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3. 民族主義(Nationalism)的興起及歐洲民間音樂(Folk music)的振興
__從西元十五世紀開始,歐洲各主要國家的領袖為了要維持領土統治權,高呼民族主義(Nationalism)(註十一)的口號,來號召人民來抵抗外敵侵略。最早可追溯至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註三十七),英法兩國藉由這場戰爭,更加確認兩國人民對國家的認可,而同個世紀位於歐洲南方伊比利半島〈Iberia Penisula〉(註三十八),住在當地的歐洲貴族為了抵抗異教政權長期在此執政,陸陸續續展開反抗運動,並且在各地貴族的合作之下,於西元1492年驅逐了異教政權,因此更加深了歐洲民族主義(Nationalism)思想的崛起。
__而這股民族主義(Nationalism)(註十一)的思想也吹到義大利,雖然義大利在西元十六世紀依然是四分五裂的國家,但該地區每個國家的領袖為了要展現自己的本土音樂,紛紛鼓勵該領地的作曲家來製作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以至於義大利從這個時候開始,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
__雖然在西元十四世紀時,義大利有發展自己本土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牧歌」(madrigal)、「義大利式敘事歌」(ballata)和「獵歌」(caccia)(註十二),但在當時沒有印刷技術,外加疾病及戰爭的肆虐,以至於義大利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曾一度荒廢,直到西元十五世紀開始,因義大利沿海都市與土耳其展開貿易後,賺進大量貿易財寶,使得政府和有錢人士擁有大量經費來推廣藝文活動,再加上印刷技術從西元十六世紀開始普及化後,更使義大利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更加活絡,也助長各地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的發展。
__而從西元十六世紀開始,義大利興起各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最早是在義大利東北方都市—費拉拉〈Ferrara〉〈註二十二〉風行兩種民間歌曲形式—佛羅托拉(Frottola)和勞達(Lauda),這兩種歌曲的共同特徵均是由單段體(Strophic form)(註四十)重複兩次,節奏(Rhythm)(註四十一)簡短且快速,並且由四個聲部(Part)〈註十六〉所組合的音樂,由於採取的是旋律(Melody)(註四十二)(由人聲發出聲音)和伴奏(Accompaniment)(註四十三)(由器樂所發出聲音),所以有主音音樂(Homophonic music)的雛形架構,而這也影響西元十八世紀中期主音音樂(Homophonic music)的發展(註四十四)。
__另外義大利其他區域也流行當地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例如在那不勒斯〈Naples〉(註四十五)所盛行的無伴奏民間歌曲—維拉涅拉(Villanella),以及從義大利發起,並風行於歐洲各地的兩款歌舞曲—義式短歌(Canzonetta),和後來在法國發展的芭蕾舞曲(Balletto)(註四十六);然而無論義大利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發展成各式各樣的曲風,其歌詞均出自於西元十四世紀義大利著名的詩人—弗朗切斯科‧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a〉(註四十七)的詩作,並引發當時大部分作曲家拿來搭配歌曲的歌詞旋風,其中包括知名的音樂家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註四十八)及他的學生羅雷〈Cipriano de Rore〉〈註十三〉,後來史學家把這股現象,稱之為「佩脫拉克風潮」〈Petrarchan movement〉。
__總之義大利各地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註三十九)就在天時地利人和下,順其自然的演進,只是這些歌曲後來依然抵擋不了後來風行於義大利各地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牧歌」(madrigal)(註十二),並逐漸黯淡起來,同時「牧歌」(madrigal)(註十二)的出現,也就表明未來歐洲的音樂也會有它濃濃的蹤影。
註三十九:民間音樂(Folk music),在國際民間音樂協會(IFMC)之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佈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而這種解釋與西元十九世紀中期重新定義民間音樂、民間傳說與民間舞蹈有相當重要之衍生與連帶關係,一般認定,該名詞與學說界定起自於西元1846年,英國人類學學者托馬斯(W.J.Thomas)提出。
本篇重點:
1.從西元十五世紀開始,歐洲各主要國家的領袖為了要維持領土統治權,高呼民族主義(Nationalism)的口號,來號召人民來抵抗外敵侵略。最早可追溯至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英法兩國藉由這場戰爭,更加確認兩國人民對國家的認可,而同個世紀位於歐洲南方伊比利半島〈Iberia Penisula〉,住在當地的歐洲貴族為了抵抗回教國家長期在此執政,陸續展開反抗運動,並且在各地貴族的合作之下,於西元1492年驅逐了回教國家,並在此建立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而此反抗運動後來被史學家稱之為「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更加深了歐洲民族主義(Nationalism)思想的崛起。
2.民族主義(Nationalism)的思想也吹到義大利,雖然義大利在西元十六世紀依然是四分五裂的國家,但該地區每個國家的領袖為了要展現自己的本土音樂,紛紛鼓勵該領地的作曲家來製作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以至於義大利從這個時候開始,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
3.雖然在西元十四世紀時,義大利有發展自己本土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牧歌」(madrigal)、「義大利式敘事歌」(ballata)和「獵歌」(caccia),但在當時沒有印刷技術,外加疾病及戰爭的肆虐,以至於義大利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曾一度荒廢,直到西元十五世紀開始,因義大利沿海都市與土耳其展開貿易後,使得政府和有錢人士擁有大量經費來推廣藝文活動,再加上印刷技術從西元十六世紀開始普及化後,更使義大利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更加活絡,也助長各地民間音樂(Folk music)的發展。
4.從西元十六世紀開始,義大利興起各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最早是在義大利東北方都市—費拉拉〈Ferrara〉風行兩種民間歌曲形式—佛羅托拉(Frottola)和勞達(Lauda),這兩種歌曲的共同特徵均是由單段體(Strophic form)重複兩次,並且由四個聲部(Part)所組合的音樂,由於採取的是旋律(Melody)(由人聲發出聲音)和伴奏(Accompaniment)(由器樂所發出聲音),所以有主音音樂(Homophonic music)的基礎架構,而這也影響西元十八世紀中期主音音樂(Homophonic music)的發展。
5.義大利其他地區也發展當地的音樂,例如那不勒斯〈Naples〉盛行的無伴奏民間歌曲—維拉涅拉(Villanella),還有從義大利發起,並風行於歐洲各地的兩款歌舞曲—義式短歌(Canzonetta),和後來在法國發展的芭蕾舞曲(Balletto);然而無論義大利的民間音樂(Folk music)發展成各式各樣的曲風,其歌詞均出自於西元十四世紀義大利著名的詩人—弗朗切斯科‧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a〉的詩作,並引發當時大部分作曲家拿來搭配歌曲的歌詞旋風,後來史學家把這股現象,稱之為「佩脫拉克風潮」〈Petrarchan movement〉。
- Jul 24 Tue 2012 17:09
七、十六世紀中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第三項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