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西洋音樂史第一章節相關註解
註一:請參考第十二章節:十八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二:請參考第十五章節:浪漫樂派的創始者—貝多芬。
註三:請參考第十七章節:十九世紀的歐洲音樂發展(二)。
註四:張學友(Jacky Cheung ,西元1961年7月10日-至今),生於香港,祖籍天津,是一位在亞洲地區和華人社會具有影響力的實力派歌手和著名電影及音樂劇演員,香港樂壇「四大天王」(Four Heavenly Kings era in 1990s)之一,大中華區以至亞洲的樂壇巨星,在華語地區享有「歌神」的美譽。
註五:蕭敬騰(Jam Hsiao,西元1987年3月30日-至今),台灣歌手,出生於臺北市,嗓音渾厚高亢,唱腔多元,演唱曲風多樣化。他原本在餐廳駐唱,西元2007年5月參加台灣電視歌唱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Super Star Avenue)的挑戰單元,因其雄厚的歌唱實力以及獨特的個人風格而一戰成名。
西元2008年他與華納唱片(Warner Music)簽約,首張專輯於西元2008年6月發行後,在台灣、澳門、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皆取得優異的銷售成績,並獲得音樂圈和傳媒的好評,囊括了亞洲區各大頒獎典禮的新人獎項。自此以後他成為華語流行音樂圈的知名歌手。
註六:請參考第十四章節:十八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七:請參考第二十二章節:二十世紀美國音樂的發展。
註八:請參考第二十章節: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九:請參考第四章節:十四世紀法國與義大利的音樂發展。
註十:所謂歐洲的音樂歷史,包括古代西歐及近代美洲,以及從東歐和其他地方所流傳的音樂歷史。
註十一:古希臘(Ancient Greece),是指從西元前八世紀開始希臘城邦(Polis)的出現,到西元前146年被古羅馬(Ancient Rome)征服之前的這段時間的希臘文明。其間古希臘(Ancient Greece)不但有城邦(Polis)出現,更在西元前338年由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統治希臘後,更將當時的希臘文化傳遞全世界。
註十二:古羅馬(Ancient Rome),通常指從西元前九世紀初至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經三個時期—王政時代(Roman Kingdom,西元前753年—西元前509年。)、共和時代(Roman Republic,西元前509年—西元前27年。)和帝國時代(Roman Empire,西元前27年—西元476年。),而我們常常以是從西元前754年王政時代(Roman Kingdom)開始算起,到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遭蠻族消滅為止。
註十三:這些模仿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建築裡,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國白宮(White House)。
註十四:柏拉圖式的愛(Platonic love),也稱為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Plato)命名的一種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最早是在西元十五世紀由學者提出,通常用來指代蘇格拉底(Socrates)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係。
柏拉圖(Plato)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註十五: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也譯作「俄狄浦斯情結」或「伊底帕斯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它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主張的一種觀點。這一名稱來自希臘神話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違反意願,無意中殺父娶了母親。
註十六: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也譯作「厄勒克特拉情結」。),是指女兒親父反母的複合情結。它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主張的一種觀點。這一名稱來自希臘神話中厄勒克特拉〈Electra〉的故事,相傳厄勒克特拉因母親與其情人謀殺了她的父親,故決心替父報仇,最終她與其兄弟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註十七: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西元前27年—西元395年),是古羅馬文明由原本共和時代(Roman Republic,西元前509年—西元前27年。)進入帝國時代(Roman Empire,西元前27年—西元476年。)之後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仍維持羅馬元老院(Senatus)主持的共和政體〈Republic Form of Government〉,實際上是大權移交給皇帝獨攬的政體。最初是由屋大維(Gaius Octavius Thurinus)所建立的制度,雖然最初幾位皇帝都並沒有正式稱帝,但是實際上已經具備帝制的特點,所以整個政府可以說是由皇帝領導而運作,而古羅馬帝國在中國史書上稱為大秦〈Da Qin〉或扶菻〈Fu Lin〉。
註十八:拉丁文(Lingua Latina),,屬於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的義大利語族(Italic)。最早在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使用。雖然現在拉丁語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死語言(Extinct language),但仍有少數基督教(Christianity)神職人員及學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語。
註十九:尼祿(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西元37年12月15日-西元68年6月9日),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皇帝,西元54年-西元68年在位。他是古羅馬帝國朱裏亞‧克勞狄(Julio-Claudian Dynasty,西元前27年—西元68年)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尼祿被他的叔公克勞狄(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Nero Germanicus)收養並成為他的繼承人。西元54年,在克勞狄死後,尼祿繼承為古羅馬帝國的皇帝。
尼祿在位期間,他的注意力大部份集中在外交及貿易上,以提高帝國的文化質素,同時他也下令建造劇院和促進競技運動,讓羅馬能更加繁榮。但因為有迫害過大量的基督徒,以致於後世有關對尼祿的評價,絕大部分都是負面評價,鮮少有正面評價。儘管如此,某些部份的文獻依然會將尼祿描述為一個廣受羅馬人(特別是羅馬東方地區)所歡迎的君主。
註二十:基督教音樂(Christian music),又稱「聖樂」,是基督教(Christianity)在宗教儀式上演唱和演奏的音樂,內容主要是表達教徒對上帝(God)的感情,同時也傳達上帝(God)給眾生的啟示。
通常基督教音樂是指從中世紀(Middle Ages)開始流傳,並且歷經許多轉變,到現在至少有許多種不同的樂曲種類(無論是聲樂或器樂),因此依舊還是流傳至現在,歷久不衰。
註二十一:早期基督教(Early Christianity),是指處於產生初期的基督教(Christianity),約在西元一世紀當中的西元20至西元30年,所出現在巴勒斯坦地區(Palestine)的基督信徒。信眾視耶穌基督(Jesus)為領袖,並延續其傳道運動。而這個宗教與其後的基督教不盡相同,尤其在教義方面有明顯上的差異。
註二十二:基督教(Christianity)是一個宗教組織,並在人類發展史中扮演一定角色,現代各地仍然遍佈為數眾多為信眾提供宗教生活方式的教堂。會眾們相信耶穌(Jesus)為上帝(God)的聖子、人類的救世主(Savior),是屬於一神論的宗教。
基督教最早起源於西元前2000年,在西亞(Western Asia)地區的遊牧民族猶太人(Jews)所產生的猶太教(Judaism),後來在西元一世紀時經由耶穌(Jesus)系統化的整理,並且轉型成基督教的模式,因此這兩者雖然都有引用聖經(The Biddle)來告誡世人,但猶太較不承認耶穌(Jesus)和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
而基督教在中世紀(Middle Ages)以後,歷經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Protestant Reformation),現在已經脫變成許多模式,但傳統上我們依然分為舊教(Catholicism,又稱天主教。)、新教(Protestantism)和東正教(The Orthodox Church)。
註二十三:耶路撒冷(Jerusalem),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在西元1967年被以色列〈Israel)佔領。並在西元1980年被以色列立法認定是該國「永遠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數國家不承認它是以色列的首都。
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Judaism)、基督教(Christianity)和伊斯蘭教(Islam)三大宗教的聖地,從西元十世紀起這個城市就是個戰亂之地,有不少宗教戰爭都因要奪取它而發動,因此到現在這裡的治安依然還不是很穩定。
註二十四:基督教最早是從耶路撒冷(Jerusalem)開始,之後流傳到流傳至歐洲和地中海區域(The Mediterranean Sea),直到十九世紀才正式傳遍到非洲及其他各地。
註二十五:羅馬教宗(Papa),是羅馬的主教,也是基督舊教(Catholicism,又稱天主教)的領袖,根據耶穌〈Jesus〉在世時留下的教導來領導普世的大公教會。
註二十六:這裡的僧侶,指的是基督教的修士(Monk,又稱神父。)。
註二十七:通常是由主教級(Bishop)的神職人員,來制訂嚴格的教規,並且要教會的信徒去遵守。
註二十八: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項目。
註二十九:半神(demigod),神和人所交配的混血種。
註三十:阿波羅〈Apollo〉是希臘神話中的光明之神、文藝之神,羅馬神話中的太陽神,其希臘名同於羅馬名,即為「閃耀者」,他是最高神祇宙斯(Zeus)和黑暗女神勒托(Leto)的兒子。
阿波羅的典型形象是右手拿七弦的里拉琴(lyre),左手拿象徵太陽的金球。同時他也是音樂家、詩人和射手的保護神。而他也是光明之神,並且因從來不說謊而被稱為真理之神。
而阿波羅也因通曉世事,因此掌管音樂、醫藥、藝術、預言,是希臘神話中最多才多藝、最俊美的神祇,也代表男性之美的象徵。
註三十一:安菲昂(Amphion)是宙斯(Zeus)和安提奧琵(Antiope)所生的雙胞胎兒子之一,也是撒塔斯(Zethus)的雙胞胎哥哥。他擅長用樂器來演奏優美的音樂,因此深受當地人喜愛。
註三十二:奧菲歐(Orpheus)是希臘神話中的音樂高手,相傳他為了死去的妻子尤裏笛斯(Eurydice)而到地獄彈奏音樂給冥王黑帝斯(Hades)聽,並且讓黑帝斯允許奧菲歐帶走尤裏笛斯,然而卻在回程時因奧菲歐轉頭看尤裏笛斯,促使尤裏笛斯又回到地獄而前功盡棄,因而讓奧菲歐終身在地獄用音樂來陪伴著尤裏笛斯,永遠不回人世。
註三十三:希伯來區域(Hebrew Scripture),是指現在以色列〈Israel〉與巴勒斯坦(Palestine)的地帶。
註三十四: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是基督教(Christianity)對「聖經」〈The Bible〉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本身顯示的時間從摩西(Moses)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開始撰寫,直到耶穌(Jesus)降生前結束,前後大約有1000年左右的年段。
註三十五:此段記載在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撒母耳記上篇」(1 Sam.)第十六章裡,原文句子的描述是:「16:23—從那時起,每當上帝差來的邪靈附在掃羅身上時,大衛就拿他的豎琴來彈,邪靈立刻離開掃羅,掃羅就覺得暢快舒服。」(16:23—And it came to pass, when the evil spirit from God was upon Saul, that David took an harp, and played with his hand: so Saul was refreshed, and was well, and the evil spirit departed from him.)
註三十六:此段記載在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約書亞記」(Josh.)第六章裡,原文整章描述如下:
「耶利哥城陷落」
6:01—耶利哥人緊閉城門,嚴加戒備,為要防止以色列人的侵入。沒有人能進出城門。
6:01—Now Jericho was straitly shut up because of the children of Israel: none went out, and none came in. was...: Heb. did shut up, and was shut up
6:02—上主對約書亞說:「我已經把耶利哥城,連同它的王和勇士們,都交在你手裏了。
6:02—And the LORD said unto Joshua, See, I have given into thine hand Jericho, and the king thereof, and the mighty men of valour.
6:03—你要率領軍隊,每天繞著城走一週,連續六天。
6:03—.And ye shall compass the city, all ye men of war, and go round about the city once. Thus shalt thou do six days.
6:04—你要派七個祭司,各拿著羊角做的號角,走在約櫃前頭。到第七天,你要率領軍隊繞城七週,而那七個祭司要吹著號角。
6:04—And seven priests shall bear before the ark seven trumpets of rams' horns: and the seventh day ye shall compass the city seven times, and the priests shall blow with the trumpets.
6:05—然後他們要吹一聲長號;你們一聽到長號,都要大聲吶喊,城牆就會倒塌。那時,全軍要往城裏直衝。」
6:05—And it shall come to pass, that when they make a long blast with the ram's horn, and when ye hear the sound of the trumpet, all the people shall shout with a great shout; and the wall of the city shall fall down flat, and the people shall ascend up every man straight before him. flat: Heb. under it
6:06—約書亞召祭司們來,對他們說:「你們要抬起約櫃,其中七個人要拿著號角走在約櫃前頭。」
6:06—And Joshua the son of Nun called the priests, and said unto them, Take up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and let seven priests bear seven trumpets of rams' horns before the ark of the LORD.
6:07—接著,他命令軍隊開始繞著城走。由先頭部隊領先,走在上主約櫃的前面。
6:07—And he said unto the people, Pass on, and compass the city, and let him that is armed pass on before the ark of the LORD.
6:08—於是,約書亞一聲令下,先鋒部隊就走在最前面,接著是吹著號角的祭司們,再次是抬著約櫃的祭司們,最後是後衛隊。那七個祭司一路吹著號角;
6:08—And it came to pass, when Joshua had spoken unto the people, that the seven priests bearing the seven trumpets of rams' horns passed on before the LORD, and blew with the trumpets: and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of the LORD followed them.
6:09—併於上節
6:09—And the armed men went before the priests that blew with the trumpets, and the rereward came after the ark, the priests going on, and blowing with the trumpets. rereward: Heb. gathering host
6:10—但是約書亞命令軍隊不要吶喊,非等到他下令,不可出聲。
6:10—.And Joshua had commanded the people, saying, Ye shall not shout, nor make any noise with your voice, neither shall any word proceed out of your mouth, until the day I bid you shout; then shall ye shout. any noise...: Heb. your voice to be heard
6:11—這樣,約書亞命令他們抬著約櫃,繞城一週,然後回營,在那裏過夜。
6:11—So the ark of the LORD compassed the city, going about it once: and they came into the camp, and lodged in the camp.
6:12—第二天,約書亞一早起來。祭司們和部隊第二次繞城。他們按照前一天的次序進行:由先鋒部隊開路,然後是七個吹著號角的祭司,再次是抬著上主約櫃的祭司,最後是後衛隊。那七個祭司一路吹著號角。
6:12—And Joshua rose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the priests took up the ark of the LORD.
6:13—併於上節
6:13—And seven priests bearing seven trumpets of rams' horns before the ark of the LORD went on continually, and blew with the trumpets: and the armed men went before them; but the rereward came after the ark of the LORD, the priests going on, and blowing with the trumpets.
6:14—這一天,他們又繞城走了一週,然後回營。這樣,連續六天,他們都繞城走。
6:14—And the second day they compassed the city once, and returned into the camp: so they did six days.
6:15—第七天,他們天一亮就起來,以同樣的方式繞城七次。只有這一天,他們繞城七次。
6:15—And it came to pass on the seventh day, that they rose early about the dawning of the day, and compassed the city after the same manner seven times: only on that day they compassed the city seven times.
6:16—到第七次祭司們快要吹號的時候,約書亞命令部隊高聲吶喊,又告訴他們:「上主已經把這城交給你們了!
6:16—And it came to pass at the seventh time, when the priests blew with the trumpets, Joshua said unto the people, Shout; for the LORD hath given you the city.
6:17—城裏所有的東西要全部毀滅,當作祭物獻給上主;只有妓女喇合和她的家人,你們要饒他們的性命,因為她把我們的探子藏匿起來。
6:17—And the city shall be accursed, even it, and all that are therein, to the LORD: only Rahab the harlot shall live, she and all that are with her in the house, because she hid the messengers that we sent. accursed: or, devoted
6:18—你們不可拿必須毀滅的東西;如果拿了,你們會給以色列營帶來災禍、滅亡。
6:18—And ye, in any wise keep yourselves from the accursed thing, lest ye make yourselves accursed, when ye take of the accursed thing, and make the camp of Israel a curse, and trouble it. accursed: or, devoted a curse: or, devoted
6:19—所有用金銀銅鐵鑄造的東西都必須聖化歸上主,放進上主的寶庫。」
6:19—But all the silver, and gold, and vessels of brass and iron, are consecrated unto the LORD: they shall come into the treasury of the LORD. consecrated: Heb. holiness
6:20—於是,祭司們開始吹號,人民一聽見就大聲吶喊,城牆隨著倒塌了。全軍往前直衝,佔領了這座城。
6:20—So the people shouted when the priests blew with the trumpets: and it came to pass, when the people heard the sound of the trumpet, and the people shouted with a great shout, that the wall fell down flat, so that the people went up into the city, every man straight before him, and they took the city. flat: Heb. under it
6:21—他們用刀殺光城裏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殺了。他們也殺了牛、羊,和驢。
6:21—And they utterly destroyed all that was in the city, both man and woman, young and old, and ox, and sheep, and ass, with the edge of the sword.
6:22—約書亞對那兩個探子說:「你們到妓女喇合家裏,按著你們向她發的誓,把她和她的家人都帶出來。」
6:22—But Joshua had said unto the two men that had spied out the country, Go into the harlot's house, and bring out thence the woman, and all that she hath, as ye sware unto her.
6:23—他們就去,把喇合帶出來,也把她的父母、兄弟,和其餘的家人一起帶出來,安置在以色列營外安全的地區。
6:23—And the young men that were spies went in, and brought out Rahab, and her father, and her mother, and her brethren, and all that she had; and they brought out all her kindred, and left them without the camp of Israel. kindred: Heb. families
6:24—然後他們放火燒城。他們只把金銀銅鐵鑄造的東西帶出來,放在上主居所的寶庫,其餘的東西都燒了。
6:24—And they burnt the city with fire, and all that was therein: only the silver, and the gold, and the vessels of brass and of iron, they put into the treasury of the house of the LORD.
6:25—約書亞保全了妓女喇合和她全家人的性命,因為她曾藏匿約書亞派去耶利哥的兩個探子。(喇合和她的家人從此定居在以色列。)
6:25—And Joshua saved Rahab the harlot alive, and her father's household, and all that she had; and she dwelleth in Israel even unto this day; because she hid the messengers, which Joshua sent to spy out Jericho.
6:26—這時,約書亞發出一道嚴厲的警告:願上主詛咒那想重建耶利哥城的人:奠立城基的人,將喪失長子;建造城門的人,將喪失幼兒。
6:26—And Joshua adjured them at that time, saying, Cursed be the man before the LORD, that riseth up and buildeth this city Jericho: he shall lay the foundation thereof in his firstborn, and in his youngest son shall he set up the gates of it.
6:27—上主與約書亞同在;約書亞的聲望傳遍那一帶地方。
6:27—So the LORD was with Joshua; and his fame was noised throughout all the country.
註三十七:古羅馬晚期(the late Ancient Rome),也就是古羅馬帝國時代(西元前27年—西元476年)。
註三十八:塞基洛斯墓誌銘(the Epitaph of Seikilos),是在西元1883年由W‧M‧拉姆薩爵士(Sir W.M. Ramsay),它是一部詳細記載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樂譜的墓碑,也是現存最古老的音樂文獻;而最近經由考古學者的研究,已經考據出這個墓碑至少呈現出西元一世紀時古希臘(Ancient Greece)音樂的曲式,以及大概可以明確出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的音階(Musical scale)與調式(mode)。
註三十九:調式(mode)是若干個具有不同音的集合,這些音互相之間具有某種特定的音程(Interval)關係,並在調式中擔任不同的角色。調式是決定音樂風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最早的調式是在古希臘時期(Ancient Greece)就有,然而只流傳名稱給後世,並且在中世紀(Middle Ages)拿來引用後改為現在我們熟悉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
其後調式在西元十三世紀開始,漸漸轉成為我們熟悉的調性(Tonality)—十二個大調(Major scale)和十二個小調(Minor scale)。
註四十:單音音樂(Monody),原指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的詩歌,因為古希臘演唱家會把詩譜成歌曲,並用樂器單音演唱,因此後來衍生為單音音樂。
單音音樂在古希臘羅馬時代(Ancient Rome),一直扮演著重要意義,舉凡著名的演唱家(例如古羅馬暴君尼祿《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都藉由單音音樂來抒發他們心中的感情。
後來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衰亡後,基督教教會間接統一歐洲,使得羅馬教宗(Papa)為了要發揚基督教教義,特別引用單音音樂來搭配聖經(The Bible)歌詞,變成素歌(chant)的材料,並發展成單音織體(monophony)的奧干農(organum)歌曲,而到了西元九世紀開始,單音織體(monophony)形式的奧干農(organum)逐漸變成複音織體形式(polyphony),並影響到後世西方音樂發展。
隨著文藝復興(Rinascimento)開始,西方作曲家開始注重樂器,使得樂器曲也開始普及化,最早的樂器曲也是採取單音音樂形式來寫,並且也因印刷術的發明而大量流傳世間,這使得樂器音樂也從單音音樂形式開始往複音音樂(Polyphonic music)形式發展,因此單音音樂在西方音樂史當中,無論是聲樂或是器樂,均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註四十一:旋律(Melody),是由一系列不同音高(pitch)(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和節奏(Rhythm)所聯繫起來的序列。旋律對於人的聽覺感官來說,相當於視覺感官中的線條的概念。同時旋律也體現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
旋律從史前時代人類發明音樂這元素時,就因歌唱而發展出來,從古代單一個旋律,到現在我們熟悉的多重個旋律,歷經將近一萬年的時間來演變。
註四十二:和聲(Harmony),是指兩條旋律(Melody)在搭配時,所形成的音程(Interval)位置關係,在史前時代人類發明音樂這元素時,就是藉由音程(Interval)而發展出和聲的概念,只是到了西元十三世紀後,音樂才有比較完善的和聲理念,並在西元十七世紀後開始逐漸定型,形成我們所熟悉的音樂概念。
註四十三:對位(Counterpoint),是指兩條旋律(Melody)在搭配時,旋律與旋律之間的搭配,而產生讓人類覺得好聽的音響效果。這個概念是從中世紀(Middle Ages)開始產生,並在文藝復興(Rinascimento)後逐漸形成,並在十七世紀定型起來,成為我們所熟悉的音樂概念。
註四十四:異音(Heterophony)在民族音樂學中,是複音音樂(Polyphonic music)最初的一種形式,意指很多人以齊唱(或齊奏)的方式演唱(奏)同一旋律(Melody),但所演唱(奏)的音高(pitch)或節奏(Rhythm)無法完全一致,而產生另外的旋律(Melody),此種現象即為異音。
註四十五: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滅亡,民族國家抬頭的時期為止。
「中世紀」一詞是從西元十五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Humanism〉學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Dark Ages),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註四十六:柏拉圖(Plato,約西元前427年-西元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臘(Ancient Greece)哲學家,他寫下了許多哲學的對話錄,並且在雅典創辦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學院(Academy)。柏拉圖是蘇格拉底(Socrates)的學生,也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註四十七: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年-西元前322年。),古希臘(Ancient Greece)哲學家、柏拉圖(Plato)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老師。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物理學、形上學、詩歌(包括戲劇)、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和蘇格拉底(Socrates)及柏拉圖(Plato)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同時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深深影響歐洲中世紀(Middle Ages)至文藝復興(Rinascimento)的觀念。
註四十八: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西元前580年-西元前500年),古希臘(Ancient Greece)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同時也是畢氏定理(Pythagorean theorem,又稱畢達哥拉斯定理。)首先發現者。
註四十九:亞里斯迪德‧昆提利阿奴斯(Aristides Quintilianus),是生活在西元三世紀的古羅馬(Ancient Rome)音樂理論家間文學作家,同時他也是著名的音樂理論家。
註五十:五度音程(fifth),通常是指兩個音彼此相差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也就是Do音和So音之間的距離位置。
註五十一:四度音程(fourth),通常是指兩個音彼此相差完全四度(Perfect fourth),也就是Do音和Fa音之間的距離位置。
註五十二:請參考第一章節‧新視野。
註五十三:里拉琴(lyre),是西方古典文明最常見的撥弦樂器,至今它的種類依然繁多;而它的主要特點是共鳴箱特別狹窄,因而便於攜帶。
因為該樂器的弦數不一(通常是五根和八根之間),使得該樂器只適合於伴唱之用。
古希臘(Ancient Greece)的吟遊詩人經常使用這種樂器來烘托氣氛。而它在中世紀(Middle Ages)文獻當中,也有提到許多相關記載,至少在西元十四世紀時,北歐吟遊詩人還是有使用它來演唱歌曲。
註五十四:讚美詩(Hymn),一首起源於原始宗教當中,人們對於神明讚賞的歌曲,在世界各地當中均有它們類似的蹤影,最明顯的例子是古埃及時期(Ancient Egypt),阿肯那頓國王(Akhenaten)為了發揚一神教信仰,不但改變原有的多神信仰,甚至還編寫讚美詩來讚賞唯一的真神。
而這種讚揚神明而編曲的現象也在古希臘(Ancient Greece)也出現,在古希臘時期各城邦的人民為了要答謝眾神的恩賜,除了搭蓋廟宇,並且供奉禮品和唱頌詩歌來讚美神明的偉大。
後來這個習俗也流傳到古羅馬時期(Ancient Rome),而到中世紀(Middle Ages)後,基督教(Christianity)教會為了要掌握全歐洲人民的信仰,也模仿這個方式,用最簡單的編曲方式,編寫許多讚美詩而讓人民來讚賞上帝(God),而到了文藝復興(Rinascimento)之後,隨著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來臨,讚美詩也開始多元化起來,並在西元十九世紀受到黑人靈歌(Spiritual music)的影響,讓讚美詩開始流行化起來,並且在大眾文化下產生不小的影響。
通常一首讚美詩被稱作Hymn,而由許多讚美詩合集成冊的讚美詩詩譜,則稱為Hymnus。
註五十五:理想國(The Republic),是古希臘(Ancient Greece)哲學家柏拉圖(Plato)在大約西元前390年所寫成的作品。它以蘇格拉底(Socrates)為主角,採用對話體的形式,共分10卷,裡面詳細記載他對國君應有的治國態度和理念。
註五十六:古希臘調式(Greek mode)是依照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各個城邦所引用的調式(mode),雖然這些調式的名詞,有七個引進中世紀(Middle Ages),但真正的調式(mode)到現在學者還無法完全釐清。
註五十七:多利安調式(Dorian)是古希臘調式(Greek mode)之一,並且傳至中世紀(Middle Ages)後成為我們所熟悉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之一,但古希臘調式(Greek mode)因戰亂的關係,已經把音階(Musical scale)給失傳了,因此它跟教會調式(church mode)的音階(Musical scale)完全不一樣。
註五十八:弗里吉安調式(Phrygian)是古希臘調式(Greek mode)之一,並且傳至中世紀(Middle Ages)後成為我們所熟悉的教會調式(church mode)之一,但古希臘調式(Greek mode)因戰亂的關係,已經把音階(Musical scale)給失傳了,因此它跟教會調式(church mode)的音階(Musical scale)完全不一樣。
註五十九:政治學(Politica),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呂克昂學園(Lykeion)對希臘半島的158個城邦進行了實地考察,因而寫成了這一本著作。
而亞里斯多德在書中提出了「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的命題,闡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質、目的、任務和活動原則,並也提出了關於公共權力、政體、法治等方面的理論。同時亞里斯多德將政體分為四種:寡頭制、民主制、混合政體、僭主政體(專政)。
註六十:通常年輕人會接觸的東西,包含音樂、動畫、漫畫及流行演藝活動。
註六十一:音符(Note),在音樂中有幾個主要的意義:(1)用來表示相對長度的固定音高(pitch)單位;(2)是樂譜中表達前述的單位的圖示;(3)代表某一個音高(pitch)的聲音。音符是西方音樂的基本元素:將音樂打散成它的最小組成,讓人們得以演奏、理解以及分析。
最早音符是用字母來標示的,後來在中世紀(Middle Ages)時採用紐瑪譜(neume)來概略呈現音高(pitch),而在西元九世紀後由桂多‧達賴佐(Guido d'Arezzo)編制桂多之手(the Guidonian hand)的線譜方式,來讓唱者方便記音符;而這個編制也在往後改制成五線譜(Staff)的模式,同時在西元十五世紀,歐洲數學加演算出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的概念,因此我們常用的十二個音符就形成了。
註六十二:音程(Interval),在樂音體系中,音程是指兩個音的高低關係,或兩音之間的音高(pitch)差距。
在史前時代人類為了要祭祀大自然,往往用歌聲來讚頌自然的偉大,而為了要讓音樂有多元性,因此音程概念自然產生,而到了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八度音程(octave)、五度音程(fifth)和四度音程(fourth)相繼成立後,並在西元十三世紀英國音樂發明六度音程(sixth)後,我們所熟悉的所有音程概念逐漸成形。
現在我們通用的音程有:完全一度(Perfect unison,Do—Do。)、小二度(Minor second,Do—降Re。)、大二度(Major second,Do—Re。)、小三度(Minor third,Do—降Mi。)、大三度(Major third,Do—Mi。)、完全四度(Perfect fourth,Do—Fa。)、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Do—升Fa。)、減五度(Diminished fifth,升Do—So。)、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Do—So。)、小六度(Minor sixth,Do—降La。)、大六度(Major sixth,Do—La。)、小七度(Minor seventh,Do—降Si。)、大七度(Major seventh,Do—Si。)、完全八度(Perfect octave,Do—高八度Do。)
註六十三:音階(Musical scale),就是按照音高(pitch)順次排列的一串音,以前的人為了要把所唱的音符(Note)作高低排列,因此就有音階的位置圖。而現代音樂中,常用的音階有「大調音階」(Major scale)、「小調音階」(Minor scale)和「半音階」(Chromatic Scale,由十二個音符《Note》所組成的音階。)。
註六十四:亞里斯多申努斯(Aristoxenus),是生活在西元前三世紀的古希臘(Ancient Greece)哲學家,也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學生,他的著作涉及哲學、倫理和音樂,雖然作品大部分已經失傳了,但當中有一篇音樂理論著作—「音階與調式的組合」(Harmonic Elements),卻保存了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的音樂模式。
註六十五:音階與調式的組合(Harmonic Elements)是亞裏斯多申努斯(Aristoxenus)所寫的音樂理論著作,該文章保存了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的音樂模式,是音樂史學家研究古希臘(Ancient Greece)音樂的重要文獻之一。
註六十六:克里歐奈德斯(Cleonides,生活於西元前三世紀。),是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著名的音樂理論家,他的著作在古希臘時代(Ancient Greece)的音樂思想佔有一部分的影響。
註六十七:小二度(Minor second),是由兩個半音(Semitone)所組成的音程(Interval),也就是Do和降Re之間的距離位置。
註六十八:大二度(Major second),是由三個半音(Semitone)所組成的音程(Interval),也就是Do和Re之間的距離位置。
註六十九:完全四度(Perfect fourth),是由六個半音(Semitone)所組成的音程(Interval),也就是Do和Fa之間的距離位置。
註七十: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是由六個半音(Semitone)所組成的音程(Interval),也就是Do和So之間的距離位置。
註七十一:完全八度(Perfect octave),是由兩個同個音符(Note)聲音,但彼此相距十二個半音(Semitone)所組成的音程(Interval),也就是Do和高八度Do之間的距離位置。
註七十二:古希臘(Ancient Greece)四音音階(tetrachord)的補充:
古希臘(Ancient Greece)人雖然因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利用數學方式,找出每個音律的比利位置,但是大部分的古希臘(Ancient Greece)人依舊照著對音感的判斷,從弦長長短比例當中(特別是里拉琴《lyre》),試著調出四個適當的音階(Musical scale)。
但由於沒有先進的科技,以及每個人對音感認知的不同,以致於古希臘四音音階產生三個音階(Musical scale)的模式,分別是:
(1)自然四音列(diatonic tetrachord):
這個是依照畢達哥拉斯的律制,在純四度框架內設兩個全音(whole tone)和一個半音(Semitone)的音階(Musical scale),如果依照現在音階(Musical scale)來排列是:Do→Re→Mi→Fa。
(2)變化四音列(chromatic tetrachord):
這個是依照半音(Semitone),半音(Semitone)加全音(whole tone)、半音(Semitone)的排列所組成的音階(Musical scale),如果依照現在音階(Musical scale)來排列是:Do→降Re→Mi→Fa。
(3)四分音四音列(enharmonic tetrachord):
這個是依照四分之一音排列所列出的音列,因為排出來的聲音跟我們熟悉的現在音階(Musical scale)不太一樣,因此習慣聽現在西洋音階的我們聽這個音階(Musical scale),則會完全刺耳,而此音階(Musical scale)的排列位置是:Do→Re上下之間的微分音(microtone)→Mi上下之間的微分音(microtone)→Fa上下之間的微分音(microtone)。
註七十三: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項目。
註七十四:文藝復興(Rinascimento),是一場發生在西元十五世紀至西元十七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Middle Ages)晚期發源於佛羅倫斯(Florence),後擴展至歐洲各國。
「文藝復興」一詞亦可粗略地指這一歷史時期,但由於歐洲各地因其引發的變化並非完全一致,故「文藝復興」只是對這一時期的通稱。
傳統觀點認為,這種知識上的轉變讓文藝復興發揮了銜接中世紀(Middle Ages)和近代的作用。儘管文藝復興在知識、社會和政治各個方面都引發了革命,但令其聞名於世的或許還在於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以及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博學家做出的貢獻。
註七十五:人文主義〈Humanism〉,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和世界觀。作為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地推理來指導。
在歐洲歷史和哲學史中,人文主義主要被用來描述西元十四到西元十六世紀間較中世紀〈Middle Ages〉比較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歷史學家將這段時間裏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Rinascimento),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
註七十六:狄奧尼索斯(Dionysus),是古希臘(Ancient Greece)著名建築物帕德嫩神廟(Parthenon)東山牆上雕刻諸神之一。相傳狄奧尼索斯在希臘神話當中大名鼎鼎,同時他的名字意思是「宙斯跛子」(The cripple of Zeus)。
狄奧尼索斯的母親是凡間女子,宙斯(Zeus)愛上了她,娶她做了妻子,因此狄奧尼索斯出生後,受到赫拉(Hera)迫害,並施法讓他變成了跛子,幸好他得到祖母的庇護,並長大後教導人類種植葡萄、釀制葡萄酒,成了有名的酒神,並且也成為人們心中的偶像,並加以供奉他為神明。
註七十七: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是指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於西元286年被戴克裏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分為兩部份後,位處西部的帝國;而東部的帝國後來被稱為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由於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重大影響,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世紀〈Middle Ages〉。
註七十八: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又稱羅馬教會),是以羅馬教宗(Papa)為首的教會,為基督教(Christianity)的主要宗派之一,自承其歷史從耶穌基督(Jesus)創立以來一脈相成。
註七十九:聖經(The Bible):是猶太教(Judaism)與基督教(Christianity)的宗教經典,通常我們熟悉的聖經是以基督教的聖經為主,聖經有分兩大部分,分別是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及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
註八十:上帝(God),通常是指基督教(Christianity)世界中,最高的神明領袖。
註八十一:十字軍東征(Cruciata,西元1096年-西元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教宗(Papa)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貴族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The east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發動持續近二百年的宗教性戰爭,雖然歷經十次東征,但最後都以失敗為收場。
不過歐洲因為十字軍運動而帶回大量東方進步文明,並導致大量農奴解除依附關係,成為自由人民,同時也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亦是文藝復興(Rinascimento)與近世中產階級商業文明的一重要成由,塑造出近代強盛的歐洲。
註八十二: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基督宗教在西元十六世紀至西元十七世紀進行的一次改革,代表人物有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喀爾文(John Calvin)、慈運理(Ulrich Zwingli),以及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一般認為宗教改革始於西元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結束於西元1648年的西發裏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的簽訂。
註八十三: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其本名是奧勒留‧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西元354年11月13日-西元430年8月28日),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末期北非柏柏爾人,早期西方基督(Early Christianity)教神學家、哲學家,曾任北非城市希波(Hippo Regius,今阿爾及利亞安納巴)的主教,故史稱希波的奧古斯丁(Augustinus Hipponensis)。
聖‧奧古斯丁是聖‧孟尼迦(St. Monica)的幼子,出生於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北非地帶,在羅馬受教育,並在米蘭(Milano)接受洗禮。他有許多著作,其中「懺悔錄」(Confessiones)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至今仍被傳誦。
同時聖奧古斯丁也被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封為聖人和聖師,但只被東歐東正基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等稱為蒙福的奧古斯丁(Blessed Augustine),並且其部分神學理論不被東正基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認同。
註八十四:歐洲黑暗時代(Dark Ages),通常泛指從羅馬帝國的滅亡,到文藝復興開始的歐洲中世紀時代(Middle Ages),而由於這個時代歐洲和其他文明相比,正處於落後階段,因此在文藝復興時期(Rinascimento),有不少歷史學者稱這時期為「黑暗時代」。
黑暗時代的概念是由義大利學者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在西元1330年代提出的,原本是為了大力批評當時的歷史文化。但到了西元十九世紀下半葉,經由考古學者大幅度的歷史挖掘,發覺中世紀時代並不完全只有落後且黑暗的一面,而且有不少基礎科技也是從中世紀開始所進展的,因此在西元二十世紀中葉以後,鮮少有史學家會使用這名詞來標示歐洲中世紀時期。
註八十五:卡派拉(Martianus Capella),其本名是瑪提安烏斯‧敏涅烏斯‧費利克斯‧卡佩拉(Martianus Minneus Felix Capella),西元五世紀的羅馬學者兼書商,在當時羅馬陷入黑暗時期(Dark Ages)的階段,他用盡一切方法,編寫一套中世紀(Middle Ages)碩果僅存的百科全書—語言學與商神的婚姻(De nuptiis Philologiae et Mercurii),當中裡面有許多詳細記載從古希臘時期到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晚期所記載的資料,是後世學者研究中世紀早期(The early Middle Ages)文化當中,其最重要的文獻資料。
註八十六:波依提烏(Boethius),大約生長於西元六世紀,也是中世紀(Middle Ages)音樂裡最有權威與影響力的人。在他年輕的時寫了一本重要理論著作—音樂基本原理(Di institutione musica),當中他簡述了音樂三大概要—宇宙與音樂之間的秩序(musica mundana)、人體所幻聽到的音樂(musica humana)、樂器與人聲對人體的影響(musica instrumentails)。
註八十七:尼可馬庫斯(Nicomachus),是生活在西元一世記,古羅馬時期(Ancient Rome)最有名的數學家,他的數學著作—算數理論(Introduction to Arithmetic)不但影響當代數學發展,同時也影響中世紀(Middle Ages)對算數的觀念。
註八十八:歐幾裏德(Euclid,約西元前325年—西元前265年),又稱亞歷山卓的歐幾裏得(Euclid of Alexandria),古希臘數學家,被稱為「幾何之父」。他活躍於西元前三世紀時期埃及的亞歷山卓(Alexandria),當中最著名的著作「幾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是歐洲數學的基礎。
註八十九:這個論點在中國南北朝時期,也有人提出類似的觀念。在「世說新語」(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這本書裡,桓溫有一次問孟嘉有關音樂的問題,他說:「聽之,絲(弦樂)不如竹(管樂),竹(管樂)不如肉(聲樂),何也?」而孟嘉則是回答說:「漸近自然。」
註九十:雖然這個理論有點類似中國老子(Laozi)所提倡的:「大音希聲」(great sound is hard to hear),但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註九十一:這在醫學上稱之為幻聽症狀(Auditory hallucination),通常有得到幻聽的人,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聽到不堪入耳的聲音,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聽到的音樂。
註九十二:通常是靠近現在以色列(Israel)的地區,也就是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沒有直接統治的地帶。
註九十四:請參考第一章節‧附註一。
註九十五:通常是引用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當中的詩篇章節。
註九十六:耶穌(Jesus,西元前6年-西元29年,或西元前5年-西元29年,或西元前4年-西元30年,或西元2年-西元36年,全名Jeshua ben Joseph,即「約瑟的兒子約書亞」)是基督教(Christianity)的中心人物,基督教認為他是「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中所預言的救主,並且是三位一體(trinitas)中聖子(Son of God)的位格。
註九十七: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通常指耶穌(Jesus)赴死前與十二使徒(Twelve Apostles)共進的晚餐,許多文藝作品以此為題材。
根據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所作的描述,在最後的晚餐的過程中,提到吃麵包和喝葡萄酒是紀念耶穌,形容這是「體制的聖體」。
註九十八:請參考第二章節:中世紀早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九十九: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 Sea),,由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被圍著。東西長約4000公里,南北最寬處大約為1800公里,面積25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陸間海〈Mediterranean sea〉。
註一○○:十二使徒(Apostle),指由耶穌〈Jesus〉揀選、奉他差遣的十二個使徒,以完成他的大使命。
這十二使徒的名字分別是:
01.彼得(Peter),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的首位教宗(Papa)。
02.安德列(Andrew),施洗約翰的門徒。
03.雅各(James),西庇太(Zebedee)的兒子,耶穌為他們起名為「半尼其」(Boanerges),意為「雷子」(Thunder Brother)。
04.約翰(John),西庇太(Zebedee)的兒子,耶穌為他們起名為「半尼其」(Boanerges),意為「雷子」(Thunder Brother)。
05.腓力(Philip),來自伯賽大(Bathesda)的人。
06.巴多羅買(巴爾多祿茂)(Bartholomew),又名「拿但業」(Nathanael)。
07.馬太(瑪竇)(Matthew),又名「利未」(Levi),原為稅吏。
08.多馬(多默)(Thomas)。
09.亞勒腓的兒子雅各(James son of Alphaeus),第一位耶路撒冷主教。
10.熱誠者西門(Simon the Zealot),又稱迦南人西門(Simon the Canaanite)。
11.達太(Thaddaeus)。
12.加略人猶大(Judas Iscariot),出賣耶穌的那一位。
註一○一: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對「聖經」〈The Bible〉全書後半部的常用稱呼,全書共27卷,其內容可以大致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別。但是他們都有著共同的主題,即強調耶穌的身份、生平和地位。耶穌去世及復活升天之後,基督徒就在各地宣講耶穌的言語和作為。
註一○二:原文句子的描述是:「26:30—他們唱了一首詩,就出來,到橄欖山去。」(26:30—And when they had sung an hymn, they went out into the mount of Olives. hymn: or, psalm)
註一○三:原文句子的描述是:「14:26—他們唱了一首詩,就出來,到橄欖山去。」(14:26—And when they had sung an hymn, they went out into the mount of Olives. hymn: or, psalm)
註一○四:素歌(chant),是早期基督教(Early Christianity)為了向民眾宣揚基督教(Christianity)教義,用當地的簡單旋律(Melody)來搭配聖經(The Bible)詩句,教導信徒來詠唱,後來傳至中世紀(Middle Ages)後,成為中世紀基督教音樂(Christian music)的主要歌曲旋律(Melody)。
註一○五: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本為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東半部,以拉丁語(Lingua Latina)和古羅馬文化(Culture of ancient Rome)為基礎,但與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分裂後,逐漸發展為以希臘語(Greek)和東正基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為立國基礎,不同於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和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的新國家。在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這個帝國仍被外人稱為「羅馬帝國」(Roman Empire)。
西元1204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曾被第四次十字軍〈Fourth Crusade〉東征攻克,直到西元1261年收復。西元1453年,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註一○六: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西元272年2月27日-西元337年5月22日),羅馬帝國皇帝,在位期間從西元306年至西元337年。曾在西元313年頒布「米蘭詔書」(Edict of Milan),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而他之所以會承認基督教,是基於政治考量,想要爭取廣大的基督徒的支持。並且於西元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註一○七: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Istanbul)的舊名,在西元330年至西元1453年期間,它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原名為拜占庭(Byzantium),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於西元330年5月11日定都此地,即後便出現了「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這一名字。君士坦丁大帝把此地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但此名稱甚少人使用。
註一○八:拜占庭文化〈Byzantium culture〉是歐洲中世紀(Middle Ages)的明珠,是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西方文化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啓下、繼住開來的作用。拜占庭文化雖然是由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所建立的,但該國盡力保護古典希臘(Ancient Greece)和古羅馬(Ancient Rome)文化遺産,以免遭受蠻族滅亡,並且使古典文化能夠傳於後世。
註一○九:東羅馬帝國教會音樂(Imperium Romanum Christian music),又稱拜占庭教會音樂(Byzantium Christian music),是以東羅馬帝國為發展的教會音樂(Christian music),因為該國的基督教(Christianity),主要是以東正基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為主,因此發展他們獨有的調式(mode)和音階(Musical scale)。
而在調式(mode)上,拜占庭教會音樂採用八種調式(mode),此稱為「拜占庭八調式」(Oktoekhos),此八種分別是第一調(echos protus)、第二調(echos deuterus)、第三調(echos tritus)、第四調(echos tetratus)第五調(第一調的變格調)(echos plagius protus)、第六調(第二調的變格調)(echos plagius deuterus)、第七調(第三調的變格調,又稱嚴肅調。)(echos Barys)、第八調(第四調的變格調)(echos plagius tetratus)。
至於音樂方面,拜占庭教會音樂(Byzantium Christian music)的音階(Musical scale)沒有大小調之分,音程(Interval)也跟現今的音階(Musical scale)大為不同,多有「微分音」(Microtonal music),的存在,換句話說,拜占庭教會音樂(Byzantium Christian music)的音階(Musical scale)無法用今日的鋼琴彈奏出。
註一一○:東正基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是基督教(Christianity)的主要宗派之一,它是與基督舊教(Catholicism,又稱天主教。)、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並立的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目前也是第二大宗派,信徒人數僅次於基督舊教(Catholicism,又稱天主教。),主要分佈在俄羅斯(Russia)和東歐(Eastern Europe)。
東正基督教主要是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從西元286年被戴克裏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分為兩部份後,並在西元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滅亡後,基督教(Christianity)從此分成兩派,一派是歐洲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又稱羅馬教會),另一派則是東正基督教會。
後來西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Fourth Crusade)攻下了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導致的歐洲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又稱羅馬教會)與東正基督教會教會之間一直存有敵意,並且持續至今依然沒有消除。
註一一一:素歌旋律(chant melody),通常是以素歌(chant)為主的旋律(Melody),主要是以聖經(The Bible)為歌詞,配上當地的民謠來編曲的歌曲。
註一一二:聖‧安波羅修(St. Ambrose,約西元340年-西元397年4月4日),舊基督教(Catholicism,又稱天主教)譯為聖盎博羅削,米蘭(Milano)地區的主教(Bishop),西元四世紀時基督教最著名的神職人員,同時他也是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的公認四大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之一。
註一一三:格列哥里一世(Pope Gregory I,又稱額我略一世,西元540年─西元604年。),格列哥里一世原名Gregorius,出生於羅馬(Roma)。初任職羅馬(Roma)的執政官;後棄俗隱修,晉陞執事,西元579年奉命出使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並在西元586年回到羅馬(Roma),當選為聖安德肋修院(St. Andrew's Abbey)院長。
西元590年他被選為羅馬教宗(Papa),因他處事賢明,並以堅強的信德來傳揚基督教(Christianity)福音,及照顧窮人;同一年格列哥里一世亦開始和附近的國家建立同盟關係,所以西元593年蠻族侵犯羅馬(Roma)時,是由格列哥里一世出面勸說,羅馬(Roma)才得以避免一次劫難。
格列哥里一世曾發揚教會禮儀生活,整理當時的素歌旋律(chant melody),是羅馬基督舊教(Catholicism,又稱天主教。)所封的四大「經教博士」之一,他也創製了公眾禮拜儀式;並編制基督舊教會(Catholic Church,又稱羅馬教會)所使用的獨唱或齊唱的禮拜儀式音樂,而他也因創建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又稱額我略聖詠。),而在後世留名,並且影響中世紀(Middle Ages)的基督教音樂(Christian music)。
格列哥里一世在西元604年逝世,在他過世後整個基督舊教會(Catholic Church,又稱羅馬教會)遵守他所制訂的儀式和音樂,並且代代相傳,直到西元十五世紀以後複音音樂(Polyphonic music)與器樂曲相繼出現,才使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又稱額我略聖詠。)逐漸凋零。
註一一四: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
米蘭曾成為古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西元286年至西元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的首都。而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於西元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西元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Regno d'Italia〉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所控制,並於西元1859年逐漸隸屬於義大利城市。
註一一五: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約西元742年-西元814年1月28日。),法蘭克王國(Regnum Francorum)加洛林王朝(Carlovingiens)國王(西元768年-西元814年),並於西元800年由教宗利奧三世(Leon III)加冕於羅馬,成為他所擴張地區的皇帝,因此後人稱他查理曼大帝。
註一一六:請參考第三章節:中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一一七:梵諦岡(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又稱梵蒂岡城,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內飛地城邦國家,為舊基督教(Catholicism)當中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也是羅馬教宗(Papa)的駐地所在。
註一一八:莫卻萊(Andre Mocquereau,西元1849年─西元1930年。),法國基督舊教(Catholicism,又稱天主教。)的神職人員,曾於西元1920年開始整理格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的曲譜,並耗時多年才整理成現在的版本。
註一一九:五線譜(Staff)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紀的紐碼譜(neume),及十三世紀有量記譜法(Classical Mensural notation)。
最早的紐碼譜只有概略記載音樂的起伏高低,並沒有明確的記載音符(Note)和節奏(Rhythm),因此只有專屬基督教會(Catholic Church)演唱家會演唱,而到了十三世紀為了能讓教會(Catholic Church)人員更能記牢曲譜,因此發明有量記譜法,翔實記錄音符(Note)和節奏(Rhythm),並在十五世紀後演化為五線譜的模式。
註一二○:中世紀早期(The early Middle Ages),大約是西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滅亡開始,至西元十三世紀十字軍東征(Cruciata)前夕。
註一二一:在中世紀晚期(The late Middle Ages),大約是指西元十三世紀十字軍東征(Cruciata)開始,到西元十五世紀文藝復興(Rinascimento)前夕。
註一二二:勾股定理(Pythagorean theorem,又稱畢達哥拉斯定理。),是一個基本的幾何定理,據說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證明瞭這個定理後,即斬了百頭牛作慶祝,因此又稱「百牛定理」。
在中國,「周髀算經」(Zhou Bi Suan Jing)記載了畢氏定理的特例(勾三股四弦五),由於相傳是在商代(Shang Dynasty)由商高(Shang Gao)發現,故又稱之為商高定理(Shang Gao Theorem);而三國時代(Three Kingdoms)趙爽(Zhao Shuang)對「周髀算經」內的畢氏定理作出了詳細注釋。
註一二三: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約西元90年—西元168年),本名是克勞狄烏斯・托勒密,出生於埃及,同時也是古羅馬(Ancient Rome)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光學家。
托勒密曾寫下一系列科學著作,當中三部對歐洲的科學發展有著頗大的影響,同時也讓歐洲曾經一段時間把他的科學理論奉為聖典。
註一二四:伽利略(Galileo Galilei,西元1564年2月15日-西元1642年1月8日),其本名是伽利略‧伽利萊,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的日心說〈Heliocentrism〉,同時伽利略也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
註一二五:聖‧湯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紀(Middle Ages)哲學家和神學家,死後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同時他也是最早提倡自然神學的人,也是湯瑪斯哲學派的創立者,並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
而他所撰寫的著作中,最知名的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並且成為當代有名的神學著作;而羅馬教會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因此將他評定為三十三位教會聖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