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七個音符的由來
今天先讓大家知道我們所常用的七個音符-Do、Re、Mi、Fa、So、La、Si。
首先這七個音符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古代原始人在喊叫的時候,常以「阿」的音來喊叫,而這個音就是以La為主的音型。
La音:
之後原始人用自己常用的音域,唱各式各樣的同音的La音,只是因為性別或年齡不同,所以有高音域La、中音域La、低音域La。
只是一直唱同樣的音型,難免會讓人覺得乏味,所以就有人嘗試用各式各樣的音來合,而經過不斷的嘗試,透過大自然的模仿,終於從狗的嚎叫聲中學到五度的喊聲,因此以La音為主的上五度音Mi和下五度音Re音就此形成了。
在此先跟大家一個觀念,所謂完全一度或完全五度的「度」,指的是這七個音符-Do、Re、Mi、Fa、So、La、Si之間的距離,畢竟古人在發展這七個音符時,並沒有更進一步去探討升降記號,所以當時的古人就以這七個音符之間的距離為推算,相差一個音為「一度」,相差兩個音為「兩度」,後來這個觀念我們稱之為「音程」。
因此La和高音Mi、La和Re因各相差五個音,所以通稱為五度音。
回歸主題,古人因發現高音Mi和Re,所以就和La一起演唱,然而因為每個人音域有高有低,因此無形當中古人發現了Mi和高音Re也可以和La弄成和諧的音程,因此就發展出四度的概念。
有了La、Mi和Re,古人就以這三個音為和鳴,形成人類最自然的天籟之音,今天台灣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和五部合音,就是用這三個音來形成的天籟之音。
只是人總是喜歡新穎的東西,尤其是男女愛情發展時,男方或女方為了取悅對方,常用歌聲來加以取悅,但天天唱三個音會讓對方覺得無聊,於是古人又借用鳥類鳴叫高音的方式,努力模仿和尋找,終於找到三度的音程-高三度的Do和低三度的Fa。
爾後有些人把這三個音上下移動,又發展出六度音。
此後有人利用Mi和Re,利用五度延伸的唱法,找出了So和Si。以Mi為上五度的音為Si,以Re為下五度音為So(Mi的下五度和Re的上五度都是La)。
因此這七個音就由此誕生,只是為了能有條理且詳細記載音符,就以La為主所排列的音型。
這個音型排列跟我們所熟悉的以Do為主的音型排列不太一樣,那是因為以Do為主的音型排列是到了中世紀後期才常用,而這是以後會講到的課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