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瑞(Arithen Jacks Zhang)
2. 西元十八世紀中期歐洲音樂的主流—前古典主義時期(Pre-classical Style)
__從西元1730年開始,到西元1770年為止這四十年的光景,歐洲音樂產生全新的變化,原先大量注重複音織體(polyphony)(註十七)為主的巴洛克(Baroque)音樂,因作曲過程十分繁瑣,甚至用到後來演變成數學計算公式,所以到了這時期作曲家改用簡單、清晰且觀眾易懂的新音樂—以主音織體(homophony)(註十八)為主的主音音樂(Homophonic music)。
__在此本人以圖片解說的方式,讓讀者知道西元十八世紀初期巴洛克時期(Baroque)與西元十八世紀中期前古典主義時期(Pre-classical Style)音樂的差別。
__西元十八世紀初期巴洛克時期(Baroque)音樂特色:
__西元十八世紀中期前古典主義時期(Pre-classical Style)音樂特色:
__從這兩張圖片我們可以發現,雖然上半部的旋律(Melody)(註十九)都一樣,但西元十八世紀初期,也就是巴洛克時期(Baroque)音樂下半部有呈現出與上半部互相共鳴的對位(Counterpoint)(註二十)效果,換言之下半部也可當成第二個旋律(Melody)(註十九)看待,可是在西元十八世紀初中期,也就是前古典主義時期(Pre-classical Style)下半部取消旋律(Melody)(註十九)的功能,只用和弦(chord)(註九)分解的和聲(Harmony)(註二十一)效果來對應上半部,也就是說下半部只剩下伴奏(Accompaniment)(註二十二)的功能,只凸顯上半部旋律(Melody)(註十九)的功能。
__而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轉變,是因為會欣賞音樂的觀眾,十之八九都是貴族,而因為每個貴族家中都會擺放一台大鍵琴(harpsichord),以方便自己能在悠閒時刻彈琴自娛,而作曲家為了讓對音樂不太深入的貴族能輕鬆彈琴,自然而然就會把原先的作曲手法稍加簡化,讓貴族能在簡單音樂基礎知識上輕鬆彈奏音樂。
__而就在這種情景下,連帶著也影響當代音樂的發展,不但鍵盤器樂曲加以簡化,連管弦樂團(Orchestra)(註二十三)所演奏的曲子也隨之簡化,甚至西元十七世紀所留存的協奏曲(Concerto)(註二十四)形式,只保留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的型式及樂章(Movement)(註二十四)的概念,至於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則演化成新的樂曲類型—交響曲(Symphony)。
__至於原本是協奏曲(Concerto)(註二十四)當中樂章(Movement)(註二十四)概念,後來也用在奏鳴曲〈Sonata〉(註二十五)的曲式上,特別是鍵盤器樂曲方面的奏鳴曲〈Sonata〉(註二十五),常常是一首曲子由三或四個樂章(Movement)(註二十四)所組成。
__而這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分別是鍵盤器樂曲作曲家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以及兩位名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註二十六)的兒子—C‧P‧E‧巴赫(C.P.E. Bach)與J‧C‧巴赫(J.C. Bach),以下分別介紹這三位作曲家的背景及作曲特性。
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西元1685年—西元1757年。):
__他是名音樂作曲家—亞歷山大‧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註二十七)的兒子,也算是一位知名作曲家,但跟父親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不太擅長寫戲劇相關作品(註二十八),反而擅長寫鍵盤器樂曲,尤其是大鍵琴(harpsichord)作品最多,而他年輕時曾和知名作曲家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註二十九)用鍵盤器樂萊比此較量,後來雙方以平手收場,不過這也讓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學習到對方的音樂技巧,並且和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註二十九)成為莫逆之交。
__而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的鍵盤器樂曲當中,都是以當時流行的奏鳴曲〈Sonata〉(註二十五)的編制,採用一個樂章(Movement)(註二十四)來獨立組成一首作品,而且這些作品都是採用二段體(Binary form)(註三十)的方式,以A→B→A→B的形式來寫曲。
__其實二段體(Binary form)(註三十)編制最早可推究於西元十四世紀法國與義大利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作品(註三十一),後來傳至西元十七世紀歌劇(Opera)(註十)興起後,當中的「反始詠嘆調」(da capo aria)也是採用二段體(Binary form)(註三十)的方式來詠唱(註二十七);之後鍵盤器樂興起後,其中的賦格曲(Fugue)也是採用這種方式:A(呈示部)→B(插入句)→A(再現部)(註三十二)來寫曲。而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參考了當時「反始詠嘆調」(da capo aria)(註二十七)與賦格曲(Fugue)(註三十二)的寫法,把這編制套用在他的奏鳴曲〈Sonata〉(註二十五)裡,然後這種編制後來在西元十八世紀晚期,演化成「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allegro Form)(註三十三)。
__而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的鍵盤器樂曲後來也影響後世的音樂作曲家,有不少作曲家依照他的作曲編制,來創作出與眾不同的音樂作品,其中就以西元十九世紀著名鋼琴作曲家—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註三十四)就曾經推崇他的作品,並且其部分作品中也帶有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的影子。
__以下是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鍵盤器樂曲的作品之一:
C‧P‧E‧巴赫(C.P.E. Bach,西元1714年—西元1788年。)和J‧C‧巴赫(J.C. Bach,西元1735年—西元1782年。):
__這兩位都是知名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註二十六)的兒子,同時他們也是參考西元十八世紀早期協奏曲(Concerto)(註二十四)及樂章(Movement)(註二十四)的特性,創造出新的管弦樂(Orchestra)(註二十三)樂曲—交響曲(Symphony),而當時因為交響曲(Symphony)的作曲編制還沒確立起來,所以當時這兩位作曲家不是採用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所創立的二段體(Binary form)(註三十)形式,就是採用變奏曲(Variation)(註三十五)的方式來寫交響曲(Symphony),而由於兩位作曲家的作品經常被當時德國著名的管弦樂團(Orchestra)(註二十三)—曼漢樂團(Mannheim Orchestra)(註三十六)來演奏,所以後來音樂學者把以這兩位為主的作曲家列為曼漢樂派(Mannheim school)。
__而這兩位作曲家除了寫交響曲(Symphony),也有寫以鍵盤器樂來彈奏的奏鳴曲〈Sonata〉(註二十五),而且這兩位也影響往後音樂家的作品,特別是J‧C‧巴赫(J.C. Bach)當他在英國宮廷擔任御用作曲家時,曾經教導在英國演出,並且還是兒童時期的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註三十三),而後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註三十三)也深受J‧C‧巴赫(J.C. Bach)的影響,在他的部分作品當中處處有J‧C‧巴赫(J.C. Bach)的影子。
__以下是C‧P‧E‧巴赫(C.P.E. Bach)鍵盤器樂曲的作品之一:
__以下是J‧C‧巴赫(J.C. Bach)的作品之一:
本篇重點:
1.從西元1730年開始,到西元1770年為止這四十年的光景,歐洲音樂產生全新的變化,原先大量注重複音織體(polyphony)為主的巴洛克(Baroque)音樂,因作曲過程十分繁瑣,甚至用到後來演變成數學計算公式,所以到了這時期作曲家改用簡單、清晰且觀眾易懂的新音樂—以主音織體(homophony)為主的主音音樂(Homophonic music)。
2.前古典主義時期(Pre-classical Style)的音樂特性,在於下半部取消旋律(Melody)的功能,只用和弦(chord)分解的和聲(Harmony)效果來對應上半部,也就是說下半部只剩下伴奏(Accompaniment)的功能,只凸顯上半部旋律(Melody)的功能。而在此情景下,連帶也影響當代音樂的發展,不但鍵盤器樂曲加以簡化,連管弦樂團(Orchestra)所演奏的曲子也隨之簡化,甚至西元十七世紀所留存的協奏曲(Concerto)形式,只保留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的型式及樂章(Movement)的概念,至於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則演化成新的樂曲類型—交響曲(Symphony)。
3.在西元十八世紀中期,原先協奏曲(Concerto)當中樂章(Movement)概念,後來也用在奏鳴曲〈Sonata〉的曲式上,特別是鍵盤器樂曲方面的奏鳴曲〈Sonata〉,常常是一首曲子由三或四個樂章(Movement)所組成。
4.前古典主義時期(Pre-classical Style)最重要的作曲家,分別是鍵盤器樂曲作曲家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以及兩位名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兒子—C‧P‧E‧巴赫(C.P.E. Bach)與J‧C‧巴赫(J.C. Bach)。
5.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的鍵盤器樂曲當中,都是以當時流行的奏鳴曲〈Sonata〉的編制,採用一個樂章(Movement)來獨立組成一首作品,而且這些作品都是採用二段體(Binary form)的方式,以A→B→A→B的形式來寫曲。
6.二段體(Binary form)編制最早可推究於西元十四世紀法國與義大利的世俗音樂(Secular music)作品,後來傳至西元十七世紀歌劇(Opera)興起後,當中的「反始詠嘆調」(da capo aria)也是採用二段體(Binary form)的方式來詠唱;之後鍵盤器樂興起後,其中的賦格曲(Fugue)也是採用這種方式:A(呈示部)→B(插入句)→A(再現部)來寫曲。而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參考了當時「反始詠嘆調」(da capo aria)(註二十四)與賦格曲(Fugue)的寫法,把這編制套用在他的奏鳴曲〈Sonata〉裡,然後這種編制後來在西元十八世紀晚期,演化成「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allegro Form)。
7.C‧P‧E‧巴赫(C.P.E. Bach)和J‧C‧巴赫(J.C. Bach)同時參考西元十八世紀早期協奏曲(Concerto)及樂章(Movement)的特性,創造出新的管弦樂(Orchestra)樂曲—交響曲(Symphony),而當時因為交響曲(Symphony)的作曲編制還沒確立起來,所以當時這兩位作曲家不是採用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inico Scarlatti)所創立的二段體(Binary form)形式,就是採用變奏曲(Variation)的方式來寫交響曲(Symphony),而由於兩位作曲家的作品經常被當時德國著名的管弦樂團(Orchestra)—曼漢樂團(Mannheim Orchestra)來演奏,所以後來音樂學者把以這兩位為主的作曲家列為曼漢樂派(Mannheim school)。
8.而C‧P‧E‧巴赫(C.P.E. Bach)和J‧C‧巴赫(J.C. Bach)除了寫交響曲(Symphony),也有寫以鍵盤器樂來彈奏的奏鳴曲〈Sonata〉,而且這兩位也影響往後音樂家的作品,特別是J‧C‧巴赫(J.C. Bach)當他在英國宮廷擔任御用作曲家時,曾經教導在英國演出,並且還是兒童時期的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而後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也深受J‧C‧巴赫(J.C. Bach)的影響,在他的部分作品當中處處有J‧C‧巴赫(J.C. Bach)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