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7. 西元十六世紀器樂作品的總類
__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註五十)的器樂曲在題材上可分五類:
(一)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
(二)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
(三)聲部模仿器樂曲(Contrapuntal Genres)
(四)表演器樂曲(Performance music)
(五)變化器樂曲(Variation)
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
__交際應酬是人類社會化的功能之一,從人類降臨在這世上以來,總是會辦場聚會來彼此交談和應對,而通常舉辦聚會活動總是少不了音樂和舞蹈,也少不了器樂來助興,因此舞蹈器樂曲也就孕因而生。而歐洲在中世紀〈Middle Ages〉〈註五十四〉時,貴族為了要展現自己的政治實力,會舉辦無數次的交際活動來展現自己的權利和財富,而為了要讓活動更有吸引力,主辦人員除了會邀請作曲家寫舞蹈音樂,還會請表演者利用器樂來演唱或跳舞,來增填活動的精彩。
__而到了西元十四世紀,隨著器樂的增加,人們跳舞時所用的音樂性質也跟著增加,同時其活動場合也跟著熱鬧起來;而到西元十六世紀,不只舞蹈音樂變多,甚至連舞蹈動作也隨之增加,也讓歐洲的舞蹈開始多元起來。
__根據現存的歐洲舞蹈史資料,最早有文字詳細記載的舞蹈是芭雷舞(Ballet),芭雷舞(Ballet)是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註五十)的義大利本土歌舞音樂—Balletto(註五十七),原先是邊唱邊跳,只在民間劇團當中用來表演戲劇的舞蹈,後來搬到貴族宮廷後成為貴族們交際應酬時所跳的舞蹈。而隨著芭雷舞(Ballet)傳到法國後,法國也跟著流行起來,並且也發展出芭雷舞劇(Ballet theater),而第一部芭雷舞劇(Ballet theater)—「皇后喜劇芭蕾」(Ballet comique de la reine),則是在西元1581年由法國舞蹈劇團進行首演。
__舞蹈後來在法國和義大利持續進展,而伴隨的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也因時代的演進,而有不一樣的風貌,到了西元十六世紀末出現兩首一組的設計,典型的組合是前方為一莊嚴緩慢的二拍子舞曲,後方是一靈活愉快的三拍子舞曲,而到了西元十七世紀以後,則出現舞曲組曲(Dance Suite)的型態(註五十二),而這種新編制的曲式也深深影響西元十七世紀的音樂。
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
__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最早可能取自於西元十五世紀流行於法國低步舞(basses danse)(註八十)的舞蹈音樂,因該舞步比較自由且隨性,因此這種舞蹈音樂也跟著即興起來,並且隨著宮廷的氣氛而變換音樂節奏(Rhythm)(註四十一)和速度,也使得這類型的音樂也被獨立起來,當作表演性質的音樂。
__而這種即興性質的音樂,後來被人分成三種:前奏曲(prelude)(註八十一)、幻想曲(fantasia)(註八十二)和觸技曲(toccata)(註八十三),並且在後來歐洲音樂的演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也影響著西元十九世紀的音樂風貌(註八十四)。
聲部模仿器樂曲(Contrapuntal Genres):
__此器樂曲類型一開始是從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所演變得,後來改變成由器樂來演奏西元十六世紀的聲樂作品,特別是有聲部模仿(imitation)(註八十五)技巧的聲樂作品(無論是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二十六》或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二十八》),後來這種由器樂來演奏有聲部模仿(imitation)(註八十五)作品的樂曲,稱為利切卡爾(ricercar)。
表演器樂曲(Performance music):
__此類型的器樂曲純粹為表演而設計的,最明顯的是坎佐那(canzona)和奏鳴曲(sonata)。前者為巴洛克時期〈Baroque〉賦格曲(fugue)(註八十六)的前身,其基本特徵是有多個不同的樂段,聲部(Part)〈註十六〉之間有著豐富的對位(Counterpoint)(註八十七)變化,有的作品各樂段以同一主題為中心(這一類的作品後來演變成賦格曲《Fugue》《註八十八》),有的則是各樂段的主題不盡相同;而後者則是從坎佐那(canzona)延伸而出的器樂曲,只是當時奏鳴曲(sonata)還處在萌芽狀態,一直到西元十七世紀坎佐那(canzona)消退之後,奏鳴曲(sonata)才取而代之,並獨立發展成新的曲式〈註五十二〉。
變化器樂曲(Variation):
__此器樂曲最為代表性的就是變奏曲(Variation),它是一種古老的經典作曲方式,從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註五十)就已經流行。其曲式特徵是最初呈示的主題不斷地反覆,並在反覆的過程中有變化,例如旋律(Melody)(註四十二)、節奏(Rhythm)(註四十一)和速度的變化,變化的次數不固定,可以變奏任意多次。
__而變奏曲(Variation)曲式發展如右:(A《主題》+A1+A2+A3+A……)這在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註五十)是個新鮮的玩意,同時也吸引許多作曲家得注意,因此到了西元十七世紀,這類型的曲子也成為作曲家最常用的曲式(註五十二)。
註五十:請參考第六章節‧第一項目。
註五十二:請參考第九章節:十七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本篇重點:
1.文藝復興的器樂曲在題材上可分五類:
(一)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
(二)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
(三)聲部模仿器樂曲(Contrapuntal Genres)
(四)表演器樂曲(Performance music)
(五)變化器樂曲(Variation)
2.根據現存的歐洲舞蹈史資料,最早有文字詳細記載的舞蹈是芭雷舞(Ballet),芭雷舞(Ballet)是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的義大利本土歌舞音樂—Balletto,原先是邊唱邊跳,只在民間劇團當中用來表演戲劇的舞蹈,後來搬到貴族宮廷後成為貴族們交際應酬時所跳的舞蹈。而隨著芭雷舞(Ballet)傳到法國後,法國也跟著流行起來,並且也發展出芭雷舞劇(Ballet theater),而第一部芭雷舞劇(Ballet theater)—「皇后喜劇芭蕾」(Ballet comique de la reine),則是在西元1581年由法國舞蹈劇團進行首演。
3.舞蹈後來在法國和義大利持續進展,而伴隨的舞蹈器樂曲(Dance Music)也因時代的演進,而有不一樣的風貌,到了西元十六世紀末出現兩首一組的設計,典型的組合是前方為一莊嚴緩慢的二拍子舞曲,後方是一靈活愉快的三拍子舞曲,而到了西元十七世紀以後,則出現舞曲組曲(Dance Suite)的型態,而這種新編制的曲式也深深影響西元十七世紀的音樂。
4.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最早可能取自於西元十五世紀流行於法國低步舞(basses danse)的舞蹈音樂,因該舞步比較自由且隨性,因此這種舞蹈音樂也跟著即興起來,並且隨著宮廷的氣氛而變換音樂節奏(Rhythm)和速度,也使得這類型的音樂也被獨立起來,當作表演性質的音樂。
5.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被後人分成三種:前奏曲(prelude)、幻想曲(fantasia)和觸技曲(toccata),並且在後來歐洲音樂的演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也影響著西元十九世紀的音樂風貌。
6.聲部模仿器樂曲(Contrapuntal Genres)是從即興器樂曲(Improvisatory Pieces)所演變得,後來改變成由器樂來演奏西元十六世紀的聲樂作品,特別是有聲部模仿(imitation)技巧的聲樂作品(無論是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或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後來這種由器樂來演奏有聲部模仿(imitation)作品的樂曲,稱為利切卡爾(ricercar)。
7.表演器樂曲(Performance music)純粹為表演而設計的,最明顯的是坎佐那(canzona)和奏鳴曲(sonata)。前者為巴洛克時期〈Baroque〉賦格曲(fugue)的前身,其基本特徵是有多個不同的樂段,聲部(Part)之間有著豐富的對位(Counterpoint)變化,有的作品各樂段以同一主題為中心(這一類的作品後來演變成賦格曲《fugue》),有的則是各樂段的主題不盡相同;而後者則是從坎佐那(canzona)延伸而出的器樂曲,只是當時奏鳴曲(sonata)還處在萌芽狀態,一直到西元十七世紀坎佐那(canzona)消退之後,奏鳴曲(sonata)才取而代之,並獨立發展成新的曲式。
8.變奏曲(Variation)是一種古老的經典作曲方式,從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就已經流行。其曲式特徵是最初呈示的主題不斷地反覆,並在反覆的過程中有變化,例如旋律(Melody)、節奏(Rhythm)和速度的變化,變化的次數不固定,可以變奏任意多次。
9.變奏曲(Variation)曲式發展如右:(A《主題》+A1+A2+A3+A……)這在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是個新鮮的玩意,同時也吸引許多作曲家得注意,因此到了西元十七世紀,這類型的曲子也成為作曲家最常用的曲式。
- Jul 24 Tue 2012 19:46
七、十六世紀中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第七項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