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4. 早期基督教(Early Christianity)對音樂方面的實踐方式
__在西元二或三世紀,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七十八)雖然吸收古希臘(Ancient Greece)(註十一)和古羅馬(Ancient Rome)(註十二)的音樂文化,但只吸收表面上的音樂特性,例如音階(Musical scale)(註六十三)、調式(mode)(註三十九)和音程(Interval)(註六十二)等,其他則一概否決;因此整個早期的音樂,呈現的都是死板板的活動方式,例如跟教會儀式和節日禮拜的法會音樂;至於其他的音樂活動,例如戲劇表演、音樂比賽和民間世俗節慶等,一律不列入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七十八)活動裡。
__也由於這樣個因素,導致教會禁止把器樂帶入教堂當中,甚至把器樂當成惡魔的產物,而這不止在音樂方面,甚至任何一切外來文化的產物,教會一律都禁止使用,否則就會以對付異教徒的方式,執行宗教制裁。
__不過有些地區(註九十二)依舊還是保持著傳統的方式,這些地區的神職人員通常不會受到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七十八)的直接統治,因此在儀式執行上比較有彈性,甚至可能會違反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七十八)的守則,允許人民在日常節慶裡,使用古希臘豎笛(aulos)(註九十四)或是弦樂器,和人民一起唱頌祈禱詩句(註九十五),因此這也使得看似僵硬的基督教(Christianity)(註二十二)世界,其實也顯像許多鮮為人知的朝氣。
__而現在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七十八)所使用的儀式,其實也源自於這個時期。早期基督教(Early Christianity)(註二十一)教徒會對耶穌(Jesus)(註九十六)特別崇拜,尤其是他們會在耶穌(Jesus)(註九十六)誕辰的那一天,模仿耶穌(Jesus)(註九十六)受難前的「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註九十七),來讚揚耶穌(Jesus)(註九十六)的神聖和偉大;而這個儀式後來演變成兩種方式—日課(Office)(註九十八)和彌撒(Mass)(註九十八)。
__至於基督教(Christianity)(註二十二)在這時期的傳播,主要是從耶路撒冷(Jerusalem)(註二十三)開始,一直傳播播到歐洲和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 Sea)(註九十九)沿岸,而這些地區的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又稱羅馬教會)(註七十八)人員為了方便向人民傳教,會特意使用聖經(The Bible)(註七十九)詩句來充當歌詞,並引用當地的歌唱旋律(Melody)(註四十一),其中就以古希臘時期(Ancient Greece)(註十一)所引用的讚美詩(Hymn)(註五十四)來當作歌唱曲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__因此有些地區的教會人員利用聖經(The Bible)(駐七十九)當中耶穌(Jesus)(註九十六)用歌曲來來教導十二使徒(Apostle)(註一○○)讚美上帝(God)(註八十)的方式(參考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註一○一》「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第二十六章《註一○二》,以及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註註一○一)馬可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第十四章《註一○三》。),把聖經(The Bible)(駐七十九)詩句和讚美詩(Hymn)(註五十四)旋律(Melody)(四十一)加以結合,行成素歌(chant)(註一○四)的新曲式,並讓基督教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二十)也從這個時期開始萌芽,在中世紀之後正式成為重點項目之一。
__西元395年,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註十七)分裂成西羅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註七十七)和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註一○五),其中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註一○五)在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註一○六)把首都從羅馬移遷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註一○七)後,從此成為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註一○五)的首都。
__此後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註一○五)脫離歐洲政治的影響,自成一格的發展他們獨特的文化—拜占庭文化〈Byzantium culture〉(註一○八),並且在其本身的儀式當中,也脫離歐洲正統基督教(Christianity)(註二十二),同時它們所使用的所使用的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二十),跟歐洲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七十八)有明顯的不同。
__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註一○五)的基督教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二十)通常使用他們獨特的教會音樂(註一○九),並且大量使用專屬的聖歌來引唱,而這些聖歌後來有絕大部分成為東歐斯拉夫民族(特別是俄國)所演唱的民謠歌曲,同時它們也成為當地東正基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註一一○)的正式場合的基督教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二十)。
__而相對於西方(特別是西歐地帶),當地教會開始以素歌(chant)(註一○四)的曲式,並且在歌詞上採取拉丁文來吟唱,但每個地方的旋律(Melody)(註四十一)都不盡相同,因此造成歐洲彼此之間的素歌唱法也不樣,每個地區都有它們專屬的素歌旋律(chant melody)(註一一一)。而也因為每個地方的素歌旋律(chant melody)(註一一一)不盡相同,以致於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七十八)有意想統一所有素歌旋律(chant melody)(註一一一),而這當中比較特別,就屬於在西元四世紀,分別由羅馬教宗(Papa)(註二十五)聖‧安波羅修(St. Ambrose)(註一一二)所編輯的安布羅湘聖歌(Ambrosian chant),以及由羅馬教宗(Papa)(註二十五)格列哥里一世(Pope Gregory I,又稱額我略一世)(註一一三)所編輯的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又稱額我略聖詠。)。
__而安布羅湘聖歌(Ambrosian chant)在當時主要通行於羅馬米蘭(Milano)(註一一四)地區,其特點是把聖經(The Bible)(註七十九)當中的詩句,配合古希臘(Ancient Greece)(註十一)所流傳的讚美詩(Hymn)(註五十四)歌曲形式,搭配新形態的素歌旋律(chant melody)(註一一一)。
__這個素歌旋律(chant melody)(註一一一)後來從米蘭(Milano)(註一一四)流傳到歐洲南部的區域;直到西元七世紀時,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註一一五)限令全歐洲地帶限用由羅馬教宗格列哥里一世(又稱額我略一世)(註一一三)所編輯的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後,安布羅湘聖歌(Ambrosian chant)便逐漸沒落,僅有在義大利米蘭(Milano)(註一一四)地區小教堂內默默進行者。
__而現在所保留的中世紀素歌(chant)(註一○四),是格列哥里一世(Pope Gregory I)(註一一三)大約在西元四世紀時,依據當時所流傳的讚美詩(Hymn)(註五十四)而編篡的聖歌—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當時因歐洲各地有許多素歌(chant)(註一○四)被編曲,以致於整個基督教音樂(Christian music)呈現奢亂的現象。
__後來在西元七世紀時,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註一一五)限令全歐洲地帶限用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後,整個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七十八)的素歌(chant)(註一○四)才開始統一,並且在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七十八)的儀式場合裡通用。
__而因當時教會(Catholic Church)(註七十八)只允許男士加入神職人員,因此通常能歌唱聖歌者皆以男性為主,而歌唱方面都以獨唱或齊唱的方式在教堂裡詠唱,來稱讚上帝所帶來的福音。
__後來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的歌詞和旋律一直通行於中世紀(Middle Ages)(註四十五),直到西元十三世紀以後複音音樂(Polyphonic music)(註一一六)與器樂曲相繼出現,才使它逐漸凋零。
本篇重點:
1.在西元二或三世紀,教會(Catholic Church)雖然吸收古希臘(Ancient Greece)和古羅馬(Ancient Rome)的音樂文化,但只吸收表面上的音樂特性,例如音律、調式和音程等,其他則一概否決,甚至把器樂當成惡魔的產物,禁止教會使用器樂。
2.基督教(Christianity)在這個時期正式合法化後,並漸漸成為歐洲宗教主流後,教會人員為了方便向人民傳教,會特意使用聖經詩句來充當歌詞,並古希臘時期所引用的讚美詩(Hymn),結合為素歌(chant)的曲式,來宣導基督教教義。
3.因為每個地方的素歌旋律(chant melody)不盡相同,以致於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有意想統一所有素歌旋律(chant melody),因而挑選安布羅湘聖歌(Ambrosian chant)和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為主要的素材。
4.在西元七世紀時,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限令全歐洲地帶限用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後,安布羅湘聖歌(Ambrosian chant)便逐漸沒落,僅有在義大利米蘭(Milano)地區的小教堂內默默進行者。
5.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的歌詞和旋律一直通行於中世紀(Middle Ages),直到西元十三世紀以後複音音樂(Polyphonic music)與器樂曲相繼出現,才使它逐漸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