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善男子,初發心[1]菩薩摩诃薩,初可說相及攀緣相修六波羅蜜[2],乃至知於地水火風虛空及識,生滅之相、如實之性;復知諸法不可言說,無有自性,無生無滅,無有攀緣,不動不搖,空無所有。一切諸法如是修行,離斷常見[3]不生怖畏,於一切法不起觸想,心無攀緣空無所有。如是修行速疾具足六波羅蜜,更不復住斷常見中。”當於如來說此語時,一切大眾見聞覺知[4],如本色像而於境界不取其相[5]。】
[1]初發心:佛學術語,初發求菩提之心也。
[2]六波羅蜜: 布施、持戒、禅定、忍辱、精進、般若。又名“六度”。佛教所講的六種修行方式,而“施食”法又是可以滿足布施波羅蜜,所得功德福德無量,又是培養慈悲心,更容易與佛菩薩相應。
地水火風,即是“四大”,佛教認為地、水、火、風是組成物質的四大元素。四大元素是古印度用以分析和認識物質世界的傳統說法。
自性就是真心、本性、本體、佛性、法性等,萬物無生無滅,萬物演變轉化,因果相連,最終塵歸塵,土歸土,這些都是道,歸於道。故無生無滅。
生和滅只是人的一種認識而已。當沙形成石頭的時候,我們不會說生,所以石頭磨成沙的時候也不說滅,但實際上還是那一堆土,只不過換了個樣子。故曰:無生無滅。
初可說相及攀緣相修六波羅蜜,後來接著說。無生無滅,無有攀緣,空無所有。一切諸法如是修行,離斷常見不生怖畏
[3]離、常二見:指斷見與常見。固執人之身心常住不間斷,或人死如燈滅無輪回之類妄見,形容人“二”,也就傻,呆,笨的意思。例: 你這個二見!
離斷常見不生怖畏,於一切法不起觸想,心無攀緣空無所有,空無所有意思是,順應(法性)自然,則不生執著,則遠離苦患,自然快樂,即無生法忍。
[4]見聞覺知:眼識之用為見,耳識之用為聞,鼻舌身三識之用為覺,意識之用為知
[5]不取於相:這是修行成功的佛與利根阿羅漢們、與入無生忍菩薩們的心。他們面對一切世間的境緣,心裡不產生執著。不取於相是指他們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一種事物及法相。
【爾時,世尊即伸右手指於西方,而作此言:“如斯光瑞,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欲來之相。是菩薩具諸三昧猶如大海,住菩薩戒如須彌山,忍辱之心猶如金剛,精進勇猛猶如疾風,智如虛空,慧如恆沙,諸菩薩中如大勝幢,向般涅槃之大導師,善根之地,是貧窮者吉祥之瓶,入暗者日,失道者月,是怖畏者所歸依處,煩惱焦熱甘露之水,善根者杖,般涅槃橋[6],生天者梯,度生死船,由曠路乘,誹謗惡口熱惱者蓋,降諸外道猶如師子,能淨諸見猶如雨水,破煩惱怨猶如霹雳,毀戒者藥,生善根芽猶若春澤,莊嚴菩薩猶如華鬘[7],顯善惡行猶如明鏡[8],無慚愧者上妙衣服,三苦病者之大良醫,是熱渴者明月之珠,疲極者床,具諸三昧猶如日珠,趣菩提路大牛之車。游禅定者清涼華池,助菩提鬘波羅蜜果,是十地中如意摩尼,是求首楞嚴者波利質多羅樹,伐惡見刀,斷煩惱習猶如金剛,降伏諸魔生諸功德智慧寶藏,依於一切諸佛功德,是諸緣覺所依窟宅,是聲聞眼、生天者眼,行邪道者正直之路,是畜生歸、餓鬼之怙,是地獄救,一切眾生無上福田,三世諸佛第一輔臣;能護法城,已具莊嚴十八不共[9]諸佛秘藏[10],滿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應供養,唯除如來余無及者[11]。汝等大眾,皆應深心恭敬奉迎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隨力所能,應以妙寶、幢幡傘蓋、華香璎珞、末香塗香、衣服臥具、歌呗贊歎、平治道路種種莊嚴尊重供養。汝等大眾,皆亦應成如是功德器。”】
[6]般涅槃橋,生天者梯——使者師兄:“我曾經觀虛空藏菩薩經有多厲害,看到去天上一條金色路。虛空藏菩薩是向般涅槃之大導師、向般涅槃意思是——涅盤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
虛空藏菩薩是向般涅槃之大導師,釋迦牟尼佛是大導師。虛空藏菩薩也是大導師,難怪虛空藏菩薩被贊歎為二世尊。
[7]華鬘意思是身上的裝飾。也是璎珞的另一種稱呼。
[8]顯善惡行猶如明鏡,猶如一面明鏡,對向觀眾,照出了我們的昨天以及人性的種種局限。最終又回歸到感性。猶如心中明鏡,我們要時刻對照自查。
[9]十八不共:十八不共法即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於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佛之十八不共法的全稱是十八不共佛法。
[10]一切諸佛秘藏:統指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經典。或指法華經為甚深秘密之大乘要法,不易為小機劣慧者開演。法華經法師品曰:“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
[11]一切人天所應供養,唯除如來余無及者:一切人天都是要供養虛空藏菩薩。
【注】《佛說如意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時佛告虛空藏菩薩言.汝三世諸佛母.汝大良福田.汝一切眾生不請師.汝無病師.汝隨一切眾生願.故名能滿諸願.大慈大悲.虛空藏菩薩.故滿一切眾生願.如疾風染身.若謗持者.過謗三世諸佛[12]。”
[12]若謗持者,過謗三世諸佛:三世諸佛,意思是即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一切諸佛。又作一切諸佛、十方佛、三世佛。一般以燃燈佛代表過去諸佛,釋迦牟尼佛代表現在諸佛,彌勒尊佛代表未來諸佛。
“此菩薩天冠.有三十五佛。”[13]
[13]虛空藏菩薩天冠有35佛[14]:此菩薩天冠,有三十五佛。謂言:釋迦牟尼佛。金剛不壞身佛。寶光佛。龍尊王佛。精進軍佛。精進喜佛。寶炎佛。寶月光佛。現無畏佛。寶月佛。無垢佛。離垢佛。勇施佛。清淨佛.清淨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堅德佛。旃檀德佛。無量光佛。光德佛。無量菊光佛。那羅延佛。功德華佛。蓮華光智佛。智功德佛。念功德佛。善名稱功德佛。紅炎王佛。大戰勝王佛。善游步佛。周匝莊嚴功德佛。財功德佛寶。華游步佛。寶蓮華善住沙羅樹王功德佛。是則虛空藏菩薩,未來成佛記[廿/別],亦是菩薩,可號如來。在三十五佛,復禮虛空藏菩薩者,禮三世十方諸佛[15]。
[14]觀世音菩薩頂戴阿彌陀佛,誦持大悲咒需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亦需念大士本師阿彌陀佛名號。虛空藏菩薩頂戴35佛。
[15]在三十五佛,復禮虛空藏菩薩者,禮三世十方諸佛:在三十五佛像前,再禮敬虛空藏菩薩,就是禮敬虛空藏菩薩。
“亦是菩薩.可號如來.在三十五佛.復禮虛空藏菩薩者.禮三世十方諸佛,持此陀羅尼者.定知是人.持三世諸佛名.亦世尊言.持此陀羅尼者.當知過持.三世諸佛名[16]。”
[16]即如意虛空藏菩薩陀羅尼,持誦者可以無願不滿,乃至日內念誦35遍,所求必定圓滿:曩谟 阿迦shuan 演婆shuan 唵 阿利 迦摩利 慕利 娑哇哈
“時虛空藏菩薩言:是二世尊,我贊善已,吾倍彌合掌。八萬大士,八十億菩薩,同音白佛言:我等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故,說所求圓滿,猶說猶說。時,本土世尊言:末法眾生,持此陀羅尼者,定知是人,持三世諸佛名。亦世尊言:持此陀羅尼者,當知過持,三世諸佛名,何者不可說盡,諸佛出世。不可說盡,況本土如來,及我雖說,不可窮盡。”
歡迎師兄們關注僧伽吒經,虛空藏菩薩共修微信公共號,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於其會中諸大菩薩,位登十住、得首楞嚴三昧[5]及一生補處者,見此相已,身心安隱不驚不怖。所以者何?緣解法相自性真實,及以於如第一義空故。其余菩薩及聲聞眾,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鸠盤茶、餓鬼、毗捨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見此相已,驚怖迷悶,其心擾亂,各不相見亦無問處,心自思惟:“不知何緣有此異相?亦復不知是誰神力?”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曰梵頂,稽首佛足,長跪合掌而說偈言:
“一切法自性, 眾生無知者,
系著於色陰, 六情所愚惑,
不見於一陰, 推尋求色陰,
於佛法生疑, 今會有此人。
願說決定法, 為斷諸疑網,
使知彼此岸, 逮得虛空忍,
勇健入三昧, 身相不可說,
如意大寶珠, 常在其頂上
釋迦毗楞伽, 而以圍繞之,
此會諸大士, 位皆十地者,
得首楞嚴定, 及一生補處,
斯等諸菩薩, 悉皆遙見之。
睹此瑞相已, 必知勝士來,
禮觐無上尊, 因說深妙法,
安慰怖眾生, 歸依天人師,
勇猛所行處, 教化熟眾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善哉如汝說, 定者所行處,
身相不可見, 修惠能推求。
此是虛空藏, 常所行止處,
無依無戲論, 三昧力示現。
眾生著二見[6], 常為所迷惑,
以彼迷惑故, 不知彼此岸。
欲離於二見, 修不可說行,
速疾得究竟, 滿足於諸地。】
[5]楞嚴大定,又稱首楞嚴大定。此定乃是佛定總名。我們都知道有很多的定,如外道的四禅八定,聲聞的滅盡定,乃至大乘佛教如法華三昧、海印三昧、念佛三昧……等等,那麼佛究竟是住於何定呢?
《楞嚴經》阿難請問佛陀佛的定,佛告訴阿難說: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6]二見: 《涅盤經》 一住地分見謂十住等菩薩。破一品無明之惑。顯一分三德。從淺至深。故名住地分見。(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二究竟無見謂等覺菩薩。斷最後品微細無明之惑淨盡無余。即登妙覺果佛之位。本有性德。一時究竟顯現。更無所見。故名究竟無見。
二見乃固執人之身心斷滅不續生之妄見。(二)為固執人之身心常住不間斷之妄見。(
形容人“二”,也就傻,呆,笨的意思。例: 你這個二見——“眾生著二見, 常為所迷惑”。
後者二見的反面就是中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中道(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它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
- Sep 02 Wed 2015 13:34
虛空藏菩薩經淺釋(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