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西洋音樂史第十章節相關註解

註一: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西元1812年—西元1870年。),英國知名小說家,其小說是以現實角度來描述西元十九世紀的英國現狀,因此也影響了當時英國文學的發展。

註二: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是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所著的一部以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為背景的長篇歷史小說,情節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學經典名著之一。本書的主要思想是為了愛而自我犧牲,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註三:小冰期(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發生在西元十六世末至西元十八世紀末期,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發作時間約150年間,小冰期帶來的影響,除了氣溫下降外,還使得植物生長季節變短,土壤較溫,使糧食作物產量變少,穀物價格上升,造成全球各地頻繁出現饑荒與瘟疫。因為死亡率上升,這使全球人口成長率在這段時間減緩,同時也是暴亂、搶掠及死亡的高發期。

註四:請參考第六章節‧第三條註解。

註五: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四項目。

註六: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二項目。

註七: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五項目。

註八: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六項目。

註九:請參考第十章節‧第三項目。

註十:請參考第十章節‧第四項目。

註十一:請參考第十三章節:十八世紀中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十二:請參考第四章節‧第五十三條註解。

註十三: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六十一條註解。

註十四:薩拉班德(Sarabande),是一種莊嚴的西班牙舞曲,通常是緩慢的三拍子曲式,其中以第二拍為強拍是其舞蹈的特徵。此舞曲最早是在男美洲風行,後來傳回到西班牙後,成為貴族們喜愛的舞蹈,之後在巴洛克時期〈Baroque〉傳遍歐洲各地,成為當時貴族社交最流行的舞蹈之一。

註十五:小步舞曲(minuet),是一種源於法國的三拍子舞曲,西元十七世紀時由民間傳入宮廷,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的喜好和提倡,因此很快便傳遍歐洲,並盛行於西元十八世紀。此舞蹈以其中庸的速度和優雅的風格為特色,早期大都是從第一拍開始,但到了古典時期〈Classical period〉則變成了從第三拍開始。用於舞蹈場所的小步舞曲,其速度一般都是比較慢的,重音多落在第二拍上;而作為單獨演奏的樂曲,其速度通常都會較快。

註十六: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七項目。

註十七:「美聲唱法」(bel canro),是一種發起於義大利歌劇的唱法,最早使用的「美聲唱法」發生在西元十七世紀中期義大利,一開始是用在義大利的歌劇,特別是莊歌劇(opera seria)的詠歎調(Aria)當中最常使用,而通常都是由閹伶男歌手〈castrati〉或是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來負責演唱。

而這種唱法也延續到西元十八世紀,並到西元十九世紀中葉更達到顛峰,然而隨著西元二十世紀調性〈Tonality〉的瓦解,以及無調性說話式唱法(Sprechstimme)的出現,使得美聲唱法不再受到重視,因此即時到現在這種唱法只用在傳統的歌劇〈opera〉及藝術歌曲〈lieder〉的作曲手法當中才會出現。

註十八:路易十四〈Louis XIV〉,是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的法國國王,從西元1643年至西元1715年在位,長達72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路易十四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產,他不得不逐漸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歷史學家認為這個重稅以及他對貴族的削權和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西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的原因。

註十九: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七項目。

註二十:幕(number),指歌劇(opera)在進行時,為了要讓歌唱演員們能有喘息的時間,因此在故事情節分成很多段,此段就稱為幕,而幕與幕之間會安排器樂演奏,一方面讓演員能有休息時間,另一方面可以藉由器樂來敘述故事的過程。

傳統的歌劇(opera)通常是四幕為主,但有時為了劇情上的需求,而會有超過四幕以上的情景。

註二十一:請參考第五章節‧第三項目。

註二十二:請參考第三章節‧第一項目。

註二十三: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這種用木杖擊鎚地板的指揮方式,後來因一場意外,在指揮時因分心而導致木杖貫穿他的腳掌,使得他因敗血症(Sepsis)而過世,也讓指揮者改用手持小木棍的方法,來指揮控制管弦樂團(Orchestra)的演出,而這種新式指揮也成為現在管弦樂團(Orchestra)的指揮方式。

註二十四:請參考第七章節‧第六十一條註解。

註二十五:請參考第七章節‧第六十三條註解。

註二十六: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西元1599年—西元1658年。〉,昰西元十七世紀英國共和時代(Commonwealth of England)的統治者,雖然他在統治期間讓英國有短暫的和平時期,但因為過度打壓反對派人士,以及實施獨裁專政體制,使得他在英國政治史上評價兩極化。

註二十七:理查‧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西元1626年—西元1712年。〉,昰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兒子,同時也是英國共和時代(Commonwealth of England)第二位統治者,然而因為政治才能不及父親,以至於無法管控英國國會(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促使英國國會(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暗中接待英國倖存的皇室成員—查理二世(Charles II)回英國重新擔任英國君主,使得理查‧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只能捲逃國外。

註二十八:查理二世(Charles II,西元1630年—西元1685年。),昰英國君王查理一世(Charles I)的長子,因查理一世(Charles I)實行恐怖政治而讓英國陷入內戰,迫使他遭到英國國會(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處決,也讓查理二世(Charles II)逃離法國避難,直到西元1660年重返英國,並重新登位英國君主。

註二十九:請參考第十一章節:十七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三十: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西元1605年—西元1674年。),義大利羅馬(Roma)作曲家,其一生都在羅馬過活,除了擔任當地教堂的御用作曲家,同時也受許多貴族之邀寫作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作品,其中不乏清唱劇(Cantata)和神劇(Oratorio)等相關作品。

註三十一:羅西〈Luigi Rossi,約西元1597年—西元1653年。〉,義大利作曲家,年輕時曾在法國寫作歌劇(Opera)作品,但因沒受到重用而回到義大利,為許多義大利貴族與羅馬教會〈Catholic Church〉寫清唱劇(Cantata)和神劇(Oratorio)等相關作品。

註三十二:切斯提〈Antonio Cesti,西元1623年—西元1669年。〉,義大利作曲家,其一生也出不少歌劇(Opera)和清唱劇(Cantata)作品,不過他最有名的莫過於歌劇(Opera)作品—「金蘋果」(Il pomo d'oro)。

註三十三:請參考第五章節‧第二十九條註解。

註三十四: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三項目。

註三十五: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二十條註解。

註三十六: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二項目。

註三十七:請參考第二章節‧第五項目。

註三十八:三十年戰爭〈The Thirty Years' War〉,是由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劇化的產物,這場戰爭使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大約死去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三十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將近一半死亡,十分慘烈。

註三十九:請參考第十四章節:十八世紀晚期歐洲音樂的發展。

註四十:佛瑞伯格(Johann Jakob Froberger,西元1616年—西元1667年。),是巴洛克時期〈Baroque〉德國作曲家,同時也是鍵盤演奏家,他最大的貢獻是原本只供器樂團演奏的舞蹈組曲(Dance Suite)改編成鍵盤器樂的版本,並且把舞蹈組曲(Dance Suite)的順序加以統一,而這套標準模式後來影響巴洛克時期〈Baroque〉鍵盤器樂作曲家在寫舞蹈組曲(Dance Suite)鍵盤作品時,成為最重要的參考範本。

註四十一:請參考第九章節‧第六十條註解。

註四十二:請參考第九章節‧第五十九條註解。

註四十三:布雷舞曲〈Bourree〉,一種輕快的二拍子法國舞曲,從西元十六世紀末期開始在歐洲流行,並在西元十七世紀中期常作為組曲的組成部分。常見的拍子記號為2/2(偶然為4/4),一般都從小節的最後一個四分音符開始。

註四十四:嘉禾舞曲(Gavotte),西元十七世紀時在法國宮廷中非常流行的舞蹈,後其音樂被編入為舞蹈組曲〈Dance Suite〉裡。

註四十五: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四十一條註解。

註四十六:請參考第十五章節:浪漫樂派的創始者—貝多芬。


註四十七:濟安‧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西元1598年—西元1680年。〉,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也是早期傑出的巴洛克〈Baroque〉藝術家。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築設計,另外,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台設計師,煙花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


註四十八: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二十一條註解。


註四十九:勝利之後聖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位於羅馬〈Roma〉舊基督教(Catholicism,又稱天主教。)的宗教建築,始建於1605年;據說在1683年土耳其人侵略維也納〈Vienna〉時,曾因聖母瑪利亞(Saint Mary)顯靈而使土耳其軍隊在戰爭中慘敗,因此這裡被許多基督教(Christianity)信徒信奉聖母瑪利亞(Saint Mary)的地方。


註五十:神蹟〈miracle〉,是指無法用人們的常識所解釋的而歸於神的作為的一些現象,也就是來自超自然力量的作為。在許多宗教典籍中,都有各種各樣神蹟的記載,這些記載或者用來顯示神的能力,或者用來保護某一個或者某一群特定的人。對於神蹟,無神論者並不相信,因為一些神蹟可以用現代科學解釋。


註五十一:西班牙(Reino de Espana),是一個位於歐洲西南部的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國家,與葡萄牙〈Republica Portuguesa〉同處於伊比利亞半島〈Iberia Penisula〉,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時代〈Prehistory〉以來就一直受許多外來影響的控制,一直到西元十五世紀才開始成為一個國家。相反的在近代史上,它卻是影響其他地區的一個重要文化發源地,不過西班牙在西元十六世紀開始便走向沒落,到了西元十九世紀更是處於戰亂的邊緣,直到西元1970年以後才恢復富強康樂的境界。


註五十二:神秘主義(occultism),是指人類與神明結合為一的各種形式、經驗、體驗,並且強調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現象。神秘主義者的基本信條是世界上存在著不可思議的自然力量,這種力量可以通過特殊教育或者宗教儀式獲得。


註五十三:請參考第七章節‧第七條註解。


註五十四:請參考第一章節‧第八十條註解。


註五十五:請參考第一章節‧第二十五條註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then 的頭像
Arithen

Arithen音樂天地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