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4. 西元十六世紀義大利最流行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牧歌」(madrigal)
__講到西元十六世紀義大利最流行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莫過於從西元十四世紀就發展的歌曲—「牧歌」(madrigal)(註十二),雖然中間曾因動亂和疾病,而消沉一陣子,但在西元十六世紀開始又因活絡的貿易,而使「牧歌」(madrigal)(註十二)再度繼續興起。
__而西元十六世紀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與西元十四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雖有相同的地方,但卻有相異的點,以下說明這兩個世紀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相同點和相異點:
__兩者相同點:
(一)兩者都是由複音織體(polyphony)(註四十九)所構築的曲子,而且都是多個聲部(Part)〈註十六〉所建立的曲子,只是西元十四世紀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通常是由二至三個聲部(Part)〈註十六〉,而西元十六世紀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卻增加到四到六個個聲部(Part)〈註十六〉。
(二)這兩種「牧歌」(madrigal)(註十二)除了第一聲部(first part)(也就是主旋律《major melody》)是由人聲所唱,其他底下的聲部(Part)〈註十六〉可以由器樂來代替。
(三)這兩種「牧歌」(madrigal)(註十二)的歌詞內容大都偏向愛情為主,所以其歌曲常以抒情方式來演唱。
__兩者相異點:
(一)西元十四世紀「牧歌」(madrigal)(註十二)的作曲格式都是標準化格式—a→a→b(註十二),而西元十六世紀「牧歌」(madrigal)(註十二)的作曲格式比較自由隨性,沒有一定的標準化格式,不過基本上多以不反複的「通作」(through-composed)手法編寫之。
(二)西元十六世紀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有主音織體(homophony)〈註二十九〉來強化曲子的結構,或是把曲子能夠在高潮當中給結束,而西元十四世紀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則只有在曲子結束時,才會用到主音織體(homophony)〈註二十九〉。
(三)西元十六世紀的作曲家因受賈斯昆(Josquin Desprez)(註十)的影響,在寫「牧歌」(madrigal)(註十二)時已經重視歌詞與歌曲之間的最好搭配,這在西元十四世紀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所沒有的現象。
__我們可以藉由譜例來說明這兩種「牧歌」(madrigal)(註十二)的區別:
__西元十四世紀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
__西元十六世紀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
__以下本人將討論當時最有名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作曲家:
阿卡代爾特(Jacques Arcadelt,約西元1505年—約西元1568年。):
__ 阿卡代爾特(Jacques Arcadelt)是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註五十)法蘭德斯地區〈Vlaanderen〉〈註二十〉的作曲家,也是第一位開創西元十 六世紀「牧歌」(madrigal)(註十二)形式的作曲家。他曾經在法國和義大利擔任過各地貴族宮廷相關的職業作曲家,也寫過無數個當代世俗音樂 (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作品,不過留給後世的卻只有「牧歌」(madrigal)(註十二)類型的作品。
__ 而阿卡代爾特(Jacques Arcadelt)所寫得「牧歌」(madrigal)(註十二),雖然和主流風格一至,但唯一的特點在於他使用平行六度音程(sixth)的方式,讓各 個聲部(Part)〈註十六〉能夠更加豐富,並打破以往平行五度音程(fifth)所造成的空洞效果。而阿卡代爾特(Jacques Arcadelt)最有名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作品,莫過於兩首還保存於現在的歌曲—「漂亮臉蛋」(Ahime, dov'e'lbel viso)和「讓我更逍遙自在吧」(Oime chi me'l ritiene),由其是「漂亮臉蛋」(Ahime, dov'e'lbel viso),更是影響著後來作曲家寫「牧歌」(madrigal)(註十二)作品時最好的參考範例。
__以下是阿卡代爾特(Jacques Arcadelt)最有名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漂亮臉蛋」(Ahime, dov'e'lbel viso):
羅雷(Cipriano de Rore,西元1515年—西元1565年。):
__ 羅雷(Cipriano de Rore)也是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註五十)法蘭德斯地區〈Vlaanderen〉〈註二十〉的作曲家,終身都在義大利過活。他年輕 時曾向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註四十八)學習作曲,所以算是賈斯昆(Josquin Desprez)(註十)的徒孫,因此他是繼賈斯昆(Josquin Desprez)(註十)後重要的歌曲家,也是西元十六世紀時最重要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歌曲家。
__ 羅雷(Cipriano de Rore)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作品特徵在於寫歌曲時會加入臨時記號,讓音樂能夠以半音(Semitone)(註五十一)級進的歌唱 方式,讓歌曲更能表達歌詞所蘊含的情感。而這種作曲方法,在當時仍屬少見,所以羅雷(Cipriano de Rore)的作法對於「牧歌」(madrigal)(註十二)後來的發展影響頗為深遠。
__ 也因為羅雷(Cipriano de Rore)對「牧歌」(madrigal)(註十二)的創新,讓他成為西元十六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而他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創 作方式,也被作曲家拿來應用在戲劇的配樂演出,並而讓歌劇(Opera)在西元十七世紀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註五十二)。
__以下是羅雷(Cipriano de Rore)「牧歌」(madrigal)(註十二)作品的特性:
拉索斯(Orlande de Lassus,西元1532年-西元1594年。):
__ 拉索斯(Orlande de Lassus)是出生於法蘭德斯地區〈Vlaanderen〉〈註二十〉作曲家,年輕時先後在義大利和法國工作,西元1556年到德國南部的當地貴族任職 御用作曲家,直到逝世為止。而他是西元十六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品平易通俗,善於運用生活化的音調。
__拉索斯(Orlande de Lassus〉結合了數種民族風格的特點,以達到使各種風格的精華融為一體:義大利旋律的優美和表現力、法語歌詞意境的魅力與優雅、法蘭德斯地區 〈Vlaanderen〉〈註二十〉複音織體(polyphony)(註四十九)的充實與豐富,不過他還增添自己了自己的元素─利用生動鮮明的想像力,讓 歌詞和歌曲更能用戲劇化的方式來搭配演唱,這在他的「牧歌」(madrigal)(註十二)作品非常明顯,以至於他成為當代最有名的義大利作曲家之一。
__以下是拉索斯(Orlande de Lassus)「牧歌」(madrigal)(註十二)作品的特性:
卡洛‧傑斯瓦多〈Carlo Gesualdo,西元1566年-西元1613年。〉:
__ 卡洛‧傑斯瓦多〈Carlo Gesualdo〉本身是義大利南方貴族之子,同時也是音樂作曲家,他的一生過得相當悲苦,其第一任妻子因和一位貴族私通,並產下一個嬰兒,因而他憤而將 這三人─包含他的妻子、情夫和私生子在內全都殺死,並把他們棄屍在荒野,後來他娶了一位寡婦作為第二任妻子,但依舊飽受精神疾病的痛苦,而這種痛苦也影響 他的音樂創作。
__卡洛‧傑斯瓦多〈Carlo Gesualdo〉的音樂在當代劇有爭議性,他把之前羅雷(Cipriano de Rore)所用的半音(Semitone)(註五十一)級進的歌唱方式,在「牧歌」(madrigal)(註十二)作品當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於曲子聽 起來格外有點刺耳,甚至不太符合當時聽眾的口味,不過也因為卡洛‧傑斯瓦多〈Carlo Gesualdo〉這大膽的創新,也激發了後來作曲家在運用不協和音樂時所參考的靈感之一。
__以下是卡洛‧傑斯瓦多〈Carlo Gesualdo〉「牧歌」(madrigal)(註十二)作品的特性:
__「牧歌」(madrigal)(註十二)到了西元1570年以後,由於技巧逐漸氾濫,音樂開始複雜化、矯飾化,因此變成曲高和寡的現象,以至於一般民眾不太接受這種高度複雜性的作品,使得「牧歌」(madrigal)(註十二)也被褪去風華,成為過去歷史的一份子。
__ 不過「牧歌」(madrigal)(註十二)的影響力還是有的,特別是當義大利作曲家蒙台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在西元十七世紀早期,引用「牧歌」(madrigal)(註十二)的手法來當成歌劇(Opera)配曲時(註五十二),不但讓歐洲 戲劇大幅耀進,更使歐洲的戲劇音樂進入新的里程碑。
本篇重點:
1.到西元十六世紀義大利最流行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莫過於從西元十四世紀就發展的歌曲—「牧歌」(madrigal),雖然中間曾因動亂和疾病,而消沉一陣子,但在西元十六世紀開始又因活絡的貿易,而使「牧歌」(madrigal)再度繼續興起。
2.西元十四世紀和西元十六世紀「牧歌」(madrigal)的相同點:
(一) 兩者都是由複音織體(polyphony)所構築的曲子,而且都是多個聲部(Part)所建立的曲子,只是西元十四世紀的「牧歌」(madrigal)通 常是由二至三個聲部(Part),而西元十六世紀的「牧歌」(madrigal)卻增加到四到六個個聲部(Part)。
(二)這兩種「牧歌」(madrigal)除了第一聲部(first part)(也就是主旋律《major melody》)是由人聲所唱,其他底下的聲部(Part)可以由器樂來代替。
(三)這兩種「牧歌」(madrigal)的歌詞內容大都偏向愛情為主,所以其歌曲常以抒情方式來演唱。
3.西元十四世紀和西元十六世紀「牧歌」(madrigal)的相異點:
(一)西元十四世紀「牧歌」(madrigal)的作曲格式都是標準化格式—a→a→b,而西元十六世紀「牧歌」(madrigal)的作曲格式比較自由隨性,沒有一定的標準化格式,不過基本上多以不反複的「通作」(through-composed)手法編寫之。
(二)西元十六世紀的「牧歌」(madrigal)有主音織體(homophony)來強化曲子的結構,或是把曲子能夠在高潮當中給結束,而西元十四世紀的「牧歌」(madrigal)則只有在曲子結束時,才會用到主音織體(homophony)。
(三)西元十六世紀的作曲家因受賈斯昆(Josquin Desprez)的影響,在寫「牧歌」(madrigal)時已經重視歌詞與歌曲之間的最好搭配,這在西元十四世紀的「牧歌」(madrigal)所沒有的現象。
4. 阿卡代爾特(Jacques Arcadelt)是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第一位開創西元十六世紀「牧歌」(madrigal)形式的作曲家。他曾經寫過無數個當代世 俗音樂(Secular music)作品,不過留給後世的卻只有「牧歌」(madrigal)類型的作品。
5.阿卡代爾特(Jacques Arcadelt)所寫得「牧歌」(madrigal),其唯一的特點在於他使用平行六度音程(sixth)的方式,讓各個聲部(Part)能夠更加豐富,並打破以往平行五度音程(fifth)所造成的空洞效果。
6. 羅雷(Cipriano de Rore)年輕時曾向賈斯昆(Josquin Desprez)的高徒─阿德里安‧維勒特〈Adrian Willaert〉學習作曲,所以他是繼賈斯昆(Josquin Desprez)後重要的歌曲家,也是西元十六世紀時最重要的「牧歌」(madrigal)歌曲家。
7.羅雷(Cipriano de Rore)的「牧歌」(madrigal)作品特徵在於寫歌曲時會加入臨時記號,讓音樂能夠以半音(Semitone)級進的歌唱方式,讓歌曲更能表達歌 詞所蘊含的情感。而這種作曲方法,在當時仍屬少見,所以羅雷(Cipriano de Rore)的作法對於「牧歌」(madrigal)後來的發展影響頗為深遠。
8.拉索斯(Orlande de Lassus)結合了數種民族風格的特點,以達到使各種風格的精華融為一體:義大利旋律的優美和表現力、法語歌詞意境的魅力與優雅、法蘭德斯地區 〈Vlaanderen〉複音織體(polyphony)的充實與豐富,不過他還增添自己了自己的元素─利用生動鮮明的想像力,讓歌詞和歌曲更能用戲劇化 的方式來搭配演唱,這在他的「牧歌」(madrigal)作品非常明顯,以至於他成為當代最有名的義大利作曲家之一。
9.卡洛‧傑斯瓦多 〈Carlo Gesualdo〉是義大利南方貴族之子,同時也是音樂作曲家,他的音樂在當代劇有爭議性,他把之前羅雷(Cipriano de Rore)所用的半音(Semitone)級進的歌唱方式,在「牧歌」(madrigal)作品當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於曲子聽起來不太符合當時聽眾的 口味,不過也因為他大膽的創新,也激發了後來作曲家在運用不協和音樂時所參考的靈感之一。
10.「牧歌」(madrigal)(註十二)到了西元1570年以後,由於技巧逐漸氾濫,音樂開始複雜化、矯飾化,因此變成曲高和寡的現象,以至於一般民眾不太接受這種高度複雜性的作品,使得「牧歌」(madrigal)(註十二)也被褪去風華,成為過去歷史的一份子。
11.西元十七世紀早期,義大利作曲家蒙台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引用「牧歌」(madrigal)的手法來當成歌劇(Opera)配曲,讓歐洲的戲劇音樂進入新的里程碑。
- Jul 24 Tue 2012 17:34
七、十六世紀中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第四項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