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4. 中世紀(Middle Ages)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常用的調式(mode)和記譜法(Musical notation)

__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註二)的音樂,特別是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五),其所使用的音域是採用古希臘時期(Ancient Greece)(註六十四)所沿用的「調式」(mode)(註十九)。

__這種「調式」(mode)(註十九)音域類型,雖然在名稱上沿用古希臘時期(Ancient Greece)(註六十四)的名稱,可是在音域排列上卻大為不同,甚至跟我們現在所習慣的調性(Tonality)(註九十七)也有所不一樣。

__而從西元九世紀開始,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五)開創七個教會調式(church mode)這七個調式(mode)(註十九)分別是:

1.艾奧尼安調式(Ionian Mode):
以Do為起音,並依序在Re、Mi、Fa、So、La、Si排列,最後在高音Do為結束。

以五線譜(Staff)(註十)來排列如下圖:


2.多利安調式(Dorian Mode):
以Re為起音,並依序在Mi、Fa、So、La、Si、高音Do排列,最後在高音Re為結束。


以五線譜(Staff)(註十)來排列如下圖:



3.弗里吉安調式(Phrygian Mode):
以Mi為起音,並依序在Fa、So、La、Si、高音Do、高音Re排列,最後在高音Mi為結束。


以五線譜(Staff)(註十)來排列如下圖:



4.利地安調式(Lydian Mode):
以Fa為起音,並依序在So、La、Si、高音Do、高音Re、高音Mi排列,最後在高音Fa為結束。


以五線譜(Staff)(註十)來排列如下圖:



5.米索利地安調式(Mixolydian Mode):
以So為起音,並依序在La、Si、高音Do、高音Re、高音Mi、高音Fa排列,最後在高音So為結束。


以五線譜(Staff)(註十)來排列如下圖:



6.愛奧里安調式(Aeolian Mode):
以La為起音,並依序在Si、高音Do、高音Re、高音Mi、高音Fa、高音So排列,最後在高音La為結束。


以五線譜(Staff)(註十)來排列如下圖:



7.洛克里安調式(Locrian Mode):
以Si為起音,並依序在高音Do、高音Re、高音Mi、高音Fa、高音So、高音La排列,最後在高音Si為結束。


以五線譜(Staff)(註十)來排列如下圖:



__這七個教會調式(church mode)當中,最常用的是第一個和第六個調式,其次是第二個、第三個和第四個,再其次是第五個,最後第七個最不常用,因為當時第七個調式所產生的旋律(Melody)(註七)極度不和諧(註九十八),甚至被認為是惡魔聲響,因此後來第七個調式則被迫黯淡消失,直到西元十九世紀末期至西元二十世紀初期,後調性音樂(Post-tonal music)(註九十九)的產生,作曲家才又開始大量引用。

__至於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註二)的記譜法(Musical notation)(註二十),雖然在中世紀早期(The early Middle Ages)(註十二)有開使用紐碼譜(neume)(註十一),但只能概略記載音樂的起伏,不能詳細記載旋律(Melody)(註七),因此為了讓神職演唱人員能記熟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五)的歌曲,因此便有了音符(Note)(註七十一)的名稱設計。

__而在西元十一世紀初,義大利僧侶(Monk)(註六十二)桂多‧達賴佐(Guido d'Arezzo)(註一○○)制訂定了六個音符(Note)(註七十一)名稱—Ut(Do)、Re、Mi、Fa、So、La(隨後也增加Ti《Si》的音符《Note》《註七十一》名稱),同時也用四條線來標示這些音符的位置,來方便演唱人員來記熟音樂,另外他也以桂多之手(Guidonian hand)(註一○一)的圖示,來讓神職人員能利用手掌來熟記音符(Note)(註七十一)位置。後來這種記譜法(Musical notation)在西元十三世紀加以改良後,並逐漸演變成現在我們熟悉的五線譜(Staff)(註十)。

__以下是桂多之手(Guidonian hand)的圖示:



本篇重點:
1.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的音樂,其所使用的音域是採用古希臘時期(Ancient Greece)所沿用的「調式」(mode)。

2.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所用的「調式」(mode),雖然在名稱上沿用古希臘時期(Ancient Greece)的名稱,可是在音域排列上卻大為不同,甚至跟我們現在所習慣的調性(Tonality)也有所不一樣。

3.教會調式(church mode)總共有七個,分別是艾奧尼安調式(Ionian Mode)、多利安調式(Dorian Mode)、弗里吉安調式(Phrygian Mode)、利地安調式(Lydian Mode)、米索利地安調式(Mixolydian Mode)、愛奧里安調式(Aeolian Mode)和洛克里安調式(Locrian Mode)。

4.這七個教會調式(church mode)當中,最常用的是第一個和第六個調式,其次是第二個、第三個和第四個,再其次是第五個,最後第七個最不常用。

5.雖然在中世紀早期(The early Middle Ages)有開使用紐碼譜(neume)(,但只能概略記載音樂的起伏,不能詳細記載旋律(Melody),因此為了讓神職演唱人員能記熟歌曲,因此便有了音符(Note)的名稱設計。

6.桂多‧達賴佐(Guido d'Arezzo)制訂定了六個音符(Note)名稱—Ut(Do)、Re、Mi、Fa、So、La(隨後也增加Ti《Si》的音符《Note》名稱),同時也用四條線來標示這些音符的位置,來方便演唱人員來記熟音樂。

7.桂多‧達賴佐(Guido d'Arezzo)也以桂多之手(Guidonian hand)的圖示,來讓神職人員能利用手掌來熟記音符(Note)位置。後來這種記譜法(Musical notation)在西元十三世紀加以改良後,並逐漸演變成現在我們熟悉的五線譜(Staf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