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個音符名稱的由來

現在來講七個常用音符的名稱由來,本人分別講述歐洲名稱和中國名稱的歷史由來。

歐洲方面:
在歐洲,七個音符在古希臘時代就開始引用,只是那個時候古希臘人是用希臘文字來記述這七個音符,由於那個時代常用的樂器是人聲,外加一個人能常用的音域有限,因此所使用的記載符號也是很少。

只是目前古希臘時代所使用的記載符號之證物依然稀少,目前只能從古希臘墓碑當中知道一些蛛絲馬跡,不過到現在為止還不能定獻古希臘時代所使用的音符符號。

一塊記載音樂的古希臘墓碑:
樂理知識010

爾後到了西元三世紀,中世紀神學家兼音樂學者波依提烏(Boethius)使用前十五個字母來標示兩個八度的音域,分別是:
樂理知識011

這種記譜方式稱為波依提烏記譜法,只是因為重複的音太多,因此後來有人把這個記譜法加以簡化,以大寫字母為低音域,小寫字母為中音域,兩個小寫字母為高音域,分別如下:
樂理知識012

上圖中最低音的So音用希臘字母Γ來標記,代表一般男性所唱的最低音域,至於圖中第三排的音域,大部分都是給兒童來唱的(因當時的教會不准許女子入會,所以高音部分是由兒童接手。)。而這樣的記譜方式後來也就流傳後世,形成我們熟悉的音名:Do(C)、Re(D)、Mi(E)、Fa(F)、So(G)、La(A)、Si(B)。

然而在中世紀時期,歐洲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不識字的文盲,就算是入了教會的修士也是有一大半是不任識字的文盲,因這些文盲不認識拉丁文字母,以致於要教導他們認字母和音符十分困難,因此到了西元八世紀,有位名喚桂多‧達賴佐(Guido d'Arezzo)的學者利用手掌條紋,來創造簡易的四線譜,同時引用額我略聖歌(Gregorian Chant )裡聖約翰讚美詩(Ut queant laxis)中的前六個樂句各取第一個音,作為六個音符-Do(C)、Re(D)、Mi(E)、Fa(F)、So(G)、La(A)的名稱。

約翰讚美詩(Ut queant laxis)的圖譜:
樂理知識013

從這張圖可看出,用紅字所標示出來的拉丁文字,就是我們所熟悉的Do、Re、Mi、Fa、So、La,只是當時Do是用Ut來標記,而桂多‧達賴佐(Guido d'Arezzo)也利用這樣的唱名,讓教會參與詩歌歌唱的僧侶能馬上學會音符的標唱方式,而後來Ut被Do所代替,以及Si的唱歌名稱出現(某些歐洲區域是使用Ti來標示。),所以Do、Re、Mi、Fa、So、La、Si的唱歌名稱也就這樣形成,而我們稱這名稱為唱名。

中國方面:
在中國,雖然Do、Re、Mi、Fa、So、La、Si大約在夏朝時期就被人們所引用,但當時沒有固定的名稱來標誌,儘管相傳黃帝時代用十二種名稱(又稱黃帝十二音律)來標示我們所常用的十二音型,但那也只是周朝所記載出來的史料,外加當時的科技水準也無法讓樂器製作非常準確的樂音,所以這十二種名稱在當時只能由官方音樂部門所掌控。

黃帝十二音律名稱:
樂理知識014

儘管七個音符聲音常為百姓所用,但一直到商朝時代,才有三個音符-La、Mi、Re有正式的名稱,商朝開創祖-契於堯舜時代在河南河北一帶建立商的封地,並以燕子為圖騰來作為商的領旗,而當時的人們或許認為燕子的鳴叫有點像我們所演唱的La音,因此就以羽來加以稱呼。

爾後因為戰爭的關係(從堯舜時代到周朝其間,部落與部落經常為了領土紛爭而戰爭。),商領地的人常使用號角來吹響,用來征伐敵人的暗號,而無意間發現號角能吹出完全五度,也就是La-Mi的高音,因此商領地的人把這個高音Mi稱之為角。

而後來商朝時期,有人無意間發現以La往下五度的Re音,並發覺以Re為起音所演唱的旋律極為悅耳,因此這種以Re為主音的旋律就大為盛行,常用來農夫耕作以及男女愛情演唱,後來周朝時期原本商領地的鄭國與宋國,其男女情侶常演唱這類型的音樂,於是當時華人把Re定名為商,而以商為起音的旋律又稱為商樂,或者是靡靡之音。

之後到了周朝,周朝開創祖-棄於堯舜時期於陝西一帶建立周的封地,並以棕熊為圖騰作為周的領旗(當時中國陝西一帶盛產棕熊)。而或許是棕熊的低吼聲很像男性演唱時最低的音-So和Do,所以周朝便以這個聲音作為號角聲音,來征討敵軍,並從中戰勝了商朝,之後周朝於現在西安一帶建立首都鎬京,制訂禮樂,便以Do稱之為宮,So稱之為徵(征其實是徵的異體字)。

因此七個音符當中,就有五個有了明確的中國名稱:宮(Do)、商(Re)、角(Mi)、徵(So)、羽(La)。

中國五聲音階;
樂理知識015
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歌謠大量流行,宋國人民常利用Mi和Do來進行變音轉調,而轉調過程當中產生了變宮和變徵這兩種音型,變宮我們可以確認是現在的Si,但變徵在當時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只知道這個變徵是由Mi和So所突變的中間音域,也就是Fa和升Fa。

不過我們可以確認的是,中國周朝為了製禮做樂,常以So(徵)為起音作為旋律,在製作過程中為了能讓旋律進入So為結尾,而開始引用升Fa音來引導,因此這個升Fa的音就正式當作變徵,而在漢朝以後,西域音樂大量流行,使得唐朝燕樂開始流行,而唐朝燕樂和西域音樂一樣,常以Fa為起音作為旋律,這在旋律過程當中產生了降Si(潤),只是後來在宋代民間戲曲大量流行,因戲曲需要樂器來伴奏,因而使Fa和Si被大量引用,而因Fa是在三國時代由民間歌謠-清商樂所開闢,又是從Mi(角)所演變,所以稱之為清角,因此中國音樂名稱由此定型,直到清朝末年歐洲音樂大量引進後,才改變華人所習慣的音樂。

中國七聲音階:

樂理知識016

中國周朝雅樂音階:
 樂理知識017
中國唐朝燕樂音階:
 樂理知識018

因此我們可以歸納一個結論,那就是世界上每個區域的人都同時發現這七個音符,只是隨著時間的演變而有不一樣的稱謂,但是到了西元十八世紀歐洲發展工業革命後,歐洲勢力就開始往世界各地延伸,使得歐洲音樂也流傳世界各地,造成任何一個角落都有歐洲音樂名稱的使用和習慣,因此當我們習慣於歐洲音樂的名稱時,不妨可以觀看我們華人以前所使用的音樂習慣和名稱,也是一種樂趣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it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