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3. 教會素歌(plainchant)的曲式及特性

__教會素歌(plainchant)(註九)的題材和歌唱形式,通常有下列三種形式:
(一)歌詞選用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註三十四)的詩句,但有時也會採用非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註三十四)的詩句,但卻引用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註三十四)故事的情節而所創造的詩句。
(二)曲式通常採取對歌曲(antiphon)(註三十一)的形式來呈獻,而所謂對歌曲(antiphon)(註三十一)並不是只有眾人對唱,還有單人獨唱和眾人齊唱的方式來演唱歌曲。
(三)歌詞和音符的排列通常是一字一音,但也有一字多音或是多字一音(這個比較少見)。

__而一般來說,教會素歌(plainchant)(註九)的歌詞在搭配旋律(Melody)(註七)時,常以一字一音和一字多音為主,而通常在唱一字一音時,都是以一個單字(當時是以拉丁文《Lingua Latina》《註七十三》為主)配上一個音符,但唱到一字多音時,則是一個單字配上許多音符。

__而通常唱一字多音時,則是第一個音符唱第一個單字,後面其他的音符配上該字母音的延長音。舉例來說,例如我們唱「Sin」這個單字的一字多音唱法時,第一個音符會唱「Sin」,其他的音符則唱「n」這個母音的延長音,這種一字多音的唱法,我們稱作為「多音單韻角音節」(melisma)。

以下是一首教會素歌的歌曲(plainchant)(註九),請觀看一字多音的音符與歌詞搭配當中,「多音單韻角音節」(melisma)的唱法:



__而在旋律(Melody)(註七)的編寫上,通常教會素歌(plainchant)(註九)的旋律(Melody)(註七)是採取高低順然起伏,也就是說結構有點像拱橋形狀的模式,通常一首教會素歌(plainchant)(註九)的旋律(Melody)(註七)會往上慢慢起伏後,再往下慢慢起伏,達到心情平穩且安詳的狀態,讓信徒聽了可以感受到上帝(God)(註七十四)的歌聲。

__至於曲式方面,大部分的教會素歌(plainchant)(註九)是採取單段體(Strophic form)(註七十五)的方式來呈現,也就是說一個素歌(chant)(註二十一)是由只有幾個旋律(Melody)(註七)的樂句(sentence)(註七十六),構成一個單段體(Strophic form)(註七十五)的樂段,而通常一首曲子通常不會超過三分鐘,所以當時的音樂是屬於短篇制的歌曲性質。

__現在,就由我們來看教會素歌(plainchant)(註九)在日課(Office)(註二十四)及彌撒當中(Mass)(註二十五)所使用的音樂類型。

日課(Office)所使用的教會素歌(plainchant):
__日課(Office)(註二十四)的歌詞常常選用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註三十四)的詩篇(Psalm)(註三十五),而且在調式(mode)(註十九)上是採用延自古希臘調式(Greek mode)(註七十七)名稱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註七十八),而因為日課(Office)(註二十四)歌曲是給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的神職人員每天演唱,並且藉由演唱來記住基督教(Christianity)(註十七)的真理,同時也把這樣的歌聲傳遍到教堂外面,讓村民可以感受上帝(God)(註七十三)的偉大,而這種類似置入性行銷(Placement marketing)(註七十九)方式來宣導人民信仰神明的歌唱方式,稱為「置入性聲響演唱」(Tonus peregrinus)。

__而日課(Office)(註二十四)的歌曲是由五個旋律(Melody)(註七)樂句(sentence)(註七十六)隨機搭配的,通常它的架構是先有主唱者從導奏開始唱起,緊接著所有人緊接著唱起詩句,並且把唱音隨之提高,隨後進入轉折後開始下降,最後再用讚美詩(hym)(註三十二)的方式,來讚揚基督教(Christianity)(註十七)三位一體(trinitas)(註八十)的傳說。

__由於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註三十四)的詩篇(Psalm)(註三十五)有150首詩句可任選搭配,因此日課的歌詞通常並不是每天都一樣,可以隨意挑選詩篇(Psalm)(註三十五)的詩句充當新歌詞,並配上教會素歌(plainchant)(註九)的旋律來製作新的歌曲。

__至於日課(Office)(註二十四)的演唱方式,是採取從古希臘(Ancient Greece)時代(註六十三)所演化出來的對歌曲(antiphon)(註三十一)形式,由兩組合唱組用對唱的方式,先由一組合唱組唱出聖經(The Bible)(註六十二)的詩句歌詞後,再由另一組合唱組唱出,因此彼此間也間接達成共鳴的效果,可以讓聲音傳遍到教堂內部,甚至由內而外傳到信徒的耳裡。

__而日課(Office)(註二十四)所採用的對歌曲對歌曲(antiphon)(註三十一)形式,後來也被採用到彌撒(Mass)(註二十五)當中,特別是「專用部分彌撒」(Proper of the Mass)(註八十一)的進堂曲(Introit)(註五十三)和奉獻經(Offertory)(註五十七),也在西元九世紀開始漸漸採用這種曲式,而對歌曲(antiphon)(註三十一)的曲式後來演化成奧干農(Organum)(註八十二)的形式,逐漸往複音織體(polyphony)(註八十二)的路線演進。

彌撒(Mass)所使用的教會素歌(plainchant):
__就如上面所講的日課(Office)(註二十四)的曲式,「專用部分彌撒」(Proper of the Mass)(註八十一)的進堂曲(Introit)(註五十三)隨著時間的轉移,也開始使用對歌曲(antiphon)(註三十一)的形式來寫歌曲(不過有時有時會採用三一頌《Doxology》《註八十三》的簡短曲式來寫曲),而通常歌詞方面則是使用聖經(The Bible)(註六十二)的經文來改寫。

__而在彌撒(Mass)(註二十五)演唱方式部分,無論是「固定部分彌撒」(Ordinary of the Mass)或是「專用部分彌撒」(Proper of the Mass)(註八十一),大都是採用獨唱或是齊唱的方式來詠唱,不過有時會有獨唱者與合唱組一起對唱的情況,而通常採用對唱來演唱時,大都是唱對歌曲(antiphon)(註三十一)的曲式。

__不過有些地方的彌撒(Mass)(註二十五)歌曲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法蘭克(現在的法國)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的進階經(Gradual)(註五十四)和哈利路亞(Alleluia)(註五十六)可能和正統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就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例如在唱哈利路亞(Alleluia)時會加入當地特有的「尤比魯斯音節」(jubilus)(註八十四)。

__然而無論各地方的彌撒曲式有捨不同,在中世紀早期(The early Middle Ages)(註十二)的歐洲,基本上無論是日課(Office)(註二十四)和彌撒(Mass)(註二十五),都會順從基本儀式規則,因此當時的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五)就沒像現在那麼豐富多元。

教會素歌(plainchant)往後的發展:
__從西元476年開始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成為歐洲(特別是西歐)實際的宗教領導者後,基督教(Christianity)(註十七)就開始往歐洲各地擴散,連帶著其教會儀式(church liturgy)(註二十二)也開始傳遍整個西歐地帶。只不過在西元八世紀開始,伊斯蘭教(Islam)(註八十五)國家入侵歐洲後,讓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註八十六)地區陷入伊斯蘭教(Islam)(註八十五)國家的領域(註八十七),因此整個西歐地帶就只有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註八十六)沒有受到基督教(Christianity)(註十七)的影響

__而由於西元七世紀時,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註八十八)限令全歐洲地帶限用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後(註八十九),教會素歌(plainchant)(註九)變成為統一的教會儀式(church liturgy)(註二十二)音樂,不過隨著時代的轉移,有些教會素歌(plainchant)(註九)的曲式也開始有了改變,其中就以變唱詠(Trope)和敘抒詠(Sequence)為兩個代表性的新改變曲式。

__變唱詠(Trope)是在西元九世紀開始,所產生的新的曲式,最早是從「專用部分彌撒」(Proper of the Mass)(註八十一)當中的進堂曲(Introit)(註五十三)開始使用,隨後也開始在兩項「固定部分彌撒」(Ordinary of the Mass)(註八十一)的垂憐經(Kyrie)(註四十七)和榮耀經(Gloria)(註四十八)加入這種曲式寫法。

__變唱詠(Trope)通常有三種型式:
(一)把新的歌詞填入到舊的「多音單韻角音節」(melisma)的唱法,也就是旋律(Melody)(註七)沒變,但歌詞有改變。
(二)在固定的歌詞上,多加「多音單韻角音節」(melisma)的唱法,也就是說歌詞沒變,但歌詞母音所搭配的旋律(Melody)(註七)變多且變長了。
(三)全部加入新的歌詞和「多音單韻角音節」(melisma)的唱法,也就是無論歌詞和旋律(Melody)(註七),全都一律重新改寫,並且成為新的教會素歌(plainchant)(註九)

__而制訂這些變唱詠(Trope)型式的作曲家,是由出生在西元850年的愛爾蘭僧侶(Monk)(註六十一)聖‧圖歐提洛(Saint Tuotilo)(註九十)所開創的,並且在西元十世紀至西元十一世紀開始風行,後來也在西元十二世紀大量引用,然而隨了西元十三世紀複音織體(polyphony)(註十五)的發展,複音音樂(Polyphonic music)(註八十二)也相繼出現,因此這種曲式在文藝復興時期(Rinascimento)(註九十一)以後變衰退下來了。

__敘抒詠(Sequence)則始源於法蘭克(現在的法國)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哈利路亞(Alleluia)(註五十六),當地的彌撒(Mass)(註二十五)和正統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歌詞與旋律(Melody)(註七)搭配時會加入當地特有的「尤比魯斯音節」(jubilus)(註八十四),而後這種特殊的演唱方式漸漸傳入世界各地,並成為獨立的曲式寫法。

__而開創敘抒詠(Sequence)曲式的作者,則是和聖‧圖歐提洛(Saint Tuotilo)(註九十)所服務的教堂—聖加侖修道院(Abbey of St. Gall)(註九十二)的僧侶(Monk)(註六十一)諾特克爾‧巴布魯斯(Notker Balbulus)(註九十三),他為了要克服自己口吃的苦惱,因而利用一字多音的特性,並融合法國當地教堂所引用的「尤比魯斯音節」(jubilus)(註八十四),間接創作這種新的曲風。而這種特殊的曲風也傳入歐洲各地,並且也影響中世紀(Middle Ages)(註二)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五)的發展。

__不過因為敘抒詠(Sequence)也流入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註十三)裡,使得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也一度禁止這種曲式在彌撒儀式(church ritual)(註二十二)的音樂裡。不過在特殊的彌撒(Mass)(註二十五)場合,例如安魂彌撒(Requiem)(註五十九),則會特別使用這種曲式,並搭配特殊的歌詞來主持儀式。

__另外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註六十四)所留下的戲劇,也在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註二)被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拿來利用,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為了吸引民眾瞭解耶穌(Jesus)(註二十六)的偉大,特別引用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註二十七)的故事來吸引人民的注意。惟教會為了避免人民崇拜偶像,因此演員在表演宗教戲劇時,其臉部表情和肢體表演會特別生硬,所以這種戲劇以現代人眼光來說,是個標準的呆板戲。

__而大約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開始把這類的戲劇統稱為「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並且演戲時一律採取拉丁文(Lingua Latina)(註七十三)來對白,同時也搭配一些音樂來充當配樂使用;後來「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在西元十四世紀以後流入民間,深深影響歐洲戲劇文化,包含在西元十七世紀成為歐洲主流戲劇之一的歌劇(Opera)(註九十四)。

__而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註二)最有名的「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作者,莫過於生長在現在德國區域的赫德嘉‧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

赫德嘉‧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西元1098年-西元1179年。):
__赫德嘉‧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是中世紀(Middle Ages)(註二)教會史及女性史當中的焦點人物,特別是她所創作的音樂,約有80首作品留存下來,數量遠超過絕大多數同時代的作曲家;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作品—「美德典律」( Ordo Virtutum),這是一首非常特別的宗教戲劇,當中大多數的角色全是由女角色所組成,而唯一的男角色則扮演魔鬼角色,而這部「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也吸引許多信徒觀看,並且瞭解基督教(Christianity)(註十七)的本質。

__另外赫德嘉‧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許多樂曲作品都是為了宣揚福音所創作,她的作品除了充分表現女性的不凡之處,也讓當代教會(Catholic Church)(註四)的男性神職人員見證了她的才華,特別是變唱詠(Trope)和敘抒詠(Sequence)的曲式創作方面,她寫下許多這兩種風格的作品,並且流傳至後世。

註四: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七十八條註解。

__以下是赫德嘉‧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所寫的作品:


本篇重點:
1.教會素歌(plainchant)的題材和歌唱形式,通常有下列三種形式:
(一)歌詞選用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的詩句,但有時也會採用非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詩句,但卻引用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故事的情節而所創造的詩句。
(二)曲式通常採取對歌曲(antiphon)的形式來呈獻,而所謂對歌曲(antiphon)並不是只有眾人對唱,還有單人獨唱和眾人齊唱的方式來演唱歌曲。
(三)歌詞和音符的排列通常是一字一音,但也有一字多音或是多字一音(這個比較少見)。


2.通常唱一字多音時,則是第一個音符唱第一個單字,後面其他的音符配上該字母音的延長音,這種一字多音的唱法,我們稱作為「多音單韻角音節」(melisma)。


3.教會素歌(plainchant)的旋律(Melody)是採取高低順然起伏,也就是說會往上慢慢起伏後,再往下慢慢起伏,達到心情平穩且安詳的狀態,讓信徒聽了可以感受到上帝(God)的歌聲。


4.教會素歌(plainchant)的曲式是採取單段體(Strophic form)的方式來呈現,也就是說是由只有幾個旋律(Melody)的樂句(sentence),構成一個單段體(Strophic form)的樂段。


5.日課(Office)的歌詞常選用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的詩篇(Psalm),而且在調式(mode)上是採用延自古希臘調式(Greek mode)名稱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


6.日課(Office)歌曲因為在教會(Catholic Church)每天演唱,並且藉由演唱讓村民可以感受上帝(God)的偉大,而這種類似置入性行銷(Placement marketing)方式來宣導人民信仰神明的歌唱方式,稱為「置入性聲響演唱」(Tonus peregrinus)。


7.日課(Office)的歌曲是由五個旋律(Melody)樂句(sentence)隨機搭配的,通常它的架構是先有主唱者從導奏開始唱起,緊接著所有人緊接著唱起詩句,並且把唱音隨之提高,隨後進入轉折後開始下降,最後再用讚美詩(hym)的方式,來讚揚基督教(Christianity)三位一體(trinitas)的傳說。


8.日課(Office)的演唱方式,是採取從古希臘(Ancient Greece)時代所演化出來的對歌曲(antiphon)形式,由兩組合唱組用對唱的方式,先由一組合唱組唱出聖經(The Bible)詩句後,再由另一組合唱組唱出。


9.日課(Office)所採用的對歌曲對歌曲(antiphon)形式,後來也被採用到彌撒(Mass)當中,特別是「專用部分彌撒」(Proper of the Mass)的進堂曲(Introit)和奉獻經(Offertory),也在西元九世紀開始漸漸採用這種曲式,並且演化成奧干農(Organum)的形式,逐漸往複音織體(polyphony)的路線演進。


10.有些地方的彌撒(Mass)歌曲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法蘭克(現在的法國)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在唱進階經(Gradual)和哈利路亞(Alleluia)時,會加入當地特有的「尤比魯斯音節」(jubilus)。


11.西元七世紀時,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限令全歐洲地帶限用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後,教會素歌(plainchant)變成為統一的教會儀式(church liturgy)音樂,不過隨著時代的轉移,也開始產生兩種新曲式—變唱詠(Trope)和敘抒詠(Sequence)。


12.變唱詠(Trope)是在西元九世紀開始,所產生的新的曲式,最早是從「專用部分彌撒」(Proper of the Mass)當中的進堂曲(Introit)開始使用,隨後也在「固定部分彌撒」(Ordinary of the Mass)的垂憐經(Kyrie)和榮耀經(Gloria)加入這種曲式寫法。


13.變唱詠(Trope)通常有三種型式:
(一)把新的歌詞填入到舊的「多音單韻角音節」(melisma)的唱法,也就是旋律(Melody)沒變,但歌詞有改變。
(二)在固定的歌詞上,多加「多音單韻角音節」(melisma)的唱法,也就是說歌詞沒變,但歌詞母音所搭配的旋律(Melody)變多且變長了。
(三)全部加入新的歌詞和「多音單韻角音節」(melisma)的唱法,也就是無論歌詞和旋律(Melody),全都一律重新改寫,並且成為新的教會素歌(plainchant)。


14.制訂變唱詠(Trope)型式的作曲家,是由出生在西元850年的愛爾蘭僧侶(Monk)聖‧圖歐提洛(Saint Tuotilo)所開創的,並且在西元十世紀至西元十一世紀開始風行。


15.敘抒詠(Sequence)則始源於法蘭克(現在的法國)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在唱哈利路亞(Alleluia)時所引用的「尤比魯斯音節」(jubilus),而後這種特殊的演唱方式漸漸傳入世界各地,並成為獨立的曲式寫法。


16.開創敘抒詠(Sequence)曲式的作者,則是諾特克爾‧巴布魯斯(Notker Balbulus)為了克服口吃問題而創作的新曲式,而這種特殊的曲風也傳入歐洲各地,並且也影響中世紀(Middle Ages)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的發展。


17.然而因為敘抒詠(Sequence)也流入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裡,使得教會(Catholic Church)也一度禁止這種曲式。不過在特殊的彌撒(Mass)場合,例如安魂彌撒(Requiem),則會特別使用這種曲式,並搭配特殊的歌詞來主持儀式。


18.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所留下的戲劇,也在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被教會(Catholic Church)拿來利用,並在大約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演化為「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的型式,,同時演戲時一律採取拉丁文(Lingua Latina)來對白,並加上配樂來讓觀眾欣賞。


19.「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後來在西元十四世紀以後流入民間,深深影響歐洲戲劇文化,包含在西元十七世紀成為歐洲主流戲劇之一的歌劇(Opera)。


20.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最有名的「宗教劇」(liturgical drama)作者,莫過於生長在現在德國區域的赫德嘉‧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而其中就以「美德典律」( Ordo Virtutum)這首作品使她名流青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