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2. 西元十七世紀中期歌劇〈Opera〉的轉變與傳播

__自從歌劇(Opera)〈註五〉在義大利發跡後,歷經數十年的歲月,在西元十七世紀中期有了新的轉變,同時歌劇(Opera)〈註五〉從義大利傳到歐洲各地後,又被當地作曲家拿來更改,而有不一樣的詮釋。

歌劇(Opera)〈註五〉在義大利威尼斯〈Venezia〉(註十二)的脫變:
__自從威尼斯〈Venezia〉(註十二)在西元1637年建立第一座可供一般民眾使用的商業劇院,歌劇(Opera)〈註五〉成為當地人的娛樂方式之一,同時清唱劇(Cantata)(註七)也因歌劇(Opera)〈註五〉而間接創立成行,並也成為當地人第二個娛樂消遣的形式,因此這兩種也救互相受影響,以至於兩者均有很大的轉變。

__此時的歌劇(Opera)〈註五〉因吸收清唱劇(Cantata)(註七)「詠嘆調」(Aria)的歌曲寫法,讓歌劇不再只是演員們用半唱半唸的「宣敘調」(Recitative)來上演戲碼,也開始著重戲劇當中主要角色對於劇中背景而宣洩自己心中的想法,因而讓歌劇角色開始活靈活現,並且也讓觀眾對於戲劇角色有了感情,以至於有了入戲的現象,並因此也開始炒熱歌劇(Opera)〈註五〉的名氣。

__而當時的「詠嘆調」(Aria)雖然有上百首,但真正紅起來並通用在歌劇(Opera)〈註五〉上的只有二十四首,而且這些「詠嘆調」(Aria)有一定的曲式法則:
(一)採用「詩節式」(strophic)手法,並且依照歌曲分為A段和B段。
(二)這兩段可依照排版方式分為三種:
(1)A→B→B'(B的變奏體)。
(2)A→B→A。
(3)A→B→A'(A的變奏體)。

__而此時每當歌劇(Opera)〈註五〉在上演時,總會伴隨舞蹈演員來襯托戲劇,而通常這些舞蹈所使用的舞曲大多是基格舞曲(Gigue)(註十三)、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註十四)和小步舞曲(minuet)(註十五);而在器樂使用上,通常使用音域比較低的器樂來充當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註十六),而音域比較高的器樂則是在每部劇慕之間擔任間奏。


__而這類型的歌劇後來不止傳到歐洲,甚至也傳至其他歐洲主要國家,特別是德國區域的作曲家和劇作家模仿這種寫作方式,寫出用德國方言來演出的歌劇(Opera)〈註五〉。


歌劇(Opera)〈註五〉在法國的脫變:
__歌劇(Opera)〈註五〉從義大利傳到法國後,因基於當地的風俗民情,所以也作了幾項更改,而作這項更改的是出生在義大利,後來在法國發展的音樂家—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


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西元1632年—西元1687年。):
__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本身是義大利人,後來在法國尋求發展,並得到當時法國君王—路易十四〈Louis XIV〉(註十八)賞識,成為國家御用作曲家,也因此讓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可以針對法國民情來改良歌劇(Opera)〈註五〉。


__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對於法國的歌劇(Opera)〈註五〉做了以下的改變:
(一) 結合當地的芭雷舞劇(Ballet theater)(註十九)和傳統悲劇,創造出屬於法國特色的歌劇(Opera)〈註五〉—抒情悲劇(tragedie lyrique);且故事不只有神話故事,還涵蓋過去歷史發生的真實故事。
(二) 一般傳統歌劇(Opera)〈註五〉主要是以四個幕(number)(註二十),不過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卻發展成五個幕(number)(註二十),並且在表演前會以器樂群來演奏故事前題,稱之為序曲(Overture);而法國的序曲(Overture)其基本結構是由慢、快兩個部分構成,慢板的音樂以主音織體(homophony)(註二十一)為主,而快板的音樂則以複音織體(polyphony)(註二十二)為主,而由於一般在快板演奏結束之後,均會再現一次前方的慢板樂段,因此全曲形成慢→快→慢的格式。
(三) 由於當時幫歌劇(Opera)〈註五〉配樂的器樂群過於零散,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先捨棄撥弦器樂,改以弦樂器樂群為一組、木管器樂群為一組,並且以大鍵琴(harpsichord)為指揮,用彈奏的方式來統一指揮器樂群演奏歌劇(Opera)〈註五〉配樂;而後來因為隨著器樂的增加,大鍵琴(harpsichord)的音量無法覆蓋整個樂團的音量,因此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改用木杖擊鎚地板方式,做為整個樂團的指揮手續(註二十三),而這種以指揮者來指揮整個器樂群的樂團,後來被稱為管弦樂團(Orchestra)。


__而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對於法國的歌劇(Opera)〈註五〉改良,促使法式歌劇(French Opera)在歐洲各地上演,但也使歐洲在西元十八世紀,形成義大利式歌劇(Italian Opera)代表和法式歌劇(French Opera)代表互相爭鬧不休的情節上演(註十一)。


註五: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四項目。


註十一:請參考第十三章節:十八世紀中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__以下是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法式歌劇(French Opera)作品之一:




歌劇(Opera)〈註五〉在英國的脫變:
__歌劇在西元十七世紀於英國的發展並不熱絡,主要是因為英國人更熱愛綜合戲劇、詩詞、舞蹈、音樂和文學的舞台劇,況且西元十六世紀末期至西元十七世紀初期正是英國的第一段黃金歲月,在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註二十四)統治之下,出現了著名的舞台劇名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註二十五),更讓英國的文藝氣息達到最頂峰接段。

__但自從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註二十四)過世之後,繼承王位的英國君主採用集權且恐怖的手段來統治英國,造成英國不但內部紛亂,更讓英國陷入長期內戰狀態,使得英國的文藝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

__而在西元1649年,英國王政被推翻,並轉為由人民所主政的政體,擔任英國統治者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註二十六)因害怕英國戲劇會讓人想起以前英國皇室的統治時代,因而下令禁止戲劇上演,這使得當時英國人只能用偷渡的手段,來觀賞外國來的歌劇(Opera)〈註五〉;而劇院廠商為了要掩飾政府的耳目,用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以一半音樂表演及一半歌劇(Opera)〈註五〉演出的手法,來躲避政府的查緝,而這種披音樂表演之皮而演歌劇(Opera)〈註五〉的方式,被稱做「半歌劇」(semi-opera)。

__後來繼承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註二十六)的政體,同時也是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註二十六)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註二十七)因政治無能,讓英國在西元1660年,暗中把英國倖存的皇室成員查理二世(Charles II)(註二十八)重新登基王位,並且恢復英國皇室,同時廢除禁止上演戲劇的命令,才讓歌劇(Opera)〈註五〉在英國能光明正大上演。

__之後歌劇(Opera)〈註五〉在歐洲各地順其自然發展,並且在西元十七世紀末期又有新的改變(註二十九),直到西元十八世紀中期達到最興盛的巔峰狀態(註十一)。


本篇重點:
1.威尼斯〈Venezia〉在西元1637年建立第一座可供一般民眾使用的商業劇院,歌劇(Opera)成為當地人的娛樂方式之一,同時清唱劇(Cantata)也因歌劇(Opera)而間接創立成行,並也成為當地人第二個娛樂消遣的形式,因此這兩種也救互相受影響,以至於兩者均有很大的轉變。

2.歌劇(Opera)因吸收清唱劇(Cantata)「詠嘆調」(Aria)的歌曲寫法,讓歌劇不再只是演員們用半唱半唸的「宣敘調」(Recitative)來上演戲碼,也開始著重戲劇當中主要角色對於劇中背景而宣洩自己心中的想法,因而讓歌劇角色開始活靈活現,並且也讓觀眾對於戲劇角色有了感情,以至於有了入戲的現象,並因此也開始炒熱歌劇(Opera)的名氣。

3.西元十七世紀中期的「詠嘆調」(Aria)有一定的曲式法則:
(一)採用「詩節式」(strophic)手法,並且依照歌曲分為A段和B段。
(二)這兩段可依照排版方式分為三種:
(1)A→B→B'(B的變奏體)。
(2)A→B→A。
(3)A→B→A'(A的變奏體)。

4.西元十七世紀當歌劇(Opera)在上演時,總會伴隨舞蹈演員來襯托戲劇,而通常這些舞蹈所使用的舞曲大多是基格舞曲(Gigue)、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和小步舞曲(minuet);而在器樂使用上,通常使用音域比較低的器樂來充當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而音域比較高的器樂則是在每部劇慕之間擔任間奏。

5.威尼斯〈Venezia〉在西元十七世紀中期以後,特色逐漸突顯。作曲家開始極端重視獨唱的分量,使「宣敘調」(Recitative)和「詠嘆調」(Aria)兩者更區別鮮明,而且演上者更步入了「美聲唱法」(bel canro)的絢麗演唱風格,也讓幾位(Opera)演員歌手紅遍大街小巷。

6.歌劇(Opera)從義大利傳到法國後,因基於當地的風俗民情,所以也作了幾項更改,而作這項更改的是出生在義大利,後來在法國發展的音樂家—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

7.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對於法國的歌劇(Opera)做了以下的改變:
(一)結合當地的芭雷舞劇(Ballet theater)和傳統悲劇,創造出屬於法國特色的歌劇(Opera)—抒情悲劇(tragedie lyrique);且故事不只有神話故事,還涵蓋過去歷史發生的真實故事。
(二)一般傳統歌劇(Opera)主要是以四個幕(number),不過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卻發展成五個幕(number),並且在表演前會以器樂群來演奏故事前題,稱之為序曲(Overture);而法國的序曲(Overture)其基本結構是由慢、快兩個部分構成,慢板的音樂以主音織體(homophony)為主,而快板的音樂則以複音織體(polyphony)為主,而由於一般在快板演奏結束之後,均會再現一次前方的慢板樂段,因此全曲形成慢→快→慢的格式。
(三)由於當時幫歌劇(Opera)配樂的器樂群過於零散,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先捨棄撥弦器樂,改以弦樂器樂群為一組、木管器樂群為一組,並且以大鍵琴(harpsichord)為指揮,用彈奏的方式來統一指揮器樂群演奏歌劇(Opera)配樂;而後來因為隨著器樂的增加,大鍵琴(harpsichord)的音量無法覆蓋整個樂團的音量,因此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改用木杖擊鎚地板方式,做為整個樂團的指揮手續,而這種以指揮者來指揮整個器樂群的樂團,後來被稱為管弦樂團(Orchestra)。

8.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對於法國的歌劇(Opera)改良,促使法式歌劇(French Opera)在歐洲各地上演,但也使歐洲在西元十八世紀,形成義大利式歌劇(Italian Opera)代表和法式歌劇(French Opera)代表互相爭鬧不休的情節上演。

9.歌劇在西元十七世紀於英國的發展並不熱絡,主要是因為英國人更熱愛綜合戲劇、詩詞、舞蹈、音樂和文學的舞台劇,況且西元十六世紀末期至西元十七世紀初期正是英國的第一段黃金歲月,在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統治之下,出現了著名的舞台劇名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更讓英國的文藝氣息達到最頂峰接段。

10.由於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過世之後,英國陷入長期內亂,而在西元1649年,英國王政被推翻,並轉為由人民所主政的政體,擔任英國統治者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因害怕英國戲劇會讓人想起以前英國皇室的統治時代,因而下令禁止戲劇上演,這使得當時英國人只能用偷渡的手段,來觀賞外國來的歌劇(Opera);而劇院廠商為了要掩飾政府的耳目,用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以一半音樂表演及一半歌劇(Opera)演出的手法,來躲避政府的查緝,而這種披音樂表演之皮而演歌劇(Opera)的方式,被稱做「半歌劇」(semi-opera)。

11.由於繼承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政體的繼承人─理查‧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因政治無能,讓英國在西元1660年,暗中把英國倖存的皇室成員查理二世(Charles II)重新登基王位,並且恢復英國皇室,同時廢除禁止上演戲劇的命令,才讓歌劇(Opera)在英國能光明正大上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