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6. 西元二十世紀晚期戲劇音樂的演進


╴╴從西元十九世紀晚期電影和音樂劇(Musical theater)開始發展,並在西元二十世紀初期盛行起來後(註五十五),這兩者便在歐洲逐漸發展,特別是於美國定型發展後,這兩者進入前所未有的進展。


╴╴美國在好萊塢(Hollywood)(註五十六)展開電影相關產業後,便於西元1900年開創各式各樣的電影,而西元1920年以後有聲電影誕生後,跟電影相關的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也隨之擴大,甚至也發展出相關的音樂製作,間接帶動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註十)的風行。¬而後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註六)的降臨,更讓電影製作者可以藉由電子科技,來製作逼真的音效以及壯闊的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使得電影在美國好萊塢(Hollywood)(註五十六)愈加壯大,連帶影響全世界的電影產業。


╴╴而為了推廣電影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的藝術性與精緻性,跟好萊塢(Hollywood)(註五十六)電影相關的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s〉(註五十七)於西元1934年以後增設「最佳原創音樂獎」(Original Score)和「最佳原創歌曲獎」(Best Original Song),以獎勵創作電影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的作曲家。


╴╴而在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方面,從西元1920年代於美國百老匯大道(Broadway)(註五十八)開創以來,經歷了五個多變的時期,分別是:
(一)草創時期(西元1920年─西元1940年):
╴╴這時期音樂劇(Musical theater)雖然在美國百老匯大道(Broadway)(註五十八)設立許多劇團,但因受限於當時處於混亂的時代,先是在西元1929年全世界爆發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註五十九),再來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Word War II)(註一),以至於延誤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進展,因此這時期的音樂劇(Musical theater)唯一有象徵性的代表作品,那就是美國作曲家蓋西文(George Gershwin)(註六十)所寫的作品─「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


╴╴以下是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的片段:


(二)黃金時期(西元1940年─西元1960年):
╴╴這時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Word War II)(註一)結束,又因美國內部沒遭受戰爭的嚴重破壞,使得美國經濟突飛猛進,不但帶動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連帶也使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也水漲船高,這時期不但有許多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產生,也讓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註十)與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關連性更加密合。


╴╴此時期有五部代表性的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其中就以「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最為突起,此劇後來改編成電影版本,並且在西元1965年贏得多項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s〉(註五十七)獎項,同時也將音樂劇(Musical theater)與電影做第一次的連結。


╴╴以下是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的片段:



(三)巨變時期(西元1960年─西元1980年):
╴╴此時期正逢美國政治及社會化的急速轉變,不但普羅大眾對現實環境有所不安,就連當時的青少年也因為追求新鮮感,而大量追求新形態的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註十),因此傳統的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不再受到青睞,許多音樂劇(Musical theater)製作者結合當代燈光效果科技,以及當時最新潮流的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註十),來創作出全新的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此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是西元1971年上演的作品─「癡人大秀」(Follies),此劇所帶來的影響非常廣大,現今所有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演出都是受這部戲劇所啟發而演變。


╴╴以下是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癡人大秀」(Follies)的片段:



(四)全球化及舞台奇觀當道時期(西元1980年─西元1990年):
╴╴進入西元1980年代,整個百老匯大道(Broadway)(註五十八)的劇場製作費用節節高升,節目新意日漸降低,另一方面,隨著觀光旅遊業的發達,日本觀光客大量湧入紐約,使原本劇場界的供需生態逐漸轉變;再加上強而有力的行銷策略與所謂的「音樂劇國際化」〈international musical theater〉趨勢,更間接促使正宗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創造力日益萎縮,取而代之的,是音樂劇(Musical theater)全面商品化,結合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註十)的市場行銷與壯麗的燈光效果,讓音樂劇(Musical theater)從美國和歐洲走出其他地區,甚而影響其他地區的戲劇演出;此時期最有名的劇作家首推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註六十一〉,他所製作的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不但有在全世界各地上演,甚至有些還改拍成電影版本,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他於西元1986年所寫的「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不但首演時叫好又叫座,甚至於西元2007年改編成電影版本。


╴╴以下是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片段:


(五)復古時期(西元1990年─至今):
╴╴此時其因上個時期的作品太過賣座,以致於舊作品不但改寫重編,並且更使用更優質的行銷手段,以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註十)方式來促銷,或是改編成電影版本來讓觀眾回鍋品味,因此這時期目前沒有足以代表性的新作品,只有等待未來音樂歷史學者為這時期來重新定義。


本篇重點:
1.從西元十九世紀晚期電影和音樂劇(Musical theater)開始發展,並在西元二十世紀初期盛行起來後,這兩者便在歐洲逐漸發展,特別是於美國定型發展後,這兩者進入前所未有的進展。


2.美國在好萊塢(Hollywood)展開電影相關產業後,便於西元1900年開創各式各樣的電影,而西元1920年以後有聲電影誕生後,跟電影相關的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也隨之擴大,甚至也發展出相關的音樂製作,間接帶動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的風行。而後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的降臨,更讓電影製作者可以藉由電子科技,來製作逼真的音效以及壯闊的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使得電影在美國好萊塢(Hollywood)愈加壯大,連帶影響全世界的電影產業。而為了推廣電影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的藝術性與精緻性,跟好萊塢(Hollywood)電影相關的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s〉於西元1934年以後增設「最佳原創音樂獎」(Original Score)和「最佳原創歌曲獎」(Best Original Song),以獎勵創作電影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的作曲家。


3.音樂劇(Musical theater)從西元1920年代於美國百老匯大道(Broadway)開創以來,經歷了五個多變的時期,分別是:
(一)草創時期(西元1920年─西元1940年):
這時期音樂劇(Musical theater)雖然在美國百老匯大道(Broadway)設立許多劇團,但因受限於當時處於混亂的時代,先是在西元1929年全世界爆發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再來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Word War II),以至於延誤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進展,因此這時期的音樂劇(Musical theater)唯一有象徵性的代表作品,那就是美國作曲家蓋西文(George Gershwin)所寫的作品─「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
(二)黃金時期(西元1940年─西元1960年):
這時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Word War II)結束,又因美國內部沒遭受戰爭的嚴重破壞,使得美國經濟突飛猛進,不但帶動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連帶也使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也水漲船高,這時期不但有許多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產生,也讓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與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關連性更加密合。
此時期有五部代表性的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其中就以「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最為突起,此劇後來改編成電影版本,並且在西元1965年贏得多項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s〉獎項,同時也將音樂劇(Musical theater)與電影做第一次的連結。
(三)巨變時期(西元1960年─西元1980年):
此時期正逢美國政治及社會化的急速轉變,不但普羅大眾對現實環境有所不安,就連當時的青少年也因為追求新鮮感,而大量追求新形態的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因此傳統的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不再受到青睞,許多音樂劇(Musical theater)製作者結合當代燈光效果科技,以及當時最新潮流的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來創作出全新的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此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是西元1971年上演的作品─「癡人大秀」(Follies),此劇所帶來的影響非常廣大,現今所有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演出都是受這部戲劇所啟發而演變。
(四)全球化及舞台奇觀當道時期(西元1980年─西元1990年):
進入西元1980年代,整個百老匯大道(Broadway)的劇場製作費用節節高升,節目新意日漸降低,另一方面,隨著觀光旅遊業的發達,日本觀光客大量湧入紐約,使原本劇場界的供需生態逐漸轉變;再加上強而有力的行銷策略與所謂的「音樂劇國際化」〈international musical theater〉趨勢,更間接促使正宗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的創造力日益萎縮,取而代之的,是音樂劇(Musical theater)全面商品化,結合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的市場行銷與壯麗的燈光效果,讓音樂劇(Musical theater)從美國和歐洲走出其他地區,甚而影響其他地區的戲劇演出;此時期最有名的劇作家首推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他所製作的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作品不但有在全世界各地上演,甚至有些還改拍成電影版本,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他於西元1986年所寫的「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不但首演時叫好又叫座,甚至於西元2007年改編成電影版本。
(五)復古時期(西元1990年─至今):
此時其因上個時期的作品太過賣座,以致於舊作品不但改寫重編,並且更使用更優質的行銷手段,以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方式來促銷,或是改編成電影版本來讓觀眾回鍋品味,因此這時期目前沒有足以代表性的新作品,只有等待未來音樂歷史學者為這時期來重新定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