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結尾
__在這段被大眾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註三)的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註二),雖然文化外表看似退步,其實內部有明顯改變,特別是在音樂方面,中世紀(Middle Ages)(註二)的音樂—無論是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五)或是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均比上個世紀古希臘(Ancient Greece)(註六十四)和古羅馬(Ancient Rome)(註一一九)時期有許多特別突出的轉變。
__在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五)方面,除了沿用古希臘調式(Greek mode)(註七十七)名稱,並轉化為七個教會調式(church mode),並且也在曲式上引用古希臘時期(Ancient Greece)(註六十四)所保留的讚美詩(Hymn)(註三十二)的曲式,並搭配對歌曲(antiphon)(註三十一)的演唱方式,繼而在西元九世紀時創造出兩種新曲式—變唱詠(Trope)和敘抒詠(Sequence),並且用在日課(Office)(註二十四)和彌撒(Mass)(註二十五)兩種教會儀式(church liturgy)(註二十二)裡。
__而在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方面,雖然不能像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註五)有詳細的記譜法(Musical notation)(註二十)—紐碼譜(neume)(註十一),可以翔實把音樂記錄在紙上,但是透過街頭藝人—特別是法國的吟遊詩人(南方的troubadour或是北方的trouvere)的演唱,以及特有的簡單曲式—康都曲(conductus),依然影響著歐洲音樂的發展。
__總之這兩者雖然在中世紀早期(The early Middle Ages)(註十二)沒有受到對方的影響,可是到中世紀晚期(The late Middle Ages)(註一二○)以後,兩者雙方均有大幅度的影響,甚至也讓歐洲在開創複音音樂(Polyphonic music)(註八十二)時,成為最重要的兩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