〉,只是把西元十四世紀三種香頌(chanson)〈註五十五〉的曲式形態〈註五十六〉,統一成一種新曲式形態,而這種新的曲式形態被稱之為「巴黎式香頌」〈Parisian chanson〉。

__而「巴黎式香頌」〈Parisian chanson〉像義大利城市─費拉拉〈Ferrara〉〈註二十二〉所風行的佛羅托拉(Frottola)〈註五十七〉,也是由單段體(Strophic form)(註四十)重複兩次,節奏(Rhythm)(註四十一)簡短且快速,並且由四個聲部(Part)〈註十六〉所組合的音樂,而且也是旋律(Melody)(註四十二)(由人聲發出聲音)和伴奏(Accompaniment)(註四十三)(由器樂所發出聲音)所組合的音樂,所以也是具有主音音樂(homophonic music)的雛形(註四十四)。

__而當時也因偽印刷技術的發達,也讓許多當代紅遍一時的樂譜被印刷成品,這些所保留到現在的歌曲樂譜,其實是由法國樂譜印刷商阿泰尼昂(Pierre Attaingnant)(註五十八)所印製出版,也由於他的功勞,不但讓西元十六世紀法國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保存第一手資料,也間接促進當地音樂的發展,並使法國培育出兩位具有代表性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作曲家—克勞汀‧德‧瑟米席〈Claudin de Sermisy〉〈註五十九〉和克萊門特‧雅內坎〈Clement Janequin〉〈註六十〉。

__以下是克勞汀‧德‧瑟米席〈Claudin de Sermisy〉〈註五十九〉的香頌(chanson)〈註五十五〉作品:


英國:
__西元十六世紀的英國雖然在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註六十一)統治下,於西元1588年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La Armada Invencible〉(註六十二),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同時也在文學和戲劇上也有重大的進展,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註六十三)也在這時創作出優秀的英國戲劇作品,並影響後來英國戲劇和文學的演進,但在音樂方面卻處於弱勢一面,特別是從西元十五世紀開始,原先處於音樂文化先鋒的英國(註六十四),也在法國和義大利的強勢文化衝擊下,漸漸褪去下來。

__然而英國並沒有因為強勢的法國和義大利音樂文化,而失去自己的音樂特色,反而是吸收這兩國的本土音樂之後,再成立屬於自己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和「英式魯特琴小曲」(English lute song)。

__「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是在西元1588年,由英國歌唱家兼出版商尼古拉斯‧央〈Nicholas Yonge〉〈註六十五〉在英國出版「當代音樂始源」(Musica transalpina)的書籍,詳細介紹義大利「牧歌」(madrigal)(註十二)的相關資料,讓當時有許多英國音樂人士開始注意自己的音樂,並進一部開創屬於自己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讓英國有自己專屬的本土音樂,因而這些「牧歌」(madrigal)(註十二)被稱作為「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

__而當時有許多英國作曲家,也因這本書的啟示而寫「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使得這群作曲家被稱作「英式牧歌學派」〈English Madrigal School〉,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托馬斯‧莫利〈Thomas Morley〉〈註六十六〉、托馬斯‧維克斯〈Thomas Weelkes〉〈註六十七〉和約翰‧威百〈John Wilbye〉〈註六十八〉。

__而英國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和義大利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在作曲形式上有很大相似點,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英國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開始使用由四個三度音程〈third〉所組成的和弦(chord)〈註六十九〉─七和弦〈sevenths〉〈註七十〉,來當作解決旋律(Melody)(註四十一)終止前的音樂片段;另外當時寫「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的作曲家,特別愛用本國詩人的詩作來當作歌詞填入歌曲當中,特別是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註六十三)的詩作,被當時大部分的作曲家拿來引用。

__由於「牧歌」(madrigal)(註十二)底下的聲部(Part)〈註十六〉可以由器樂代替,因此西元十六世紀歐洲有許多演唱者利用當時最紅的器樂—魯特琴(lute)(註七十一)來充當人聲,而這個特性後來傳到英國後,並讓英國作曲家特別為這器樂寫出人聲加器樂合奏的曲子,稱之為「英式魯特琴小曲」(English lute song),並且也成為當時英國當地人最愛演唱的歌曲。

__以下是「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的特徵:


德國:
__西元十六世紀歐洲並沒有德國這個國家,現在德國的區域當時是由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註七十二)所統治,但是因為該國的政治不穩,再加上該國為了政權和宗教而彼此勾心鬥角,甚至還爆發了數次場面為數不小的戰爭,以至於德國區域的所有文化水準均落後於其他歐洲主要國家。

__也由於這種慘狀,讓德國區域當地不利於發展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只能在某些比較詳和的地區開創當地特殊的本土小曲,而這些本土小曲後來在西元十九世紀末經由德國音樂學者的歸納後,並且統一稱作「日耳曼小曲」(German lied),而這些歌曲後來也影響後世的音樂風格,也往後影響德國音樂的演變。

__以下是「日耳曼小曲」(German lied)的特徵:


本篇重點:
1.西元十六世紀初,法國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脫離不了早期中世紀〈Middle Ages〉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的原始型態─香頌(chanson),只是把西元十四世紀三種香頌(chanson)的曲式形態,統一成一種新曲式形態,稱之為「巴黎式香頌」〈Parisian chanson〉。

2.「巴黎式香頌」〈Parisian chanson〉像義大利城市─費拉拉〈Ferrara〉所風行的佛羅托拉(Frottola),也是由單段體(Strophic form)重複兩次,節奏(Rhythm)簡短且快速,並且由四個聲部(Part)所組合的音樂,而且也是旋律(Melody)(由人聲發出聲音)和伴奏(Accompaniment)(由器樂所發出聲音)所組合的音樂,所以也是具有主音音樂(homophonic music)的雛形。

3.由於西元十六世紀印刷技術的普及,不但讓當代法國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保存第一手資料,也間接促進當地音樂的發展,並使法國培育出兩位具有代表性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作曲家—克勞汀‧德‧瑟米席〈Claudin de Sermisy〉和克萊門特‧雅內坎〈Clement Janequin〉。

4.英國在西元十六世紀吸收法國和義大利的音樂文化,成立兩種自己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和「英式魯特琴小曲」(English lute song)。

5.「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是在西元1588年,由英國歌唱家兼出版商尼古拉斯‧央〈Nicholas Yonge〉在英國出版「當代音樂始源」(Musica transalpina)的書籍,詳細介紹義大利「牧歌」(madrigal)的相關資料,讓當時有許多英國音樂人士開始注意自己的音樂,並進一部開創屬於自己的「牧歌」(madrigal),因而被稱作為「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

6.當時有許多英國作曲家,也因這本書的啟示而寫「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使得這群作曲家被稱作「英式牧歌學派」〈English Madrigal School〉,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托馬斯‧莫利〈Thomas Morley〉、托馬斯‧維克斯〈Thomas Weelkes〉和約翰‧威百〈John Wilbye〉。

7.英國的「牧歌」(madrigal)和義大利的「牧歌」(madrigal)在作曲形式上有很大相似點,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英國的「牧歌」(madrigal)開始使用由四個三度音程〈third〉所組成的和弦(chord)─七和弦〈sevenths〉,來當作解決旋律(Melody)終止前的音樂片段;另外當時寫「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的作曲家,特別愛用本國詩人的詩作來當作歌詞填入歌曲當中,特別是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詩作,被當時大部分的作曲家拿來引用。

8.由於「牧歌」(madrigal)底下的聲部(Part)可以由器樂代替,因此西元十六世紀歐洲有許多演唱者利用當時最紅的器樂—魯特琴(lute)來充當人聲,而這個特性後來傳到英國後,並讓英國作曲家特別為這器樂寫出人聲加器樂合奏的曲子,稱之為「英式魯特琴小曲」(English lute song),並且也成為當時英國當地人最愛演唱的歌曲。

9.由於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的衰落,,讓德國區域當地不利於發展民間音樂(Folk music),只能在某些比較詳和的地區開創當地特殊的本土小曲,而這些本土小曲後來在西元十九世紀末經由德國音樂學者的歸納後,並且統一稱作「日耳曼小曲」(German lied),而這些歌曲後來也影響後世的音樂風格,也往後影響德國音樂的演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